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明知袁世凱不可信怎還讓總統位
袁世凱做了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後,馬上幹了三件事。
首先,廢除《臨時約法》。其次,通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 最後,搞個具有大清特色的繼承製——「金匱石室」。
所謂「金匱石室」,就是規定大總統的繼承人由大總統推薦。 為了保密起見,推薦時由總統密寫推薦者的姓名,然後裝在一個金盒內,置於中南海的某一假山裡,在內鑿一石室,將金盒放入石室,再加封固,總統日後身故,由國務大臣會同其他要員,共同開啟石室,找開金盒。如果推薦書上不止一人,則由參政院就中選舉出一人作為總統。
「金匱石室」的創意,顯然是受了清世宗雍正的啟迪。為了鞏固家天下,穩定皇室內部繼承最高權力,清朝第五任皇帝雍正於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創建「秘密建儲」制度。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選已定,但不公開其名,只將其名寫於密詔;密詔一式兩份,一份帶在身邊,一份封存在建儲匣內,置於乾清宮正間寶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死後,顧命大臣會同廷臣核看兩份密詔,並擁戴密詔內所定皇子為皇帝。「秘密建儲」是皇位繼承製度上的一個有特色的制度,被清朝統治者奉為「建儲家法」。200年後,又被袁世凱繼承發揮了。他金匱石室中的名單與雍正正當光明牌匾後的傳位詔書有什麼區別?
袁世凱做了上述三件事,是沒遇到多大阻力的,反對的聲音是有,但卻被他輕易消滅。
為什麼會這樣呢?說到這裡,我們還要把話頭往前追。孫中山為什麼讓位袁世凱?既然日本學者當時都看出袁的本質——舊人,久經沙場的孫中山黃興就看不出來嗎?當時孫黃為何把中國命運交給這樣一個人?
我以為這裡既有高風亮節的成份,更是不得不妥協的結果。
為什麼要妥協呢?
因為打不過。
孫下袁上,給「革命中國」精英留下沉痛的歷史教訓,那就是他們再次嘗到了中國士人的苦果——無兵文化。
袁世凱在正統史書中,被冠以「竊國大盜」,竊者偷也,靠的是伎倆。但準確地說法,不是竊是搶。因為他靠的是硬實力:武力。
不妨回顧一下他的「搶國」過程。為什麼革命黨人不是他對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0月14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稱疾不出。
10月20日,袁提出了包括組閣的六大上位條件。
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接替蔭昌去湖北前線督戰。
10月29日,袁致書黎元洪,首提和議。
11月16日,袁內閣成立,軍政大權獨攬。
12月1日,武漢停戰。
12月7日,派唐紹儀去武漢、上海與革命軍議和。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日電袁:雖暫代,然虛位以待。
1月9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月17日,袁密奏太后勸其贊成共和。
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第二天,孫中山辭職。
15日,袁當選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僅用了百日,新生民國就到了袁某人手裡。憑什麼?
憑他手裡掌握著那隻當時中國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北洋新軍。
世所共知,北洋新軍是近代中國最早的現代化陸軍,是1894年年底甲午戰爭清軍堪堪就敗時的急就章,原名定武軍,駐天津小站練兵,聘當時世界最強陸軍德軍軍官為教練,1901年,出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接手此軍,改名新建陸軍,兵力達到七千餘人。後進一步擴大,編為北洋常備軍,六鎮(師)七萬餘人。這七鎮中,一鎮為皇家親軍,其餘五鎮五萬多人盡歸袁世凱掌控,依靠這五萬來人的軍隊,袁世凱即成為清末民初橫掃全國的政治強人。可見持兵者對中國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那麼,袁世凱是怎麼通過武力向天下大秀肌肉的?
就拿辛亥革命的發祥地——武漢三鎮攻防戰來說吧。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的第八天,即10月18日,清廷即派北洋軍第四、第五鎮的25000人反攻漢陽。
革命黨方面,佔據武昌之後,革命黨立即擴軍,擁有民軍兩萬人,都是武漢當地人,但是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充其量是民兵的戰鬥力水平。
戰鬥打響後,北洋軍集中炮火,先於革命軍發起進攻。革命軍由於部署不到位,只打了一會,部隊彈藥告罄,加之新兵不善於利用地形,部隊傷亡過大,不得不逐步後撤,當日革命軍再次傷亡逾2000人。
革命軍與敵反覆爭奪,因後援不繼,被迫後撤。北洋軍的重炮運抵戰爭,架起大炮猛轟革命軍炮兵陣地。由於革命軍的炮兵目標暴露,火炮和人員損失很大。北洋軍在優勢炮火支援下,不斷向前推進,相繼攻佔要地。革命軍分別退守城裡。此後,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但由於北洋軍炮火優勢,革命軍節節敗退。最終北洋軍全部佔領漢口。
隨後北洋軍向漢陽發起進攻。未遭多大抵抗,即將漢陽的門戶蔡甸佔領,並迅速推進至漢陽以西的三眼橋附近。為了減輕漢陽的壓力,革命軍在海軍支援下,從武昌青山渡江,襲擊北洋軍後方。北洋援軍乘車趕到,以機關槍猛烈掃射,革命軍遭受重大傷亡,被迫退回。
在炮兵支援下,北洋很快攻佔了戰略要地。革命軍指揮官黃興感到他們對漢陽威脅甚大,遂令預備隊陸續投入戰鬥,進行反擊。因有的部隊不聽指揮,以致未能奏效。不久,北洋軍集中炮火向革命軍射擊,革命軍部隊相繼潰散,漢陽周圍的制高點已大部為清軍控制。革命軍在爭奪上述各山過程中,傷亡較大,已無力進行反攻。在各路清軍進逼下,革命軍的防線很快被突破。隨後腹背受敵的革命軍,遂不聽黃興指揮,紛紛撤退。黃興見敗局已定,遂下令將兵工廠的武器彈藥運往武昌。陽夏之戰以北洋軍全勝而告終。
八旗打不過革命黨,革命黨打不過北洋軍,作為北洋的老大,他當然不是偷,而是奪,強取豪奪,順走了新生政權。孫文雖有新武精神,但手下只有死士,並無真正的兵,故不得不與袁做了妥協。
所以應該說,這是中國無兵文化結出的又一苦果。
無兵的文化人,屈從了沒文化的兵,這樣的虧中國士人吃過不止一次了。
縱觀中國歷史,獨裁的政治必以武力為最後的基礎。能否改朝換代,最後總要看打的結果。誰是最強軍閥,誰就要做最大官僚——皇帝。盛世是皇帝一人的武力專政,最高的軍權操於一手,皇帝的實力超過任何人可能調動的武力。換句話說,皇帝是大軍閥,實力雄厚,各地的小軍閥不敢不從命。所謂治世文勝於武,只是一般的講;歸結到最後,仍是強力操持一切。這個道理很明顯,歷史上的事實也很清楚,無需多贅。
亂世中央的大武力消滅,離心力必然產生許多各地的小武力。中央的軍隊衰弱,甚至消滅;有力的都是各地軍閥的私軍。此時地方的文官仍然存在,但都成為各地軍閥的傀儡,正如盛世的文官都為大軍閥(皇帝)的工具一樣。名義上文官或仍與武官並列,甚或高於武官;但實情則另為一事。例如民國初年各省有省長,有督軍,名義上省長高於督軍;但省長的傀儡地位在當時是公開的秘密。並且省長常由督軍兼任,更見得省長的不值錢了。
只因督軍兵權在握,才無形中變成地方官的上司。這種局面一經成立,各地的強豪,土匪以及外族都可趁火打劫而成軍閥。成為自立獨霸一方的土皇。
這裡,當然有中國歷史方面的特殊成因。先秦時代,兵與士是不分家的。春秋時期的軍隊可以說是貴族階級的軍隊,仍為傳統封建貴族的俠義精神支配,為榮譽為樂趣而作戰,不能當兵對於士人階層是極大的恥辱。但從戰國尤其是秦朝統一了中國之後,兵開始與士分離。當兵是流氓的事,士大夫到了兵荒馬亂之際,只能跟著掌兵的流氓混了。
這種變化的背景在於政治革命,國君成為專制君主,國成為家天下,國家軍隊的概念不復存在。封建貴族開始沒落。文武開始分化,良家子弟漸漸不願當兵,此後各國的軍隊都是個人的軍隊。到了宋明,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劇,這種局面越發嚴重,從而造成了中國一次次被外族征服。
因為手中無兵,天下一亂,士大夫們就失去自立自主的能力,大權就移到流氓的手中。士大夫最多只能守成,並無應付變局的能力。每次天下亂時士大夫無能為力的情形就暴露無遺。
雖然孫黃及革命精英在一定程度打破了這一切,但畢竟不是系統性的,所以在爭天下的初級階段,就敗給了袁世凱北洋軍閥,從而不得不拱手出讓民國政權。這無兵文化與沒文化兵造成的歷史痼疾,不幸地又在開天闢地時代輪迴。
※你可知恥?李鴻章舌戰日本駐清公使
※日本倒幕成功竟拜「真正封建制」所賜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