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攻打葭萌關,諸葛亮決定派張飛迎戰,為何還讓魏延作先鋒?
《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軍事題材的小說,但是每逢大戰,謀士計策和武將的驍勇,卻比軍隊的質量,更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這是小說與史實最大的區別,也是小說的魅力所在。不過,如果我們細讀小說,就會發現,演義中雖然注重武將的個人實力,但是大多數單挑都被一筆帶過,被詳細描寫的對決並不多。而在這為數不多的精彩對戰中,最出彩的一場,則要數張飛夜戰馬超。
這一戰發生在入川之戰期間,當時劉備正在努力的攻打益州,暫居張魯麾下的馬超,卻奉命來攻葭萌關。要知道,葭萌關是蜀地與外界相連的通道,如果此關失守,劉備就相當於被截斷了歸路,所以他和諸葛亮都格外重視。再加上馬超是一代名將,曾殺的曹操割須棄袍,於是諸葛亮提出,只有兩個人可以迎戰馬超,一個是趙雲,另一個是張飛。不過,當時趙雲領兵未回,所以張飛成為了唯一的人選。
通過後來張飛與馬超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而且能夠與馬超鬥智斗勇,一點都沒落下風,我們不難看出,張飛是有能力抵禦住馬超的。可是諸葛亮最後在派兵的時候,卻讓張飛作為二隊,反而讓魏延率五百人先行,擔任了先頭部隊。他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是因為他太過忌憚馬超嗎?小編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這樣安排,可能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借刀殺人
眾所周知,諸葛亮自始至終都不信任魏延——魏延剛剛前來投奔的時候,他聲稱對方為腦後有反骨的小人,要下令將對方斬殺;劉備去世之後,他對魏延的態度,也非常令人費解;臨終之前更是料到了魏延必反,設計將其除掉。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就算魏延被劉備倚重的這段時間,他大約依舊是不相信魏延,甚至想提前將其除掉的,只不過礙於劉備,不能明著動手。當馬超攻打葭萌的時候,魏延主動請戰,說「某亦願往」,早就了解了馬超驍勇的諸葛亮,大約覺得這是一個借刀殺人的良機,於是派魏延為先頭部隊,讓他去挑釁馬超。
二、激勵張飛
拋開這種陰謀論的猜測不談,諸葛亮雖然派了張飛前去迎戰馬超,但是他依舊不放心,害怕張飛稍有鬆懈,就會給馬超可趁之機,畢竟張飛性格魯莽衝動,而馬超卻智勇雙全,因此他在張飛主動請命之後,故意說:「今馬超侵犯關隘,無人可敵;除非往荊州取關雲長來,方可與敵」,甚至在張飛提出自己曾經的戰績時,大力打擊,末了還要加一句,「雲長且未必可勝」,逼得張飛立下了軍令狀。
可是這種情況下,他依舊不放心,這時恰好魏延也主動請戰,於是諸葛亮便同意了魏延的請求,並令他先行,給張飛樹立了一個搶功勞的強敵,試圖用這樣的方法,激勵張飛發揮出更強的實力,從而挫敗馬超。甚至這種情況下,諸葛亮還不放心,竟然讓劉備作為後隊,隨之前往葭萌,親自監督張飛,以免出現紕漏。由此我們不難看來,諸葛亮在足智多謀之餘,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僅是為了激勵張飛高水準發揮,就動用了這麼多的力量。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當馬超率軍進攻葭萌的時候,諸葛亮既然已經決定派張飛出戰,卻還讓魏延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發,並不是因為他擔心張飛一人搞不定,給張飛派去了一個助力,而是為了激勵張飛更好的發揮,從而使這一戰更有把握,甚至有可能是他故意借馬超之手,除掉魏延。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關羽千里尋兄時,遭到夏侯惇攔截,若二人單挑不被打斷,誰勝誰負
※末代皇帝溥儀去世後,為什麼最後能夠下葬在清西陵?過程不簡單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