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道教的嗎?
原標題:《易經》是道教的嗎?
一提起算卦看相之類的,大家都會想起道士,甚至於街邊擺攤的卦師大都也是一副道士打扮,可見在普通民眾心中道教與《周易》總是聯繫在一起的。新編《中華道藏》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是《道教易學》的經典,比如許多家喻戶曉的《靈棋經》、《許真君石匣記》、《李淳風小六壬》、《黃帝奇門》之類的。
在百姓眼中道士應該個個都是能掐會算,料事如神的,而這類道士也頻繁出現於小說當中。今天我就簡略的說一說《周易》與道教的關係。
古代的時候原本有三易,夏朝的《連山易》、商朝的《歸藏易》、周朝的《文王易》,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易經》,也叫《周易》。
據說孔子晚年好讀《易》,廢寢忘食,《論語》中有韋編三絕的典故。《易經》在儒家裡的傳承脈絡清晰,漢朝的時候出現了夏侯、京房多家易學流派。
《易經》是儒道兩家共同尊奉的經典,道教作為本土宗教,他的發展始終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主流相影響著。所以不能撇開歷史思潮而談道教文化,這都容易陷於自大或偏見。
《周易》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象、數、理。道教對於易學的吸收,也不外乎這三個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周易參同契》。
第一、易學對於道教修鍊的影響
後期道教修鍊最精華,也是最高層的莫過於內丹術,而內丹術經典的鼻祖則是《周易參同契》,東漢末年魏伯陽撰。此書融黃老、煉養、易學於一爐,其間燒煉丹藥的三大要素藥物、鼎爐、火候,都隱藏在書中,為外丹家、內丹清修、雙修各派所宗尚,故稱「萬古丹經王」。
也足見《易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萬象列其中矣。」《參同契》以乾坤二卦,代表天地或稱純陰純陽的物體(或聖體),以坎離代表彼此,以坎中陽爻,離中陰爻代表藥物,以六十四卦代表火候,然後通過這一系列的代碼來闡述丹家修持的要訣。
不過內丹之術,學界一般認為出現在鍾呂之後,而內丹攢三簇五、精氣返還、逆修的理論,則完成於華山隱士陳摶祖師。陳摶所傳先天太極圖,就是道教內丹修持的理論依據,這張圖後來傳到周敦頤手中,即為儒家理學的根據。
第二、易學思想對於道教的影響
周易除去占卜,給世人的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太極圖和八卦,韓國的國旗的中圖案就是太極,旁邊配乾坤坎離四個卦,也就是《參同契》所謂的牝牡四卦。
而今國人一見太極圖,便認為這是道教的。哪裡知道,太極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哲學概念,太極中孕育著陰陽,所謂「太極生兩儀」就是。太極的觀念,起源很早,也是儒道兩家所共有的哲學概念。
《道德經》說「(道)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裡所謂的帝,是指天帝,也是《詩經》「上帝臨汝,無二爾心」中所謂的「上帝」。即古人概念中有意志的天,宇宙的主宰。而老子所謂的道,卻比天帝出現的時間還早。
天帝,只有在天出現之後才有,天屬於太極分判,乾坤開闢之後的概念,也就是所謂的太極。因為天地看過去雖然是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其實如同磁鐵的兩極,本不可分割,是屬於一個太極的。但是老君所謂的道,卻在太極之先,也就是所謂的無極。
無極,即是混沌,一團元氣,浩浩蕩蕩,彌綸天地,動則為陽,靜則為陰。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其實就是宇宙生成的三個狀態。
原始天尊,是混沌未開之時,代表無極;靈寶天帝,陰陽肇分,代表太極;道德天尊,掌管而今,代表陰陽八卦既分之後的事情。
道教有「老君一炁化三清」的說法,其實三清本是一炁,何止三清本是一炁,便我們現在的所有一切,也都是這一炁的化現,所謂萬化皆由道生。
《老子想爾注》說「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雲笈七籤》說「道者,氣也。」就是這個意思。老君即是道,道即是先天之元炁,而世間萬物皆是元氣的分化而已。
道教神學概念有意無意的吸取了易學思想,並進而使道教在神學體系的論證上更進而為哲學的層面。後世說道教為多神教,其實多神本自一生,祖師為普濟群生,所以稱之為萬神。
第三、易學與道教術數
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於野,九天玄女從天而降,授予軒轅黃帝奇門遁甲之術,黃帝憑藉著這個本事獲得了勝利。現存《中華道藏.》中尚有《黃帝太乙八門生死訣》,至於是否為當年九天玄女所傳,不得而知,但是也足見這個故事深入民心。
易學包含三個方面,其中術也是個很重要的。術,就是以《易經》思想為指導的各種方術。而最著名的「三式」就是太乙神數、奇門遁甲、大六壬,太乙神數推算國運,奇門遁甲用于軍事戰爭,六壬則用於人事,其實三者也可互用。
以奇門為例,奇門起卦,根據節令分陰遁、陽遁,各有上中下三元,三元中又分別有九個不同的遁宮。每個宮位有天盤、地盤、人盤、神盤,其操作複雜,為術數之最,歷來問津者寡,為最頂尖的預測學。
其實奇門,是模仿宇宙的運轉,就是宇宙陰陽消息的模型,預測者通過這個微型宇宙,奇門中的三氣六儀、九宮八門、九星十神的變化來推斷吉凶。不僅包括了易學的陰陽生克,甚至還有天文星相在內。
古人有詩讚曰:「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還歸一九宮。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
中國的周易預測,是世界上少有的不依靠神靈的力量進行的,是一種可操作,可驗證的學問。除了預測之外,風水、法術同樣離不開易學。
道教於此,歷來不乏人才,其中不僅有通一兩門小術藉以糊口的道士,也有在易學上深有造詣,精義入神,進而入於大道門牆的高道。陳摶所傳先天易學就是其中傑出代表,北七真中的郝大通祖師也精通易學。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大經,立天地之大本。」古往今來不少文化名人,都精通易學,因為其中有博大精微的哲學思想。陳摶告訴一個問道的信士說:「人只要能做到心無雜念,自然心神清凈,心神清凈,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其實並沒有什麼另外的神明來告訴我。」陳摶祖師之所以異於普通的占驗道士,其原因也就在於不滿足於預測的靈驗,而要探究其靈驗的原因所在,進而窺見宇宙的奧秘,而達到逍遙的境界。
結 語
《易經》作為一部上古流傳下來的經典,為儒道兩教所尊奉,雖然古老,但不落後,其中許多思想,對於今日的世界發展,仍然具有借鑒與指導的意義。
《易經》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及行為習慣。對於本土文化精華的吸收,是道教一貫的傳統,如果說貴生是道教的追求,那麼黃老和周易則是道教哲學大廈的重要基柱,舉凡道教建築、法術、修鍊、服飾,無一不與之相適應。
如果不了解易學,就難以入大道之門,但是如果沒有老莊思想,則容易拘執於象數,而不能達到道教所追求的神人境界。
TAG:超良周易文超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