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的教育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日本都比我們做得好

中國的教育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日本都比我們做得好

日前,各高校接到教育部一份文件,各項意見要求大學生「

增負

」。




這份文件可真是有的放矢,從日常上課,到論文答辯,再到畢業清考,凡是需要嚴格管理的事項全都赫然在列。


 


教育部的態度很明確,一度鬆弛的口袋開始收緊,大學將從「寬出」變成「

嚴出

」。

 


其實這事早有預兆,今年6月21日的時候,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已經在成都召開的工作會議上表態: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現象應該扭轉。


 


「沒有掛科的大學不完整」,這句話稍顯誇張,更有許多玩笑成分,卻也反應了如今大學生掛科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


 

大學是人才的「搖籃」,中國的「搖籃」里充斥著掛科的人才?







它所腐蝕的不僅是當下,而是「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未來產業布局!




是20年甚至40年後的未來!




41年前的一聲驚雷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想要看清當前大學之困,就必須明晰高考恢復這41年來的風風雨雨。







1977年12月,

570萬

考生湧入考場,進行高考恢復後的首場考試。受限於當時的辦學條件,只錄取了不到

30萬

人。




儘管人數不多,但這是中國大學再次進行全面招生,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相較於之前的推薦錄取,通過高考的大學生整體素質要高不少。




畢竟1971年大學重新開始招生那時,可是經由推薦錄取的學生,他們必須先當過三年以上工人、農民或士兵。




這三年內,工作、勞動佔據了他們學習的時間,甚至荒廢了學業。不少大學生的知識儲備並不充足,甚至不少教授抱怨這些學生還不如高中生。




41年前恢復高考的時候,領導人真的是一個急迫啊。







1977年8月4日至8日,中央開會,要求年內恢復高考;


8月13日至9月25日,教育部也開會,再次討論年內恢復高考,並一錘定音;


10月21日,中國各大媒體公布恢復高考的消息,一個多月後就開考。




究其根本,恢復高考的首要目標是為了為新中國儲備人才,為一項

百年大計

——改革開放做的長遠準備。




並非局限於40年前,而是將目標放在千禧年之後。




變革,從順應時代開始




在1999年大學擴招之前,高校擴招年均增長都只在

8.5%

左右,但相較於人口增長曲線來說,還是太低了。







中國在上世紀有兩個嬰兒潮,分別是1962年到1972年,1981年到1990年。




尤其是1981年到1990年這10年,凈增長人口達到1.43億,年平均增長人口1584萬人。1980年人口出生率就已經達到了

18.2‰

,而1981年更是突破了20‰,高達

20.9‰

,1987年達到了

23.3‰

的峰值。




如果大學不擴招,中國將會有大量人口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不僅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會增添社會不安定因素。




要知道1998年的時候,國企改革新增了

1500萬

下崗工人。如果不擴招,1999年,正好是1981年的新生兒步入社會之時,這將會極大的增強社會競爭。




高校擴招,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變化。1998年,全國高考錄取人數為

108萬

人,錄取率為

34%

。1999年呢?錄取人數增加了

52萬

人,增幅高達

48%

!錄取率也直接升至

56%







在2003年的時候,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在校人數就超過了

1000萬

。錄取率也節節攀升,在2011年的時候,錄取率首次突破了70%,達到了

72%




高校擴招是順應時代的變革,但是這麼些高校也不能憑空變出來。且不提校園的基礎建設,師資力量怎樣才能滿足越來越大需求成為了關鍵。




畢竟校園可以建,但教授就那麼多,總不能讓中學教師來大學上課吧?




越做越脆的盤子




想要實現擴招,就必須將高校這個盤子做大,即擴大高校的數量與規模。




簡單來說有三條路,一是讓更多的專科院校升級為本科院校;二是讓本科院校擴大規模,形成綜合型高校;三是增辦更多的院校。







2000年的時候,我國有多少所院校?大概是

1041所

。到2016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都不止,大概有

2561所

高校!




而高校增加院系也成為了常態,就算是以經濟政法聞名的學院,也會增加幾個工科院系出來。




這個盤子是大了,但是也脆了。擴招讓更多的新增人口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卻埋下了兩個隱患。




一是大學生整體素質降低了。在擴招之前,高校錄取率只有1996年達到了

40%

,而2017年呢?錄取率最低的廣東地區都達到了

81%




當然,211和985院校錄取的都是具備紮實學科知識的頂尖人才,這些人相當於擴招前的大學生。




2017年,北京一本錄取率最高,也才

30.50%

,錄取率最低的河南省僅為

7.80%

,這樣的比率與擴招前是相當的。




但是從整體來看,大學生平均素質仍然降低了。







二是高校整體講學質量降低了。擴招之前,大陸高校的師生比是

7:1

,而歐美的發達國家介於

15:1

20:1

之間。




那時候的大學,教授與講師工作壓力更小,也能夠讓他們對每一名大學生更加關注與負責。




可是現在呢?由於擴招,暫且不論大學講師整體水平有所下降,畢竟這是可以提升的,更多是這些教授和講師沒有足夠的精力覆蓋每一名學生!




那麼,現在的大學生究竟水平如何呢??




一個越做越脆的盤子




在許多人眼中,與10年、20年前的大學生相比,現在的大學生綜合素質

下滑明顯




陝西某專科學院,劉某和室友在校外通宵打遊戲。至於宿舍里,桌子上堆滿了外賣盒,充斥著刺鼻的味道。


河北某高校,大學生趙某一夜沒睡,通宵將某本小說看完。天空泛白時才入睡,至於2個小時後要上的思修課,當然就這麼翹了;


湖南某重點高校的黃某,課堂上要麼睡覺,要麼玩手機。出勤雖然全滿,可是課本就沒有翻開過。臨近期末考試了,才四處找同學補筆記。把複習當預習,為求及格,臨陣衝刺。







這是當下大學生以及他們生活的縮影,而大量的事實也在證明,現在的大學生能力不足,難堪大任:




2017年3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在北京召開,期間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就向工信部長苗圩抱怨,大學生

動手能力

不行;


2017年10月,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

68.4%

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容易受騙的原因是

缺少社會經驗與辨別能力



2018年9月,所有清華大學本科新生新添一門必修課,「寫作與溝通」,只是因為太多大學生

缺乏寫作能力

,文章不僅語病不斷,甚至毫無邏輯。




去年中印邊境對峙期間,一篇題為《

中印邊境炮聲隆隆,能否驚醒沉睡的大學生?》

的文章在網上爆紅。

它之所以能刷屏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國人對當代大學生能否承擔起家國重任的擔心。




戎評不否認,一本畢業生擁有足夠的綜合素養,但是「大學生」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群體,並不只是一本的大學生。




如今大學生的主體結構,本科生和專科生大概四六開到五五開之間,其中二本學生(相當於之前二本與三本之和)與一本學生大致在八二開之間。




現代大學生都是怎麼度過大學生活的?從一些流傳的玩笑話中可以窺見一二,比如「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







如今的高校里,逃課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很多大學生逃課就和喝水一樣自然,而這在19年前都是很難看到的現象。




此外,專科生存在的問題,要比本科生大得多。因此從整體上來看,大學生這個群體,比1999年擴招之前,綜合素養的確下滑明顯。




這一切,都是從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短短19年間的剪影。




大學教育,必須做出改變




中國教育改革,軌跡完整而清晰,目標也十分明確。




41年前,為了迎接改革開放,中國恢復高考,目標在於培養大量的人才,能夠緊隨以及引領新的浪潮;


19年前,為了培養大量新青年,不浪費人口紅利,中國高校擴招,旨在未來能夠擁有大量高素質人才;


現在,隨著「中國製造2025」臨近,中國需要高校培養出更多真正的人才,填補未來的人才缺口。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通過的《中國製造2025》中,有著明確的「三步走」戰略,其中第一步規划了兩個「

五年計劃

」: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製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台階。




與之配套的,還有五大工程:




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能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但是,要想實現該目標,必須有一個夯實的基礎:

人才




而由於大學生素質的整體下滑,中國未來產業的人才缺口實在太大了。

這個缺口大到了什麼地步?以半導體行業為例




截至2017年底,中國大陸約有

40萬

集成電路從業人員。







但是根據發展報告,想要邁出「中國製造2025」的第一步,達成2020年的目標,集成電路的從業人員不能少於

72萬




這個缺口怎麼補?繼續通過高昂代價從中國大陸以外引入?那麼2025年呢?




顯然引進人才是一種方法,但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而且

費效比

可持續性

也很低下。




這只是中國製造業的一角,又有多少這樣的一角呢?想要實現「中國製造2025」,大學教育必須做出改變!




從治標到治本




改革是需要一個方向的,這份教育部文件切中了當今高校學子的病根了嗎?不妨先看看教育部究竟想對哪些方面動手。




這份文件重點關注4個方面:加強教師隊伍管理、課堂教學、論文答辯和畢業清考。這些舉措顯然是在應對大學生

頻繁逃課

學術造假

掛科率

高,這三個重點問題。




如何減輕大學生逃課現象?光靠花樣百出的點名方式和懲罰,並不會讓一心逃課的學生收斂其行為,還需要學校加強管理和課堂本身的吸引力。







大學生之所以逃課,必然是認定逃課時所做的事情比上課重要。

考研

或者

考證

,亦或是深挖自身興趣,做一些

創作

,都是大學生逃課的理由。




也有一些大學生認為這堂課無足輕重,甚至不如打一局遊戲

放鬆身心




教育部要求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目的是在

提高大學生逃課成本

,並讓課堂能夠吸引住學生,

拉高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




至於取消清考制度,瞄準的就是那些頻繁掛科的大學生。大學考試不過,還有補考,再不過,來年也有重修。只要欠的學分不超過底線,掛科也高枕無憂。





上課睡覺的大學生




至於清考,那是給所有掛科學生的特赦。相較於補考和重修,清考的難度要更低。




各學科教師不僅在清考前

劃定重點題目

甚至

透題

,而且及格分也極低,100分的卷子說不定一些學科

30分

就給過。




清考保障了大學生的畢業率,損害的卻是大學生整體的學業水平。




至於論文抄襲問題,則是近幾年來我國學術造假頻繁的源頭。如今的大學,學術造假早已成風,代做畢業設計和論文甚至成了一門新產業。







在x寶上輸入「畢業論文」這個關鍵詞,不僅搜索到大量結果,甚至發現這個行業已經十分成熟。




商家

明碼標價,按字收費

。還有許多

附加服務

,根據大學生的需要進行定製。比如降低查重率、按需進行製圖等。




試問究竟有多少大學生學術造假,才能夠支撐起這麼一個行業?可見這已經是一個高校內的頑疾了。




可是,這些措施雖然直指問題,卻是

治標難治本

,高校教育面對問題絕不只是浮於表面的這些。




最難改變的,從來都是人心




中國大學生之疾,在於擴招後生源素質良莠不齊?在於教師團隊力量不足?全都不是,關鍵是如何定位這些大學生。




在如今的中國社會中,「

學歷至上

」的認知非常嚴重,認為更高的學歷就擁有更強的能力。這也造成了一些普遍的社會現象:




剛從專科畢業的小陳去山東某汽配廠面試,但是同批面試的本科畢業生,哪怕並非車輛專業,都順利進入了崗位,擁有更強操作技能的小陳卻被刷下去了;


小王是湖北某專科畢業生,他面試了多家企業的操作崗位,可是無一例外地要與本科生競爭,明明擁有更多的操作經驗,卻得不到企業青睞。




在某些世界五百強企業,甚至掛出了「

非211985畢業生禁止入內

」的牌子。







「學歷至上」有錯嗎?這是毫無疑問的。在比較學歷之前,要分清一個概念:

學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




學術型人才往往是做研究的,他們更多的是設計上層理論;技能型人纔則偏重實踐,比如製造業領域的工程師們。




從社會功能上來看,兩者各司其職,都不可或缺。總不能讓一個研究材料學前沿理論的專家,去車間里設計、打磨零件吧?




兩種類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養方式,這就是

本科院校

專科院校

的區別。




但是在中國,由於社會的

普遍性

歧視

,尤其是大學擴招之後,導致專科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這是中國大學教育最重要的頑疾,也是「中國製造2025」所面臨的困境。




事實上,高職高專與本科的區別,只是將來的發展與規劃不同,而不應有高下之分。




比如在德國和日本的高等教育中,升入大學就需要考慮自身優勢與職業規劃。無論是做學術,還是動手操作,大學生只需要做出適合自己選擇,不必擔心會被社會所歧視或者排擠。







可是在中國,專科生在普通人眼中,就是比本科生要差。但事實上,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可能學術水平稍弱,但實踐與操作能力比一般的本科生要強。




也正是這一個思維上的誤區,讓許多專科生在面對未來的壓力時,選擇在上學期間揮霍青春,而非在校積極錘鍊專業知識。




低學歷真的代表能力低嗎?非也!




「獨手焊俠」盧仁峰,16歲下鄉,職業焊工。




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眼裡,焊工就是最底層的工人。可盧仁峰就靠著這項技能,成為中國第四代坦克工程核心研究人員!







士兵教授王忠心,讀書時學歷不高,後畢業於士官學院。




在長達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帶出了200多名技術骨幹,

其中40多人進入火箭軍各級技術尖子人才庫。不僅榮獲「八一勳章」,更是成為火箭軍士官

學校首次聘任為「客座教授」的士兵!




像這樣的誤區還有很多,而圍繞的核心就是大學生將來的

社會定位

。那麼,現在的大學生究竟處於怎樣的位置?




比例問題:少數和多數




要分清大學生的社會層次,需要先明確一個問題:中國大學生真的多到「不值錢」了嗎?







2016年4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全國擁有大學教育程度以上人口比例約為

12.5%




這一比例高嗎?很低。美日韓三國基本都達到了

40%

以上,俄羅斯更是高達

50%




但是這個結果的參照系是全國人口,大學畢業生的競爭者是誰?主要還是

同齡人




根據2015年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2歲的年輕人口有

1800萬

人,其中大學畢業生多達

750萬

人,比例已經達到了

41%

以上。




為啥大學生會「不值錢」?

供需關係

改變了。




擴招前,大學生就那麼多,可是名副其實的搶手貨;擴招後,大學生比例高了,需求增長跟不上供應增長,自然「貶值」了。




換句話說,大學生這個群體,社會地位已經比20年前要低太多了。







為何會有「學歷至上」?為何中國的人才難以劃分學術和技能?只是因為社會在推動、幫助大學生內部,進行更深層次的「

階級劃分

」。




985、211的畢業生要比普通一本優秀,普通一本比二本優秀,二本比專科優秀……這些是社會的固有印象,哪怕這些印象太過主觀,模糊了個中概念。




但是「中國製造2025」需要的可是大量人才!是真正擁有知識、擁有技能的人才!是可以各司其職、勝任崗位的人才!




如此的大學教育,如此的社會定位,如何讓中國可以獲取足夠的人才?就憑現在這些掛科、逃課、學術造假、醉生夢死的大學生嗎?




當然不能!2008年,「

千人計劃

」為中國召回了不少外流的人才。它是「中國製造2025」的

前哨戰

,但真正的

主力

並不是這幾千人,而是中國的大學生!







但是社會地位模糊、功能不清、水平劣質的大學生如何才能成為主力軍?他們的水平不提升,「中國製造2025」只能是一紙空文,一聲口號!




民族與國家的復興,又從何而起?




教育改革,讓大學生真正的在校學到東西,教育出有真本事、高素質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社會也需要改變對大學生的固有印象,莫要埋沒了真正的人才。




毛主席說過:教育乃立國之本。鄧小平同志也說過:教育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總結起來就一句話:




教育強則少年強,少年強則國強,後續的人才培養計劃,已經刻不容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科環宇 的精彩文章:

中國人最沒骨氣?韓國人剛剛曝光了一組數據
美國突然宣布退出WTO?中國此舉動前所未有

TAG:國科環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