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乙肝母親阻斷母嬰傳播的幾個問答

乙肝母親阻斷母嬰傳播的幾個問答

引言

乙肝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大多數乙肝患者是從其母親那裡傳染而來。那麼,乙肝母親該怎麼做才能防止乙肝病毒傳給其嬰兒?

一、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方式

乙肝母嬰傳播是乙肝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乙肝病毒母嬰傳播有三條途徑:宮內傳播、產時傳播、產後傳播。

1

宮內傳播

是指嬰兒在子宮內就發生感染,這種情況發生幾率不高,因為胎盤具有屏障作用。

2

產時傳播

在分娩時,由於寶寶的皮膚、黏膜或胎盤發生損傷,會接觸到母親血液中病毒而發生傳染,這是目前母嬰傳播最大的可能性。

3

產後傳播

分娩後,嬰兒在日常生活中被傳染。如哺乳時乳頭破裂、乳汁中帶有病毒等。

孕婦血HBV DNA高載量是母嬰傳播的高危因素之一,母親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新生兒標準乙肝免疫預防可顯著降低乙肝母嬰傳播的發生率。研究顯示,採取有效的預防以後,乙肝孕婦生出健康寶寶的概率可高達97%。

二、母親孕期打乙肝免疫球蛋白是否有用

過去為了阻斷母嬰傳播,妊娠婦女在第28周開始每月注射乙肝球蛋白,但目前認為這種方法不可取

庄輝院士曾經詳細解釋不需要母親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其理由如下:

1. WHO未建議用此方法預防HBV母嬰傳播。

2. 我國衛生部也未建議用此方法預防HBV母嬰傳播。

3. 至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用此法阻斷HBV的母嬰傳播。

4. 在妊娠期間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產生病毒變種。該變種病毒如在人群中傳播,現在的乙型肝炎疫苗就無效了。

5. 妊娠期間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能形成抗原抗體免疫複合物,對母體有潛在危險性。

6. 從理論上講,也難以解釋此法可預防HBV母嬰傳播。現有臨床證明,病毒在肝臟內大量複製,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劑量如此之低,根本不可能產生阻斷HBV母嬰傳播的效果。

7. 如果給HBsAg陽性妊娠婦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能降低血中HBV水平,那麼,此法早就被用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了,可見事實並非如此。

8. 主要的傳播發生在分娩過程中而不是懷孕過程中。

三、母親妊娠後期有效抗乙肝病毒治療是阻斷母嬰傳播的重要措施

HBV DNA水平是影響乙肝母嬰傳播的最關鍵因素。HBV DNA水平較高(>10^6 IU/ml)的母親的新生兒更易發生母嬰傳播。

近年有研究顯示,對這部分母親在妊娠中後期應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使孕婦產前血清中HBV DNA水平降低,可進一步阻斷乙肝的宮內傳播和產時傳播。

80%以上的宮內傳播發生在妊娠晚期。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妊娠28周以後服用替諾福韋、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可有效地降低母親血清HBV DNA水平,提高乙肝母嬰阻斷成功率,使HBV DNA高複製母親所生寶寶的母嬰阻斷失敗率下降到1%~5% ,而且沒有致畸性、對妊娠也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監視的一般妊娠的出生缺陷率是2.72% ;非洲抗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妊娠登記處,也登記抗乙肝病毒藥物的胎兒致畸性,孕婦在妊娠初期始用拉米夫定的新生兒缺陷率2.9%、替諾福韋是2.3%,而中末期開始用兩葯的相應數據是2.6%和1.5%。

因此,近些年來許多國家或地區的乙肝指南均建議:HBV DNA高複製(HBV DNA >10^6 IU/ml)的乙肝母親可在妊娠第28周開始給予替諾福韋、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治療,以進一步提高乙肝母嬰阻斷率,產後1~3個月可酌情停葯,並加強隨訪和監測。

四、順產好還是剖宮產好

目前認為嬰兒產時被感染乙肝是母嬰傳播最大的可能性。

無論順產和剖宮產乙肝母嬰傳播一樣,因為兩種方式生產時嬰兒必定接觸到大量母血。但只要胎兒出生後及時注射足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有效阻斷母嬰傳染。

五、新生兒標準乙肝免疫預防

主動+被動 (乙肝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聯合免疫方法是目前公認的阻斷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最主要且有效的措施。

在出生後24 h內儘早(最好在出生後2小時內、不要遲於12 h)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劑量應≥100 IU(100 IU即可);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 u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 μg中國倉鼠卵母細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在出生後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可顯著提高母嬰傳播的阻斷率。

有人建議在出生後20天左右再注射第二針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進一步提高母嬰阻斷率。

據研究,新生兒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加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有效率可達90%~95%;而僅靠接種乙肝疫苗來預防母嬰傳播的有效率只有86% 。

六、分娩後母親又該如何做

新生兒進行了標準的乙肝免疫預防以後,為進一步降低產後母嬰傳播,乙肝母親應做好以下二條:

1

避免不當接觸

乙肝是通過血液傳播的,嬰幼兒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尤其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後尚無產生抗體或抗體滴度較低,避免產後傳播也很重要。

在平時生活中,千萬不要讓嬰兒接觸到乙肝母親的血液、唾液,如傷口、血污等,有乙肝的其他家庭成員也應如此,傷口要及時用創可貼或無菌紗布包裹。但其他可正常接觸,如吻臉頭腳等關係不大。

只要出生時進行了正規阻斷,乙肝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後天傳染上的機率就極低,可按一般的生活進行。

2

母乳餵養有講究

母乳能檢測到乙肝病毒,但鑒於母乳餵養對母、嬰都有極大好處,幾乎國內外所有指南都積極建議母乳餵養。

但是大三陽、HBV-DNA高次方( >10^6 IU/ml)的母親進行母乳餵養還是有潛在的傳染風險。特別是當母親出現乳頭破損或嬰兒口腔、咽喉部潰瘍、拉肚子等情況時風險會成倍增加,此時應暫停母乳餵養,待情況好轉後再重新開始母乳餵養。

少量抗乙肝病毒藥物會從乳汁排泄,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母親的奶中會有一定濃度的藥品,而母乳餵養時間較長,因此不能忽視藥物的累積作用對嬰兒的損害,不建議服抗乙肝病毒藥物的母親進行母乳餵養。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關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2018年IBD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克羅恩病的治療
育齡期炎症性腸病患者的管理與治療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