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科創星合伙人李浩:對抗周期性資本寒冬的條件之一為「科技壁壘」

中科創星合伙人李浩:對抗周期性資本寒冬的條件之一為「科技壁壘」

中科創星是一家專註於硬科技(Hard & Core technology)領域投資的機構。所謂「硬科技」,即在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晶元、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製造等領域中,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被複制和模仿的難度較大,有明確的應用產品和產業基礎。

「硬科技」區別於由互聯網模式創新構成的虛擬世界,屬於由科技創新構成的物理世界。

36氪此前有諸多醫療健康領域的項目報道都與中科創星有關。此次,36氪與中科創星的合伙人李浩聊了聊,在眼下這個並不樂觀的2018,什麼類型的投資可能成為新經濟發展的希望。

36氪:前陣子有一篇文章《未來一年,請做好失業的準備》特別火,中科創星的投資領域與宏觀經濟的發展應該非常密切,可否先就宏觀問題和您聊一下經濟下行?

李浩:確實,募資困境在持續。有一個數據是說,上半年裡VC市場的投資總額遠超募資總額。業內有個預測,2018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而且資本寒冬對於「硬科技」領域的影響確實比較大。但我的觀點是,資本寒冬才是回歸了投資的常態,過去的那些是資本過度狂熱。

36氪:之前聽您解釋過「硬科技」的定義,想進一步了解生物技術領域的發展與硬科技的聯繫?

李浩:這個領域投資的特點主要就是投資大、研發周期長,非常需要資本的耐心。除此之外,生物技術的創新必然與技術壁壘的認知、產業信息的隔離有關,這些都對投資人的認知門檻要求比較高。與此同時,盡調成本、項目的發展維護成本也遠高於一般的模式創新。

但這些長期的投入和積累也將形成較高的壁壘,這類生物技術企業一旦開始盈利,將呈現非線性高速增長。尤其隨著經濟的發展,老齡化進程加快,生物技術相關的行業一定會保持高速增長的。

36氪:我看中科創星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極其豐富,資本在這個領域非但不是「資本寒冬」,反而是一種狂熱狀態,不知您怎麼看這件事?

李浩:企業過高的估值自然會帶來資本過高的期望,有時候企業可能會被資本反噬,進而影響企業下一輪融資。從資本寒冬的角度來看,估值的合理回歸反而會帶來更多價值觀、理念一致的耐心資本。

你仔細想一想,豆芽發芽需要7天,韭菜的成熟需要一個月,麥子更是需要一年。模式創新的投資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方面的規律是很難被打破的。

在科技創新驅動的變革之下,資本除了應該保持對科技的敏感度,更要遵從硬科技從基礎科技到產業應用的成長路徑。

36氪:從這個角度看,中科創星有什麼對抗資本寒冬的方式嗎?

李浩:坦白說,硬科技領域的投資對於研發期有剛性需求,培育周期較長的硬科技投資是個不小的挑戰。但我們的第一期基金的投資周期就長達11年 —— 如果我們看好項目團隊的核心技術,尤其是技術難以被複制、以及技術未來的轉化空間足夠大的話,我們非常樂意長期陪伴項目的成長。

硬科技創投一定不能只算短期的經濟賬,它有自己獨特的財務回報增長曲線——雖然研發投入期成長較慢,但在突破一個關鍵的技術壁壘後,迎來的將是一個全新增長拐點之上的跳躍式增長。

36氪:所以您的意思是,技術的壁壘是投資的核心價值嗎?

李浩:更準確的說法是,對抗「周期性」資本寒冬的條件之一是科技壁壘。投資硬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構,本質絕對是價值投資。而價值投資最根本的前提是「長期持有」。我們之前投的一個公司叫奇芯光電,它為基金帶來100倍以上的回報。

坦白說,資本對企業的期望值過高,會給企業帶來很多問題,任何一類硬科技類的企業從組織架構到發展都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

36氪:您是否可以舉個例子,在具體在實踐中,這個「期望值過高」是以什麼形式體現的?

李浩: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企業在融資的時候報了很高的價錢,涉及對賭的業績無法完成等。

36氪:我看在醫療健康領域,中科創星在生物醫藥、基因檢測、體外診斷等均有重複布局。我想了解下中科在這方面具體是怎麼考慮的?

李浩:以生物醫藥為例:醫藥行業周期長、監管嚴、風險高、投入大,但回報也高。這些都是大家的基礎共識。我們更關注的是平台型的創新技術。比如,技術本身可以縮短藥物研發的周期,降低藥物研發成本,或者提高藥物的質量,並具備橫向擴展出多條產品線的能力。我們也不排斥企業早期通過如CRO(研發外包)之類的業務獲得一定現金流,這樣可以在融資艱難的情況下可以保證企業存活。

36氪:中科創星在醫藥領域的投資階段會有傾向嗎?

李浩:在醫藥領域,我們更傾向於挖掘種子輪和天使輪項目。甚至,在公司未成立前深度參與,協助創業團隊進行資源整合。我們之前也有重點關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等項目。事實上,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一直有比較大的問題,尤其科學家在創業初期需要資本提供較強的支撐。

另外,新型免疫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是我們未來布局的重點。

36氪:除了醫藥領域之外,中科創星還對醫療的哪個賽道更為關注?

李浩:醫療器械板塊也是我們的投資重點,尤其是生物光子學的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醫療器械行業技術分散、市場分散,易通過新技術、新應用、新型號的產品切入市場,尋找到機會;和醫藥行業相比,各個細分領域市場規模有限,但風險相對較小,周期較短,而毛利高。

我們關注「進口替代」醫械產品,但標的公司所在領域不應有較強的國內競爭對手。如果已經存在成規模企業,甚至上市公司,我們將放棄跟進。

創新型醫療器械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對這類項目的投資也會比較謹慎:一方面,我們不關注面對小眾市場的產品;另一方面,我們對團隊的要求會相對較高,尤其是註冊報證的能力和市場推廣的能力。

過去幾年,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遠低於互聯網,投資規模始終處於較低的狀態。但我相信在科技驅動下,「實業」會在經濟疲軟時期展示了更好的造血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被逼出道的科技地產
豐厚資本譚群釗:體育領域的獨角獸會誕生在哪裡?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