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之際 謀冠天下 功成身退的 謀聖
1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皇帝名義上是全國領袖,實際上大權都被謀臣把持著,這樣的皇帝只是個窩囊廢。
如果皇帝本人就是政治強人,那麼謀臣就不會有翻雲覆雨的機會,一旦做點兒出格的事就會掉腦袋。
然而,有一個謀臣例外,在皇帝是個政治強人的情況下,他還能把皇帝忽悠得一愣一愣;退休之後,他不再過問國家大事,但是他說句話,國家就得抖三抖。
這個皇帝,叫劉邦。
這個謀臣,叫張良,後世稱他為「謀聖」。
2
張良的出身不錯,爺爺、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相當於國務院總理)。張良是個遺腹子,還沒有出生,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作為「太子黨」的一員,張良從小就胸懷大志,希望將來能出任韓國總理。
十幾歲的時候,秦始皇消滅了韓國,張良的美夢破碎了,被迫流浪江湖。
他的家底子很厚實,錢多的是,但是捨不得花,連親弟弟死了都捨不得買棺材,隨便挖個坑就埋了。他把錢攢起來幹啥呢?行走四方,尋找武藝高強的刺客,把刺客養起來,準備讓他們刺殺秦始皇。
有一次,秦始皇巡遊天下,張良通過特殊渠道了解到了秦始皇的巡遊路線,讓鐵匠打造了一個120斤重的鐵錐,然後和一個力氣奇大的壯漢,帶著大鐵椎,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經之路上。當秦始皇走到河南新鄉附近的時候,張良一聲令下,壯漢從路邊的草叢裡爬起來,拎著大鐵椎原地轉了幾圈,忽然撒手,大鐵椎隨著慣性,呼呼呼地在空氣中咆哮著,嘩啦一下把最豪華的馬車撞得七零八碎。
但是,秦始皇一根頭髮都沒事。為啥呢?秦始皇害怕刺客行刺,出行時帶著很多馬車,上午坐這輛,中午換一輛,下午又換一輛。張良以為秦始皇坐在最豪華的馬車裡,所以功虧一簣。
打偏了,那就趕快跑吧。
之後,一連十幾年,張良隱姓埋名,東躲西藏。
3
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亂,巨鹿之戰過後,項羽全殲秦國主力,秦國完蛋。
在滅秦大業當中,項羽功勞最大,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時候,他最有發言權。
這時候的韓國又死而復生了,有新的韓王,新韓王對張良也很賞識,張良少年時代的夢想成為現實似乎大有希望。
共同消滅秦帝國的時候,韓王曾經讓張良幫助過劉邦,項羽因此認為韓王不可靠,一直把韓王扣留在身邊,不讓他回國。韓王就是張良實現夢想的希望啊!所以,張良一直跟隨韓王,寸步不離,住在龍潭虎穴。
項羽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時候分贓不勻,沒有過多久,天下再一次兵荒馬亂。今天老張造反,明天老王造反,後天老李造反......項羽就像遊戲「打地鼠」里的那把鎚子一樣,東砸西砸,手忙腳亂。為了防止韓王趁機作亂,項羽乾脆把他弄死了,以絕後患,但是他想把張良收為己用,所以沒有對張良下手。
韓王掛了,張良的志向徹底成了泡影,希望也徹底破滅了。於是他找了個機會,逃離項羽的陣營,投靠了劉邦。
他就一去,局勢就要天翻地覆了。
4
張良投靠劉邦的時候,已經快50歲了。
可以想像一下,你從少年時代就想做成一件事,到你快活到半輩子的時候,眼看著成功在望了,這時候卻忽然被人攪局,你半輩子的心血全泡湯了。這時候你是啥感受?恐怕死的心都有了!
項羽大封天下的時候,把原來該完全屬於劉邦的關中一分為四,把劉邦扔到犄角旮旯里,在另外三塊地方安插了三個心腹,打算把劉邦堵在死胡同里。但是這三個心腹太慫,天下一亂,劉邦就讓韓信嘁哩喀喳把這三個人收拾了,完全佔領了關中。
不過項羽沒有因此對劉邦動手。一方面,項羽太忙,到處救火,顧不上理劉邦;一方面,項羽對劉邦也有些愧疚,覺得自己以前對劉邦太過分;一方面,這時候的劉邦還沒有當皇帝的雄心,只想安安靜靜做一個偏居一隅的諸侯王,佔領關中之後,他也給項羽傳達了這個意思。
投靠劉邦之後,張良一頓忽悠,把劉邦說得英明神武,天命所歸。劉邦頭暈耳熱,一拍腦門——干!當土豪怎麼也不如當首富啊!
之後,劉邦率領軍隊殺出關中,一路上連打帶騙,糾結了差不多60萬人,趁著項羽在齊國作戰的機會,一舉佔領了項羽的首都。
在前方作戰的項羽被背後這一刀子插得天旋地轉,馬上率領3萬騎兵星夜兼程奔回後方,用了半天時間就把劉邦打得滿地找牙,差點兒連老本都賠進去。
這一下劉邦的夢醒了:唉,咱就是個土豪,為啥非得當首富?這一下可好,徹底把項羽惹毛了,且不說當土豪,能不能把命保住都是兩說。這可咋辦?
所以,劉邦問張良:咋辦?
5
咋辦?
張良的回答是,打持久戰!
說得容易,咋打?
張良的回答是,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
說得容易,咋團結?
張良的回答是:第一,把在後方坐冷板凳的韓信調到前線,有效發揮主力部隊的作用;第二,聯合那些對項羽不滿的諸侯王,打游擊戰,四處騷擾項羽,使項羽疲於奔命;第三,挑撥項羽和手下的關係,分化項羽的陣營。
如果世上真有戰神,那肯定是百戰百勝的韓信,劉邦當初能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佔領關中,就是韓信的功勞。但是劉邦不願意用韓信,覺得韓信這個人政治立場不可靠,所以打下關中之後,他就讓韓信在後方坐冷板凳。然而,現在的形勢由不得劉邦了,為了扭轉局勢,他不得不把韓信調到前線。至於聯繫那些對項羽不滿的諸侯王打游擊,以及分化項羽陣營,劉邦倒是答應得很爽快。
之後,韓信來了,一出手就遏制了項羽的攻勢,而且韓信還提出了一個規模宏偉的軍事計劃,那就是把戰場劃分成兩塊——正面戰場和第二戰場,劉邦負責在正面牽制項羽,他負責開闢第二戰場,攻佔項羽的楚國周圍的國家,然後縮小戰略包圍圈,擠死項羽。
同時,張良策劃的游擊戰和分化戰也開始了,隨著遊戲的升級,地鼠越來越多,有時候甚至一下子冒出三四個地鼠,項羽掄大鎚子越來越累。
6
項羽是個猛人,全世界都不給他讓路,他也能硬生生打出一條路。
看到項羽這麼猛,劉邦有一陣兒很動搖,這時候一個手下出了個主意:找到原來的六國王室的後人,讓劉邦支持他們復國,對這些人來說,這就相當於為自己打江山,打起仗來,他們會更有勁。
劉邦的腦子一時間沒有轉開,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馬上命令手下去刻官印,反正就是幾個石頭塊,在大街上找幾個刻章的就能辦,沒有啥成本,不用心疼。
恰好,張良來了。一聽這個主意,張良差點兒嚇得休克。
「大家拋頭顱灑熱血,跟著你打天下是為了啥?不就是為了你當了開國皇帝之後,能給大傢伙兒封地當官嗎?現在你找出這麼一大票啥功勞都沒有的官四代、官五代、官六代.......官X代,給他們封好地,封大官,這樣一來,兄弟們誰還能給你拚命幹活?」
劉邦魂飛魄散,趕快收回命令。
表面上看,張良的建議似乎沒有什麼奇特的。但是,這個計謀非常霸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天下分成了七個國家,誰也不服誰。六國被消滅之後,秦始皇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帝國,這就是現在的中國的雛形,不過秦始皇的兒子太弱,這個大帝國只活了十幾年就完蛋了,統一全國的觀念並沒有深入人心,秦始皇一死,六國就死灰復燃了,因為大家覺得分裂才是常態,統一是變態。
假如劉邦聽了那個餿主意,重新恢復六國,那麼中國的歷史就會被改寫,現在的中國可能就像歐洲一樣,分裂成許許多多的小國家。因為張良的這個建議,劉邦繼秦始皇之後,第二次建立了統一的中國,而且漢朝的歷史比秦朝長得多,有時間使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在漢朝之後,雖然中國多次發生過內戰,多次分裂得支離破碎,但是只要有一個人勢力比較大,他就會努力統一全國。
中國能成為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之一,能有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得感謝張良!
他下了一盤很大的棋,一盤2000多年的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良被稱為「謀聖」,名至實歸。
7
楚國周邊的許多國家裡,佔地最大的國家是齊國,在第二戰場作戰的韓信攻佔齊國之後,給劉邦發來書信一封,請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
劉邦認為韓信這是在要挾,氣得臉都綠了,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我在這裡讓項羽天天猛削,你他媽的竟然想當代理齊王......」張良趕快悄悄踩了一下他的腳,劉邦馬上就反應了過來了,「大丈夫男子漢,要當就當他媽的真齊王,當什麼假齊王!」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因為這一腳,劉邦暫時穩住了韓信,這對日後擊敗項羽非常有利。如果當時沒有這一腳,劉邦當時繼續破口大罵,這些話傳到韓信的耳朵里,難免會使韓信不愉快。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說當劉邦駕駛著歷史的馬車胡沖亂撞的時候,張良那一腳相當於踩了一個穩定局勢的急剎車。
8
楚漢之爭進行到第四年,鐵男項羽累了,派人與劉邦談和。
這一年,劉邦53歲,一直辛辛苦苦打天下,從來沒有享受過,況且他本來就是個貪圖享受的人。戰場上刀劍無眼,萬一哪一天突然掛了,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一天都沒有享受過,那不是太虧了嗎?
劉邦累了,也不想打了,答應和平解決爭端,平分天下。
條件談妥之後,雙方各自帶著軍隊回歸大本營,這時候張良說話了。
「現在放過項羽就是放虎歸山,趁著他掉以輕心,我們趕快殺個回馬槍,把他徹底解決掉。」
劉邦一想,覺得張良說得對,就算現在能回去開始享受,天天開party,但是項羽畢竟還沒有被除掉,想起來就讓人心裡堵得慌,如果哪一天他又殺回來,到時候還是個問題。與其戰戰兢兢地享受,不如現在一鼓作氣,以便於將來一勞永逸。雖然剛剛簽訂和平條約就反悔,說出去不好聽,但是為了安心享受,顧不了那麼多了。
即使虎落平陽,其威亦足以震百獸。
一看劉邦出爾反爾,項羽怒了,掉過頭來,三下五除二就把劉邦打得兩眼冒星星,並且把劉邦的軍隊圍得密不透風。
又一次被張良忽悠了,劉邦傻眼了,但是這時候抱怨也沒啥用了,只能堅守陣地。直到韓信率軍南下,劉邦才得以解圍。
垓下一戰,項羽的主力被殲滅,項羽本人在烏江自盡,楚漢之爭就此結束。
9
項羽死後,劉邦稱帝,建立了漢帝國。
項羽毀了張良復興韓國的夢想,張良就用項羽的命為自己的夢想殉葬;項羽已死,張良的仇也報了;沒有了目標,人生就空了;這輩子算是白活了,也算是沒有白活。
所以,劉邦稱帝之後,張良退出政壇,再也不過問國家大事。
劉邦這時候也看出來自己是被張良當槍使了,但是他怨恨張良嗎?不!如果不是張良忽悠,他可能就是個土豪,怎麼會成為首富?能成為皇帝,竟然是被人忽悠的啊!
所以,這時候的劉邦應該對張良說:感謝張良,感謝曾經忽悠過我的人。
10
張良不想過問國家大事,但是有的人就是盯上了他。
皇后,就是劉邦的老婆呂雉。
劉邦晚年娶了個貌美如花的小老婆,生了個聰明伶俐的小兒子,劉邦太喜歡小兒子,所以想廢了太子,立小兒子為太子。
母以子貴。廢了太子,皇后怎麼辦啊?呂雉害怕了,多次派人向張良請教,張良不想蹚渾水,哼哼哈哈,裝聾作啞。
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呂雉被逼急了,就威脅張良:你再不幫我,我就不客氣了。
沒有人生目標,並不等於不想活。張良沒辦法了,就出了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主意,那就是請「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太子。
打天下得靠武將,坐江山得靠文官。商山四皓,是四個世外高人,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天下所有的讀書人把他們當成偶像。劉邦以前邀請過他們,但是他們拒絕了。這一次張良出面,商山四皓出山了。劉邦一看,商山四皓都圍繞在太子身邊,那說明天下的讀書人都擁護太子,說明太子有文官集團支持,廢太子就是跟整個文官集團做對啊!劉邦沒轍了,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為啥說這是個四兩撥千斤的主意呢?在歷史上,但凡遇上刷新太子這種事,99.99%的人做法都是在內部尋找支持,拉幫結派,打擊異己。當然,這也是皇帝最忌諱的事。而張良就是這0.01%,他沒有在內部尋找支持,而是找外援,找來四個老頭兒就搞定了。
因為這件事,呂雉對張良感激得不行,今天送這個,明天送那個,好吃好喝供著。但是,張良感覺皇宮不能再待下去了,朝廷的事太險惡,於是他借口修仙練道,打算離開皇宮,雲遊世外。
修仙練道?誰信啊?
11
張良有辦法讓大家信。
很久以前,剛剛投靠劉邦的時候,張良講過一個故事。
「我年輕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個叫黃石公的世外高人,他教我學習兵法,還說等我功成名就之後,到谷城山下去找他,到時候我會在那裡看到一塊黃色的大石頭,那就是黃石公的化身。」
當時大家以為他是胡咧咧,沒當回事,現在派人去看,媽呀,果然有一塊黃色的大石頭!了不得啊!張良不是人,是神啊!
從此,沒有誰敢再難為他了。
很久以前,張良講這個故事的用意,就是說自己遲早有一天會離開,只是別人沒聽懂而已。至於那塊石頭,可能是他在很久以前就放在那裡,就等著別人去看了。
在很久以前就想好了今天的退路。如此聰明,不得不服啊!
之後,張良跟著一個叫赤松子的世外高人去雲遊四方,徹底離開了兇惡的政治,安享天年。
TAG:曉木曰兮歷史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