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左宗棠臨終前的遺折,看其與李鴻章性格與人生境界高低
上接文章一:和西方相比,清廷何時算真正的弱國,略談左宗棠和李鴻章
文章二:從《李鴻章遺折》看臨終前他說了什麼,竟沒提洋務企業和海防
從左宗棠「遺折」可以看出他對慈禧有陣陣恨意。左宗棠這個人一心「為國為民」對官場的「潛規則」雖然也懂得一些但本質上並不在意。所以,左宗棠經常以「違規」為名義被慈禧整頓。1883年12月,左宗棠還因為代人上奏「遺折」而被訓斥。
(1)《左宗棠遺折》解讀:左宗棠臨死想的都是國家,李鴻章臨死想的都是領導。左宗棠對中法議和念念不忘,認為自此若不再振奮,中國將至此衰落!
左宗棠遺疏五百字左右,基本符合政治規矩,感謝了咸豐皇帝、皇帝(皇太后),請注意呀!他首先感謝的是咸豐對其知遇之恩,之後才是感謝皇帝(皇太后)批准他請假,以及奏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鑒事。
一半是在批評中法戰爭並坦言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憾事!希望光緒「日近正人,廣納讜論」,從日後湘軍支持光緒態度揣度,以及在「遺折」中首先感謝咸豐的知遇之恩,可以看出,左宗棠對慈禧很不感冒。
左宗棠乃是真心關心「洋務運動」的,因為他比較清廉不用依靠「洋務」給自己賺錢,所以,臨死前仍然關心「洋務運動」,他說:方今西域初安,東洋思逞,歐洲各國,環視眈眈。若不并力補牢,先期求艾,再有釁隙,愈弱愈甚,振奮愈難,雖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願皇太后、皇上於諸臣中海軍之議,速賜乾斷。凡鐵路、礦務、船炮各政,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
說的最後的話是「(望朝廷)移不急之費,以充軍食;節有用之財,以濟時艱。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這裡的每句話都代表著左宗棠對國家未來的擔憂,國家「正人」日漸離去,小人、奸佞之徒日漸掌權,左宗棠真的希望,自己死而瞑目!希望清廷能夠繼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做事力求「實事求是」,不要總是奢侈無度。
左宗棠經過了「中法之戰」其實已經對清廷失去了信心,但他在臨終前之所以仍然這麼說,他是在完成自己對國家對民族對百姓的一個責任!有些話必須要說,說了即使沒用也要說。至少,你不會因為你不說而後悔。
(2)《左宗棠遺折》原文
左宗棠遺折(光緒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6日)
奏為主恩未報,臣病垂危,口授遺折,仰祈聖鑒事。(這點很符合左宗棠的性格特點,客套話不怎麼說,上來就一句話必須有的「格式文」,說完了就一句話交待病情,絲毫不矯揉造作、博取同情)
竊臣衰病日劇,吁懇天恩,寬予假期調理,於七月二十五日接到,具折叩謝,將欽差大臣關防及臣所部恪靖各營,移交督臣楊昌濬接受。(交代公事之後,再談了談為什麼要交代後事)
本擬即日就道,{忽}於{近}兩日中得患腰痛,起坐維艱,熱痰上涌,氣弱病深, {缺少一字}其不起(《皇朝經世文三編》這四個字為「勢難復起」)!(之後一大段批評中法和談)
伏念臣以一介書生,蒙文宗顯皇帝(即咸豐)特達之知,屢奉三朝,累承重寄,內參樞密,外總師干,雖馬革裹屍,亦復何恨!而越事和戰,中國強弱一大關鍵也。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撻伐,張我國威,懷恨生平,不能瞑目!渥蒙皇太后、皇上恩禮之隆,叩辭闕廷,甫及一載,竟無由再覲天顏,犬馬之報,猶待來生。禽鳥之鳴,哀則將死!(良禽未遇名主,之後全是對日後的希望。其實說了也白說,但為國之人即使白說也得說)
方今西域初安,東洋思逞,歐洲各國,環視眈眈。若不并力補牢,先期求艾,再有釁隙,愈弱愈甚,振奮愈難,雖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願皇太后、皇上於諸臣中海軍之議,速賜乾斷。凡鐵路、礦務、船炮各政,及早舉行,以策富強之效。
然居心為萬事之本,尤願皇上益勤典學,無怠萬機,日近正人,廣納讜論。移不急之費,以充軍食;節有用之財,以濟時艱。上下一心,實事求是。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喘息涕淚,謹口授(繕){遺}折,縷縷上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謹奏。
本文結束語
此文雖然寫完,但我給這篇長文打分的話,能給它打七分,因為,一些細節還沒有到位,我還需要繼續打磨。這就需要無論支持還是反對我這篇文章的「正經人」提出批評意見,無論正反觀點,我都接受。前提是您是「正經人」提出的「批評」。
亂七八糟、邏輯不清、水平低下還不如小學生、錯字連篇等等,明顯屬於「人身攻擊」的語言那就算了。您要說也要說出「子丑寅某」來才合適。
李鴻章造不如仿仿不如買,左宗棠要想打敗敵人必自造
俄羅斯為克里米亞進攻拜占庭,突厥將大公頭骨做成酒杯
把吳王、吳三桂拖死,就能避免「七國、三藩」之亂?
※朱棣削藩成功後又把刀柄指向武將集團
※葉利欽一個如此失敗的總統,為何還能連任成功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