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收俘虜殺了再說 朱元璋這道聖旨一直被他的後代不折不扣地執行

不收俘虜殺了再說 朱元璋這道聖旨一直被他的後代不折不扣地執行

明太祖朱元璋訂了很多規矩,有的被他後世子孫奉為圭臬,有的則直接當做了耳旁風。比如他一直讓自己的子孫娶高麗女子,「我這裡有幾個孩兒,恁(您)高麗有根腳好人家女孩兒,與將來教做親。」連熊孩子(很犟)朱棣也照著做了;但是鑄有「內官不得干預政事」八個字的鐵牌子,卻被明英宗朱祁鎮默許死太監王振給扔進臭水坑了。但是有一道聖旨,朱元璋的子孫們不折不扣地執行了,否則就輪不到八旗進關,可能就是倭寇來襲,四小鬼鬼鬼犯邊了——清朝從明朝竊取的江山,被倭寇從東北咬去了一大塊。

被後世子孫不折不扣地執行的朱元璋聖旨,除了開頭常規「帽子」,只有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朱元璋聖旨中說的「這幫傢伙」,指的是倭寇。這件事發生在1372年,朱元璋得到消息:有兩千倭寇準備犯邊。請注意,是「準備」而不是已經,朱元璋一聽就火了:「這幫小鬼也想摸閻王的鼻子?」他本著要麼不做做就做絕的原則,告訴各地官員:無需喊話,不要俘虜,來一個殺一個!於是倭寇大頭目(只能稱之為大頭目,因為有很多精什麼的在某些平台管審核呢)慫了:「遣僧圭廷用等來貢,且謝罪。帝惡其表詞不誠,降詔戒諭,宴賚使者如制。」看來朱元璋也不是不講道理:該殺的時候就殺,但是你來了,我還是要管一頓飯的。不過你要是不聽招呼,這就是你們的最後晚餐。

大家都知道,倭寇是從來不講信用的,千百年來一直如此。雖然他們給朱元璋上表謝罪,給明朝戴了很多高帽子:「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但還是流著口水屢屢入寇,這才惹惱了明成祖永樂大帝朱棣,讓鄭和下西洋之前,先去倭國轉了一圈,嚇得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里的那個幕府將軍,倭國的話事人,也叫源道義)趕緊送來了一批倭寇(也不知道是不是抓的頂缸的),但是朱棣不要:「你們牽回去自己處理吧!」足利義滿的使者牽著那幫倭寇走到半道,支起一口就把囚徒全燉了:「使者至寧波,盡置其人於甑,烝殺之。」筆者一直認為朱棣不如朱元璋厚道:朱老爺子是管了使者飽飯的,而朱老四卻連差旅費都不給報銷,餓得他們要吃同類——如果不是為了吃,挖個坑活埋多省事,為啥要蒸熟?

在明朝軍事威懾下,倭寇仍然賊心不死,在正統、景泰、天順(朱祁鎮、朱祁鈺年號)年間,還腆著臉借朝貢之名乞討,給少了還不願意。那是在明英宗天順年間,倭國幕府將軍源義政通過朝鮮傳話求饒之後(以前使臣獲罪天朝,蒙恩宥,欲遣使謝罪而不敢自達,移書朝鮮王令轉請,朝鮮以聞),明朝看著他們裝孫子裝的好,就允許它們繼續「朝貢」,但是他們蹬鼻子上臉:「詔增錢萬,猶以為少,求增賜物。詔增布帛千五百,終怏怏去。」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連上朝都懶得上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和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一聽打倭寇就像打了雞血,一個剿滅了所有來犯之敵,一個派兵出國遠征打跑了進攻藩屬國的倭寇——當時明軍是以少勝多,這一點大家可以查一查史料:倭寇傾巢而出,明軍最高指揮官是個總兵。

一直到崇禎年間,李自成張獻忠鬧得那麼歡,倭寇也老老實實趴在海島上不敢伸爪子,因為那時候明朝人一提起倭寇就恨得牙根痒痒:「終明之世,通倭之禁甚嚴,閭巷小民,至指倭相詈罵。」這話是《明史》中的原話,很好理解,明朝老百姓最狠的罵人話就是:你是倭寇,你們全家都是倭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一位明君的一道詔書 開啟了一個罵皇帝罵官員罵衙門而無罪的時代
雍正新政動了別人乳酪甚至連乞丐都得罪了 難怪有人說他妻子全背叛兒子多數非親生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