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千億資本告別灰色地帶,互聯網醫療新政期待醫保配套

數千億資本告別灰色地帶,互聯網醫療新政期待醫保配套

業內熱切期盼的互聯網醫療新政終於落地。

9月14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個重磅文件,全面規範互聯網醫療行業。

上述文件要求,依託醫療機構擬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實行准入管理,如果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建立互聯網診療服務信息系統,應當提交合作協議。醫師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依法取得相應職業資格,具有3年以上獨立臨床工作經驗,並經其執業註冊的醫療機構同意。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次新規明確「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紅線,而此前互聯網醫療機構在線診療,大都停留在首診模式。

互聯網醫療行業2014年以來融資近2000億元,但這些資本所推動的互聯網醫療卻狂奔在灰色地帶。「上述文件出台可以看出管理思路的開放,互聯網的網上問診已經蓬勃開展,是否允許互聯網診療也經過了激烈的爭論。允許醫療機構和第三方合作,願意致力於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企業也就有了生存的法律基礎,救了資本方。」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

醫聯創始人兼CEO王仕銳對第一財經表示,這三個文件是國家針對「互聯網+健康醫療」行業頒布的迄今最「細緻」的政策,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進一步規範化系統化,也幫助互聯網醫療行業及企業更加明晰今後的發展方向,對整個醫療行業意義深遠。

告別野蠻生長

此次靴子落地、新政出台、規則進一步細化,從行業影響上,王仕銳表示,新政更多帶來的是正面影響——使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更加規範有序,加速行業洗牌速度,讓野蠻生長回歸理性,同時也讓互聯網和醫療行業融合更加緊密,為患者看病帶來切實便利。

復星同浩資本創始合伙人劉琦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政落地是創新的進步。從長遠來看,行業開始有監管有規則,是好事。2006年左右,互聯網在其他領域的應用已然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效應,而互聯網醫療項目起步時間不長,第一代互聯網醫療從業者當時便呼籲相關監管政策早日出台。「新政落地,對相關領域創業者來講是好事,至少有法可依,使創新與監管達到一定平衡點。」他說。

有開放必然有限制,硬幣的另一面是,在提供政策許可的同時,必然存在不被接納的項目——例如,只有「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才有資格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醫療機構不得在互聯網診療中開展「未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核准的診療科目」;醫生不能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等。

對此,劉琦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論在國內外,醫療領域都是監管非常嚴格的地帶,涉足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資本當然希望創新能夠與法規相結合,但也必然要承受機遇後面的風險。

「按照文件規定和相關的配套實施細則,互聯網醫療行業通過與實體醫療機構合作,可以正大光明地成為診療服務的提供方,可以合法提供諸如常見病、慢性病的在線診療,真正進入了診療服務環節。同時文件的出台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的『草莽時代』結束,單純做一個信息或者服務中介平台,將很難與擁有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體系的對手競爭。同時,新政也可能促使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發生變化,企業之間的比拼將不再是註冊用戶的多寡,而是使用服務的用戶頻次,以及使用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一位互聯網醫療從業者表示。

此外,《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要求,醫生在開具在線處方時需有電子簽名以及藥師審核的過程,但目前,互聯網醫療遠程系統與醫院電子系統並沒有實現完全的結合。

「不管『互聯網+醫療』還是『醫療+互聯網』,意義都是深遠的。我參與醫政管理十餘年,主抓了廣東省人民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多年經驗告訴我,信息化與互聯網是一個很好的工具與平台,但是人們缺乏的就是一個互聯網的思維——數據互聯互通與去中心化和無邊界。『醫院+互聯網』者,數據流不出院外甚至也不可在醫聯體內共享;『互聯網+醫療』者,忙著轉向傳統辦醫思維,各自成一統。」廣東省衛計委原巡視員廖新波曾對第一財經表示。

9月14日的專題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解釋稱,大多數三級醫院電子病歷與醫院遠程系統有一些基本的連接,但在二級醫院,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條件差一些。焦雅輝稱,近期也印發了一份文件,要求醫療機構加強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化建設。

王仕銳表示,醫聯更關注《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如互聯網醫院分類,包括實體醫療機構互聯網業務以及第三方互聯網醫院,均須依託體於實體醫院,不能獨立運作;再如互聯網醫院服務範圍,包括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及互聯網醫院與醫保的打通等方面。

行業上升空間仍大

隨著「互聯網+」普及,傳統的醫療行業也被看作投資標的,迅速被資本推上了風口。「在過去的7、8年中,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市場規模在迅速擴大,7年的時間差不多增長了將近30倍,特別是2016年和2017年,幾乎是翻倍的節奏。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從業者也迅速增加,從資源的提供到第三方平台運營方、藥品的供應商、技術的提供方。最近4年,整個中國的『互聯網+醫療』領域獲得了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好大夫創始人王航對第一財經表示。

未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想像空間、上升空間仍有很大。

按照《「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中所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將提高到6.5%~7%,綜合考慮GDP增長以及匯率影響,我國衛生消費將達到4.68萬億~5.04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醫療服務市場存在巨大上升空間。

此外,衛計委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從2008年的15.11%上升至2013年的33.07%,慢性病中,以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率最高,增速最快。慢性病因此成為醫療健康領域潛力最大、最容易切入的細分領域,但因為資質與審批等問題,即使是慢性病,目前也不能隨意通過互聯網醫療進行診治。

劉琦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需清楚意識到互聯網醫療不是萬能的,行業發展也非一蹴而就,目前主要聚焦在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高效率、解決資源錯配問題等。而就整個行業發展態勢來說,因為醫療行業的高壁壘、嚴監管屬性,整個行業慢慢漸進,沒有大起大落的跌宕節點。

王仕銳則表示,未來全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在國家的嚴格監管之下,互聯網醫院這一新生形態也將會在市場上全面鋪開。而理想中未來的互聯網醫療場景一定是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流程管理,涵蓋挂號預約、檢驗檢查、在線問診、複診隨訪、轉診會診、病例管理、慢病管理等就醫全流程。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09年到2017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從2億元激增至 325億元,複合增速高達89%,目前互聯網醫療產業鏈已逐步成形,在線挂號及問診企業已從流量爭奪進入到了醫療資源擴張的比拼階段,接下來預計市場增速將維持在40%左右,預計到2020年我國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00億元。

需要相關配套政策

「互聯網醫療因為就診方便,這勢必會帶來更多的診療頻次,到底該如何報銷?是否要根據一個標準來制定?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對第一財經表示。

針對互聯網診療行為的定價和醫保政策,還需要新生的國家醫保局明確相關配套政策。

「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當中提出來,對於一些符合規定的互聯網診療行為要制定相應的醫保和價格政策,不管是屬於基本醫療的範疇,還是屬於市場定價的範疇,首先得有收費項目。如果屬於基本醫療服務的範疇,醫保要給予報銷;不屬於基本醫療服務的範疇,那麼由患者負擔。因為不是所有的互聯網診療行為都屬於基本醫療的範疇,所以也不一定都要納入醫保報銷的範圍。」上述專題發布會上,焦雅輝在回答第一財經提問時表示。

互聯網醫療服務定價現實中可謂「千人千樣」,這也是醫保介入需要考慮的問題。「有的醫生是免費,有的是幾元,有的是幾百元,誰想收多少是多少,目前沒有規定。」一位醫生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從好大夫網上可以看到,有的複診費用是100元,一問一答6元,線上門診30元,電話10分鐘99元等。

「目前定價比較清楚的就是遠程醫療和醫聯體的網上服務,因為這個範圍依然是建立在實體醫療機構日常行為的基礎上的。但對醫生業餘時間提供的服務,目前並沒有相關的定價要求。」上述醫生說。

雖然已經有很多城市探索制定互聯網醫療收費體系,但收費標準難統一、報銷標準待完善等問題依然存在,在國家出台收費與報銷標準出台之前,網上醫療服務價格可能依然會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

專家認為,上述文件出台,一方面肯定了互聯網診療的價值所在,支持互聯網診療,而同時又採取「包容審慎」態度,未來的行業發展仍需要各方參與到支撐體系和監管體系的建設中,尤其是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信息化體系建設、基於人口健康信息的醫療大數據體系、基於動態監管和隱私保護的互聯網診療監管體系等的建設,線上醫保報銷的配套政策,都將成為互聯網診療能否真正給參與各方帶來實惠、能否促進醫療改革和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哈羅德·詹姆斯:不斷加劇的危機會導致歐盟解體嗎
中美貿易爭端邊打邊談,中國擬對美600億美元產品加征關稅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