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有一個人堪稱流氓中的大師,大師中的導師,他就是大師康德的絕對偶像——讓·雅克·盧梭。 哲學界、文學界有一個非常討厭的習慣,那就是:為賢者諱。比方說,盧梭那些個泡妞把妹拍婆子的破事,要是到了他們筆下,一定會肉麻兮兮地變成:啊,是真名士自風流呀!不過,對於盧梭,他們的「為賢者諱」計劃直接泡湯,因為和其他需要娛記蹲家門口深度挖掘隱私八卦的哲學家相比,盧梭實在太省事,他直接在自戀式自傳體文學《懺悔錄》中,大言不慚地向世人宣告了他那令多少人瞠目結舌又面紅耳赤的怪癖。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懺悔錄》一出,眾人皆驚。於是乎,盧梭同志在有些人眼裡簡直是敢作敢當的學術巨星,在另外一些人眼裡不過就是猥瑣老流氓。要是盧梭哪天在網上發個帖子,那麼定會出現以下幾種回復:

康德(陽光老宅男):沙發,激動呀,樓主你成就了我。俺為了讀你的《愛彌爾》都忘記下午四點出門散步,柯尼斯堡那群傻子現在還以為教堂的鐘壞了呢。

黑格爾(超級教授):我把你的正面清晰無碼照供在書房了,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

叔本華(我家狗狗「世界精神」最近老掉毛):連我的偶像康德都說好,樓主絕對差不了。@黑格爾,黑傻蛋,你娃兒別整那些哲學垃圾了,趕緊過來膜拜大師吧!

拜倫(我要當詩人):樓主威武,我要為樓主寫詩!

雪萊(濟慈死,我心死,有事請燒紙):贊,我也要寫,我也要。

羅伯斯庇爾(雅各賓派萬歲,萬萬歲):誰有樓主qq?我想去圍觀樓主真人!

羅素(我的《西方哲學史》已出版,大家請支持正版,噹噹亞馬遜有折扣):樓主就是一流氓,樓主的思想導致了希特勒的極權!

以賽亞伯林(正給馬克思寫傳記):奇怪了,樓主好鬥,粗鄙,缺乏教養,怎麼這麼多人頂帖?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看完了以上,你該作何感想?其實,歷史上寫《懺悔錄》的盧梭不是第一個,比方說,奧古斯丁也寫過《懺悔錄》,可人家在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上帝的畢恭畢敬,對自我行為的深刻批判。然而,到了盧梭這裡,《懺悔錄》被堂而皇之地寫成一個暴露癖患者的自白書,雖然在書中盧梭對自己的諸多惡劣行徑直言不諱,但他沒有絲毫的羞恥感,相反,盧梭認為自己很天真,是外面的世界太兇殘,自己從頭到尾都是個被命運玩弄的無辜可憐人兒罷了。 盧梭寫了一本還不過癮,又繼續寫了《對話錄:盧梭評判讓·雅克》《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思》。通過盧梭在這一系列自白書中的描述,我們基本把握了盧梭的一生。縱觀他的一生,是經歷豐富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如果盧梭有履歷表,那「職業」一欄他會填:學徒、家教、小偷、小白臉、男僕、游吟歌手、浪漫作家、哲學家。話說盧梭這娃從小就沒了媽,不靠譜的爹又因為惹上官司遠走他鄉,盧梭基本上靠著寄人籬下窘迫寒酸地長大,缺乏管教的他曾因為撒謊偷盜差點成為「問題少年」,還好高雅的書籍拯救了他,使他能懸崖勒馬沒進一步發展成少年犯被抓進監獄。盧梭在16歲那年,投靠了貴婦華倫夫人,華倫夫人那年二十有八,風韻撩人,街頭少年盧梭哪見過這陣勢,頓時被華倫夫人的光輝母性形象秒殺,從此拜倒在華倫媽媽的石榴裙下,和華倫媽媽開始了一輩子剪不斷理還亂的不倫之戀。 當啟蒙運動大師伏爾泰譽滿歐洲之際,盧梭還依舊是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白臉,被美貌風韻的華倫媽媽包養在古宅。盧梭的發跡很偶然,有一天,他去看望被關在監獄的好朋友狄德羅,平日里電線杆子上大都貼著「祖傳秘方,專治XX病,一針見效」,可那天卻出乎意料地貼著第戎學院關於「藝術和科學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題目的有獎徵文小廣告,盧梭看到廣告後小宇宙爆發,回家立刻投了一篇稿子名叫《論科學與藝術》。關於這個有獎徵文,當其他競賽對手都在文中回答「是」並列舉一二三點試圖證明時,盧梭劍走偏鋒地回答「不是」!

盧梭認為,藝術與科學根本不能敦風化俗,相反,正是科學和藝術的出現,人類的自由遭到了扼殺。盧梭的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吸引眾多眼球,他的論文立刻拔得頭籌,一夜之間,盧梭聲名大噪。 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一文中的思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九個字:反文明純天然復古風。 盧梭認為科學和技術源於人類的惡,人們迷戀天上的星星,於是有了占星術天文學;人們想實現自己的野心,於是有了雄辯術;人們因為貪戀吝嗇,於是有了幾何學;人們因為不切實際的好奇,於是有了物理學。科學與技術不是人類的福祉,而是對人類的詛咒。 盧梭強調純天然,推崇自然哲學。盧梭的自然包括清新的大自然界,但更多的是強調人的自然狀態,即人在進入社會和文明之前的狀態。人在自然狀態下,人性本善,自由平等。盧梭的自然哲學,不禁讓處在技術泛濫核爆炸整容成風時代的我們捫心自問:工業文明必然帶來幸福嗎? 盧梭倡導復古風,一輩子哼著《想回到過去》,內心充滿著對田園生活的無限遐想,他眼中完美的社會應該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活脫脫一個西方的「世外桃源」。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盧梭認為高貴的德行在今天這個墮落骯髒的社會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回到人類社會的早期才能找到它。他極力讚揚柏拉圖倡導的古代斯巴達社會。在盧梭看來,男女之間的關係最好也要返璞歸真:小男女心生歡喜,小樹林里約個會,生了孩子歸女人養,這樣又簡單又省事。盧梭這個觀點倒是和咱們《詩經》里描述的情節雷同:「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林有樸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盧梭雖然是啟蒙運動的傑出代表,但他實際上是啟蒙運動的一個異類:啟蒙運動的大多數都出身名門望族,羽扇綸巾風度翩翩,畢業院校也是「985」與「211」,名專業大導師,走的是「精英主義」路線;而盧梭則是草根出身,社會底層,沒上過學,連學校大門都不知道朝哪個方向開。除此之外,盧梭穿衣戴帽極為拉風,他經常裹一件亞美尼亞長袍,此舉動在那群講究鮮衣怒馬、側帽風流的貴族眼裡,無異於秋褲外穿逛王府井西單。他們瞧不起盧梭,盧梭更看不上他們,他們強調理性主義,盧梭就強調感情至上;他們認為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盧梭卻認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應該根除。 1753年,第戎學院第二次開展有獎徵文活動,這次的題目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嘗到甜頭的盧梭當然不能放過這樣的機會,他再次躍躍欲試摩拳擦掌,投了一篇名為《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論文,可惜這回他老人家名落孫山,未能獲獎。然而,正是這篇落選的論文對人類歷史的進程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盧梭認為人類的不平等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自然的不平等,如高矮,美醜,健康與否;而另外一種是政治、經濟的不平等,而這是後天造成的,而私有制正是這些後天不平等的起源。

盧梭把人類社會的發展狀態分為「自然狀態」與「社會狀態」,在國家和社會產生之前,人類處於「自然狀態」,人人自由平等,沒有壓迫、權力和奴役。然而,隨著私有制的發展,人類進入「社會狀態」,出現了貧富分化戰爭暴政奴役壓迫。 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了國家的產生,那麼國家該如何運作呢?這就要涉及盧梭那本大名鼎鼎的政治學名作《社會契約論》。盧梭認為一個人太孤單,人們需要抱成團抵禦危險,共同求生。團體中每個人需要讓渡出自己的一定權力,組成一個政府,而政府又如何體現人們的意志呢?這就要分清兩個概念:「公意」與「眾意」。「眾意與公意之間總是有很大的差別;公意只著眼於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於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公意未必總是正確,但絕對應該是最符合大眾的意志,而眾意代表的是團體的意志,大部分人的意志。社會契約的目的就在於把每一個人的人身和全部權力置於公意的指導下,每個成員都要接受自己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你哪天不想服從公意,那麼社會全體會強迫你必須服從。比方說,法律就是公意的產物,法律代表著社會全體的公意,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自己。當然,如果你沒事幹想挑戰一下法律,那麼你立刻會體驗到什麼是強制和暴力。 社會契約在盧梭那裡和在霍布斯那裡有著很大的區別,雖說二者都贊同人們讓渡出自然權力,但是霍布斯認為人們應該把讓渡出來的權力交給君主,而盧梭則認為應該交給由每個人組成的社會共同體。緊接著,盧梭在社會契約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主權在民」的思想,這個思想可謂是《社會契約論》的精華所在。這個思想不同於霍布斯的「君權神授」,不同於洛克與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盧梭的「主權在民」認為一個國家的主權完全屬於這個國家的全體公民。盧梭認為主權就是公意的體現,人民主權不可轉讓,不可分割,至高無上不容侵犯,不可代表。說白了,人民要是哪天覺得政府沒能代表我們的公意,那麼我們就會揭竿而起推翻你。

研究盧梭很到位的羅素曾寫道:「從盧梭時代以來,自認為是改革家的人向來分成兩派,即追隨他的人和追隨洛克的人。有時候兩派是合作的,許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漸他們的不相容日益明顯起來了。在現時,希特勒是盧梭的一個結果,羅斯福和丘吉爾是洛克的結果。」盧梭激進民主主義理論的「主權在民」思想,正是法國大革命的指導思想,法國的《人權宣言》和後來美國的《獨立宣言》,都吸收了盧梭的觀念。法國大革命雅各賓派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超級粉絲,他還曾去拜訪過盧梭。 如果說理性主義到了叔本華、尼采那裡,已經病入膏肓,那麼,從盧梭開始,理性主義就開始了有疾在腠理。盧梭反對理性主義,重視人的情感,學富五車的康德對盧梭這一點極為看重,康德覺得自己的哲學雖然嚴謹縝密,卻唯獨漏掉了盧梭筆下那活潑真實的人性。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康德極為推崇盧梭,他將盧梭的頭像掛在自己卧室的牆頭,盧梭的《愛彌爾》出版,為了一睹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亂了持之以恆的下午四點遛彎的習慣。 這本讓宅男康德愛不釋手的《愛彌爾》,其實是一部教育學經典,盧梭重點討論了當文明開始束縛人性,我們該如何教育兒童。在盧梭看來,一個嬰兒從出生之日起,就處在不自由的奴隸狀態,大人們拿競爭、虛榮、猜疑、貪婪、嫉妒等這些孩子們尚未形成的慾念去刺激和教育他們,孩子們每被灌輸一次,心靈中就種下了惡的禍根。在書中,盧梭以小說的形式講述了一個被隔離開來的孩子的故事。愛彌爾是一個被城市文化隔離的自然人,他的老師是大自然。盧梭以此來論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對娃娃要實行自然教育,讓他們使用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對他們的身體進行幫助和補充,但不能縱容他們的慾望,鼓勵他們表達和發展自己的天性。孩子們的第一個情感是自愛,第二個情感是愛周圍的人。他們的教育應該遠離腐敗墮落的社會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見與慾望的誘惑。

《愛彌爾》讓今天的教育家來看,也不失為一本充滿真誠和良知的教育學著作,然而,這本倡導自然教育的溫和的教育學著作,在當時教會壟斷教育的背景下,卻被定義為異端邪說,《愛彌爾》被當眾銷毀。可憐的盧梭,其脆弱心靈遭受嚴重傷害,加之當局的威逼迫害,盧梭的被迫害妄想症加劇。這時候,英國的大衛·休謨雪中送炭。於是,盧梭奔赴英國避難。 在《波伏娃與薩特》里有哲學達人談到,法蘭西民族和中華民族的相似度很高,比方說我們都熱愛俗世生活,講究口腹之慾。除此外,我們兩個民族的哲學也頗為相似,和其他講究思維高度抽象、喜歡營造哲學體系的他國哲學家相比,我們兩國的哲學較為注重感性思維,喜歡關注現實,關注感性,關注更多的經驗層面。因此,和中國哲學飽受非議一樣,盧梭也被懷疑到底算不算是一個哲學家。盧梭和別的哲學家的確不一樣,他沒那麼關心哲學的本體論、認識論,他的著作也沒用規範的哲學語言,但盧梭的的確確是位哲學家,而且他的地位還是哲學家中的導師,任何一個試圖要編寫哲學史的人,都不會漏掉盧梭這一章。 盧梭的一生是分裂的一生,是偽善的一生。儘管他在《愛彌爾》中呼籲要教育兒童,可他自己卻狠心地把親生的五個娃兒全部丟進育嬰堂,他的理由無恥透頂:撫養這些孩子需要錢,於是我不得不去拚命賺錢,賺錢太累我容易過勞死,我死了孩子就沒人撫養了,所以還不如直接送到育嬰堂。這就是他不撫養孩子的理由。盧梭甚至會掄起拐杖追著打路邊因調皮撞到他的孩子。儘管盧梭在《新愛洛琦絲》里用優雅的筆觸描寫愛情,開創浪漫主義的先河,可盧梭卻一輩子虐待自己那個不識字的妻子,提起妻子永遠充滿不屑和鄙夷。儘管盧梭強調情感大於理性,可他除了愛情失敗外,友情上也顆粒無收,他和伏爾泰吵翻了,和狄德羅分道揚鑣了,甚至對幫助他到英國避難的休謨,他也充滿懷疑,最後也和人家恩斷義絕割席斷交了。盧梭充滿了才情和抱負,偏又自戀自私,偏執多疑。他一輩子活得畏畏縮縮,窩窩囊囊,他似乎試圖窮盡自己悲催的一生來驗證那個在《社會契約論》開篇提到的觀點: 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盧梭與伏爾泰:絕對的死對頭 !

法國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時期曾被囚於宮中,一日,他讀到伏爾泰和盧梭的著作,竟然掩面長嘆:是這兩個人摧毀了法國!伏爾泰與盧梭這兩顆啟蒙運動之星,曾經並肩作戰,惺惺相惜,可最終還是未能免俗落入文人相輕的窠臼,攻擊謾罵、惡語相向、恩斷義絕,聯袂上演了一出哲學史上的鬧劇。

曾有報道說,國外一對研究哲學的夫婦,因為一個是黑格爾主義者,一個反黑格爾主義,夫妻二人最終分道揚鑣,分手離婚。普通人聽到這則消息紛紛感覺:這事也太不可理喻、矯情造作了。而事實上,這事一點不作,一男一女結合在一起,剛開始情慾攻擊著分歧,一切微不足道,但日子久了,理性最終會佔據主導。我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個「道」,可以狹義地理解為性格、觀念、處世方式;廣義地講,這個「道」就是世界觀、價值觀、哲學立場。盧梭與伏爾泰之爭,表面看來盧梭性格多疑陰暗,敏感自卑;伏爾泰心寬體胖,不易受情緒波動影響。而本質上,背景、哲學立場、世界觀上的差異最終導致了二者反目成仇。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伏爾泰比盧梭年長18歲,他是啟蒙運動中最負盛名的人物。伏爾泰出身富貴腰纏萬貫,出手闊綽不知窮滋味;盧梭卻出身底層窮困潦倒,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當伏爾泰在各大沙龍里遊刃有餘如魚得水縱情享受時,盧梭正寄人籬下卑微困窘;伏爾泰是上層社會風度翩翩的公子哥,而盧梭卻是為了生計連偷帶騙的小混混;富家子弟伏爾泰追求著高層次的成功,嘗盡人間冷暖飽受白眼的盧梭卻熱愛自然,渴望被尊重與被愛。不同的階層,不同的經歷,儘管同為啟蒙運動的明星,他二人的思想卻「和而不同」:伏爾泰強調理性,重視科學技術與文化,興緻勃勃地想建立新興城市;盧梭則反感理性,反技術反文明,嚮往著純天然復古風的桃花源。伏爾泰寄希望於社會改良,開明君主制比較適合法國;盧梭則主張打碎舊制度,建立共和制。伏爾泰認為私有財產不容侵犯,社會平等很難實現;盧梭則呼籲消滅私有制,實現人人平等。盧梭是狂熱的革命派,伏爾泰是寬容的保守派。 總而言之,盧梭的理想反映了為生存而戰的社會下層小資產階級的要求,而伏爾泰則代表著社會上層資產階級的想法。因為哲學立場的不同,伏爾泰攻擊盧梭是「插科打諢的小丑」,《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讓人四肢爬地」;盧梭則反擊伏爾泰背信棄義,不得好死。 一時間,兩人口誅筆伐,唇槍舌劍,掐架罵街。 伏爾泰和盧梭都是啟蒙運動的領袖和代言人,同混在「百科全書派」這個圈子裡。

何為「啟蒙」,康德在《什麼是啟蒙運動?》中寫道:「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當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別人的引導就缺乏勇氣與決心去加以運用時,那麼這種不成熟狀態就是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了。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也就是說,啟蒙運動宣揚理性,以知識為武器,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狂熱,它用平等觀念刺激人們的心靈,主張擺脫封建生活方式,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制度。如果說之前的文藝復興運動發現了人,啟蒙運動則發展了人,人逐漸走向成熟。人類不再像個孩子一樣對專制和愚昧言聽計從,我們開始保持理性,清算宗教,審判迷信,開啟心智。黑格爾曾言:「這是一個光輝燦爛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這個新紀元的歡欣。」 伏爾泰作為啟蒙黨的領袖人物,可謂全才式多棲明星,他在哲學、詩歌、小說、劇作等方面都有著卓越的成就,被稱為「科學和藝術共和國的無冕皇帝」。伏爾泰為人豁達,仗義疏財。他經常以嬉笑怒罵、諷刺嘲笑為武器到處砸場子,昨天剛砸完天主教會的場子,今天又砸法國政府的場子,他不顧一切挑逗敵人,刺激敵人,敵人最終惱羞成怒。伏爾泰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曾兩次被請進法國歷史悠久聞名世界的著名監獄——巴士底獄;他還被驅逐出境,流亡英國幾十年。

西方的哲學家們要麼不提中國,要麼提到了也是居高臨下趾高氣揚充滿傲慢與偏見。然而,伏爾泰卻很難得是一位中華文化的粉絲。2010年陳凱歌導演將元雜劇《趙氏孤兒》搬上了熒屏。殊不知,早在200多年前,伏爾泰就將《趙氏孤兒》改編成五幕劇《中國孤兒》,在丹楓白露上演並大獲成功。伏爾泰熱愛中華文明,他在《風俗論》《路易十四時代》《歷史哲學》等著作中高度讚美了中國及中華文明。在他眼裡,中國人民聰明勤勞,中國歷史有價值且可信度高,而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規勸人們行善。孔子以及儒家注重倫理道德和教育,這與講靈魂不死的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儒家文化里沒有迷信和傳說。伏爾泰高度讚美並極為推崇孔子,說他不媚帝王,不好權色,為人師表,是一個真正的聖人,伏爾泰還將孔子的畫像掛在自家牆上。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伏爾泰這種「中華文明崇拜論」搞得我們中國人自己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儘管伏爾泰的中國論有不客觀之處,但伏爾泰卻能借中華文明這種異邦文明去審視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與迷信。其實,伏爾泰何止是借中華文明去審視歐洲文明,他還借外星文明來審視人類文明,伏爾泰想像力如天馬行空,文筆又極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說《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小大人》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天狼星上有個身高12萬英尺(36576米),年齡450歲,孩提時代即將結束的年輕人名叫「米克羅美加斯」,他就是「小大人」。小大人熱愛科學和解剖,他的一篇進步論文被他們星球上的法典專家斥為「異端學說」。小大人憤而出走,並在土星上結識了一個朋友,這位土星朋友身高不足2000米,有72種感官。當土星人向小大人抱怨感官不足時,小大人說他們天狼星人擁有上千種感官仍舊感到不夠完美。土星人感慨自己只能活一萬五千歲,他們的存在不過是時間長河的一瞬,基本上生下來就要死了。小大人安慰說自己的壽命是他們的七百倍,不過死亡之後肉身回歸萬物,這又是另外一種存在。小大人與土星人相見恨晚,於是他倆相互做伴開始了哲學之旅。 在造訪了木星和火星後,他們抵達了地球——一個猶如泥球大小的暗淡小球。地中海就是個小水池,大西洋也不過是個小池塘,土星人大失所望,感慨地球構造太粗糙,這裡不會有理性的人生存。小大人卻以鑽石項鏈為顯微鏡發現了地球上微小的人。小大人又剪下指甲當喇叭與地球上的小人們說話,地球上有一位數學家藉助一棵樹以及一系列三角形竟然量出了小大人的身高,一位地球上的哲學家告訴小大人此時此刻地球上有十萬戴帽子的人正在殺戮另外十萬戴頭巾的人,殺戮與被殺戮,一直未變。一個戴方帽的地球人(指神學家)竟然趾高氣揚地說托馬斯·阿奎那的書里已經說清楚了,你們這兩個外星人的行為方式還有你們的星球,連同太陽和星星,全部都是為我們地球人而存在的。 小大人和土星人被這傲慢又愚蠢的言論逗得放聲大笑,前俯後仰。離開地球時,小大人送給地球人一本書,這本後來被送到巴黎科學院的書被老秘書打開時卻發現是一片空白。結尾,老秘書意味深長地說:「這並不出乎我的意料。」

歷史上最能互掐的兩個哲學家——盧梭和伏爾泰,速來圍觀!

伏爾泰和盧梭一樣,也曾經被人質疑算不算是哲學家。因為任何想要尋覓完美哲學體系的人,面對伏爾泰都會大失所望,伏爾泰的思想正是反體系,反玄學。在伏爾泰這裡沒有任何關於「本體論」「認識論」的理論創新和真知灼見,他不過是以洛克和牛頓的思想為基礎,推崇理性,批判封建專制與宗教,重視科技與文化,倡導社會改革。伏爾泰認為人性的最大天賦是自由,「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自由是人的天賦權利,取消特權與爭取自由應是啟蒙運動的首要任務,自由原則也成為伏爾泰畢生追求的社會理想。伏爾泰在《哲學通信》里寫道:「要用人類的理性建立一個合理的法律國家,以保障人身和財產的全部自由,輿論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伏爾泰逝世100周年,雨果悼念時說:「在碩果累累的18世紀,盧梭代表人民,伏爾泰代表人。那些強有力的作家消失了,但是他們留下的是靈魂和革命。法國大革命是他們的靈魂。」 伏爾泰與盧梭這對歡喜冤家,吵了一輩子的架卻又不約而同地選擇在同一年閉上了嘴巴,他二人在同一年去世。生時互不待見,死卻同穴而眠。

200多年過去了,伏爾泰與盧梭共同安息於法國的先賢祠。他們再也無法像200多年前那樣意氣風發、思緒靈感迸發的爭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