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烽火中的宜賓城
原標題:革命烽火中的宜賓城
民國4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倒行逆施宣布實行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一場反對袁世凱復辟,捍衛民主共和制度的鬥爭在全國轟轟烈烈興起。同年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首先在昆明通電起義,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武裝討袁,史稱「護國運動」。四川是護國戰爭的主戰場。宜賓縣金城鄉人呂超奉孫中山命由日本返回宜賓,秘密組織中華革命軍討袁。
同年,五糧液在巴拿馬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民國5年(1916年)1月呂超等率招討軍進攻南六縣(慶符、高、珙、筠連、興文、長寧)擁袁的尋防軍,首克筠連,其餘望風歸順。
同年3月初,護國軍駐宜的金漢鼎部奉調瀘納戰場,馮玉祥趁機奪宜賓,劉雲峰兵退橫江。
同年5月,馮玉祥與蔡鍔合作討袁,馮退駐自流井,護國軍馬聰旅進駐宜賓城。
民國7年(1918年)8月,朱德率部駐南溪縣城,剿滅龍煥文匪部馬隊於雲台山。
民國8年(1919年)5月,五四運動爆發,今宜賓市境各縣學校師生罷課、遊行支援。宜賓城區各公立、私立學校師生前後遊行三天。江安省立第三中學召開反帝愛國誓師大會,適逢朱德路經江安,到校講演,鼓勵學生積極投身國民革命。
民國10年(1921年),南溪縣孫炳文首創平民夜校。高縣陽翰笙、慶符縣李碩勛在成都首創「慶高旅省球團」,進行革命活動。
民國11年(1922年),朱德從昆明到南溪,會同孫炳文到上海尋找陳獨秀。
民國12年(1923年),宜賓早期中國共產黨黨員鄭佑之先後介紹李坤泰(趙一曼)、李紹唐等人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逐步建立社青團小組、支部。
民國14年(1925年),「五卅」慘案消息傳來宜賓,在東街天順祥茶樓成立了敘府外交後援會,宜賓工人、學生、商人等罷工、罷課、罷市、遊行示威。
民國15年(1926年),中共宜賓特支組織的宜賓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宜賓城川南中山學校創辦,由鄭佑之負責,培養農民運動骨幹。此後,宜賓各縣農民協會相繼成立,中共宜賓黨組織領導了屏山圍城鬥爭、南溪農民暴動和宜賓縣大塔農民暴動。
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日寇大舉進攻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七七事變」後,宜賓城中最早成立的抗日救亡團體是抗日歌詠團。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一批重要工廠、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軍事後勤單位紛紛遷來宜賓。李庄、江安成為文化抗戰基地,以及抗戰重要的後勤、醫療基地之一。
從民國28年(1939年)起,日機開始對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宜賓城狂轟濫炸。但日機的野蠻轟炸不僅沒有摧毀宜賓人民的抗敵意志,反而使宜賓人民更加看清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性,宜賓兒女同仇敵愾,誓死保衛家園。
抗戰前期,東北、華北、東南各省先後淪陷,湘、鄂、黔、桂等省正與日軍酣戰,國家財源大大減少。宜賓人民響應政府號召,節衣縮食,全力支援抗戰。
(下轉第二版)
TAG:宜賓日報數字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