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取經團隊中為何八戒沙僧都沒成佛,只有唐僧和孫悟空最後修成佛

取經團隊中為何八戒沙僧都沒成佛,只有唐僧和孫悟空最後修成佛

許多時候,我們總以自己的標準為標準,來要求別人一起遵守。自以為聰明,實則荒謬愚鈍之極。

又有些時候,我們明白了「金玉殊質而皆寶,松竹異心而同貞」之理,於是就有了智慧根。

《西遊記》中,唐僧與孫悟空都是喜歡走極端之人。唐僧認為不殺生就是佛性,孫悟空認為懲惡揚善才是佛性,於是二人衝突不斷。而豬八戒是隨性隨心,沙僧則中庸不語。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八戒沙僧都沒有成佛,而走極端的唐僧和悟空最後都成佛了呢?

1.

唐僧認為,無論如何都不能殺生,而不管被殺之人是否該殺。

悟空認為,是惡人就該殺,你不殺他,他又會繼續去害他人。

那麼唐僧和悟空誰的觀點更加正確一些呢?這樣,我們先說一個小故事吧。

故事的主角是目犍連母親。

大家都知道,目犍連母親是一個不敬三寶之人。她生前經常想著去害和尚。她家旁邊有一座寺廟,寺廟裡有許多和尚,主持是一個三藏大法師。

有一天,目犍連母親蒸了一大鍋熱氣騰騰的大白饅頭去齋僧。其實饅頭裡已經放進了毒藥。

看見有人來布施,寺廟裡的和尚滿心歡喜,三藏大法師不動聲色地收下了目犍連母親的饅頭,然後千恩萬謝地送走她。之後,大法師告訴大家,這饅頭是有毒的,就悄悄掩埋了。

大法師明知饅頭有毒,為什麼不當場揭穿目犍連的母親呢?或者說,揭穿之後好好教育開導她一番,不也是一場功德嗎?

大法師之所以沒有那麼做,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如果揭穿目犍連母親,並進而勸其改惡向善,結果就是徒增目犍連母親心中的怨恨,進而會再動更大的殺機。這就是善心種惡果,所以大法師才不去做。

大法師的故事告訴我們,勸誡惡人向善,只能讓其心中的惡念更盛。所以他對待惡的辦法,就是忍耐與躲避。

唐僧的做法與大法師的做法是相類似的。也是一種躲避。就比如孫悟空殺死一個老漢強盜兒子的時候,唐僧這樣說:雖然他的兒子不肖,與我無干,也不該就梟他首,況又殺死多人,壞了多少生命,傷了天地多少和氣。

這句話信息量很大。其一,壞人之惡,與你我沒有關係;其二,縱使是壞人,他有他的因果,也不該你出頭殺他;其三,你殺這麼多人,傷的是天地和氣。

天地和氣又是什麼呀?

一般說,朝代初興,萬物更新,是一派欣欣向榮的上升景象。這個時候天地呈現和諧祥瑞。當到了一定程度,就有八個字來形容:人心不古,社風日下。

人心到底可以有多不古?

如來佛祖說得好: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看出,唐僧其實擔心的,是悟空的濫殺。哪些人該殺,哪些人不該殺,天地自有定奪,憑什麼你孫悟空越俎代庖呢?

這樣一分析,好似唐僧說得還挺有道理的。但孫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之後做的一件事,又讓人大跌眼鏡了。

2.

「三打白骨精」是《西遊記》中非常經典的一個橋段。篇幅並不長,但流傳甚廣。

這恰恰是在印證著唐僧的觀點。因為白骨精的變化,讓唐僧真假難辨,所以他才對孫悟空不依不饒。許多人覺得,唐僧肉眼凡胎,可孫悟空是火眼金睛呀?沒錯。孫悟空是火眼金睛,可關鍵是唐僧心中的疑慮沒有人給解開,他憑什麼信任孫悟空呢?

於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一拍兩散吧。

唐僧按照自己的思路繼續西天去取經。他自己說得明白,如果我路上被妖精吃了,那是我的命,與你孫悟空無干。

而孫悟空自然覺得自己一點錯都沒有。本來嘛,我是幫助你打死了妖精,天經地義,卻被你貶回了花果山。

回到花果山之後,一片荒涼。

之前殺死六賊的時候,孫悟空已經被唐僧攆走過一次。只不過那次他居然沒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去東海龍宮討了杯茶喝。回去之後就被戴上緊箍咒了。

這是他自從五行山下出來之後,第一次回花果山,簡直是「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國五百多年前」呀。

聽倖存下來的猴子們說,當年二郎神燒山,猴子們基本都躲藏起來了,所以沒有怎麼被燒死。只不過,因為燒山沒有了山果,一半的猴子背井離鄉逃走了。剩下的有許多被獵人們抓走了。

這讓孫悟空火冒三丈。這些獵人實在可惡。於是,他簡單做法,殺死了一千餘獵人。

要知道,這些獵人都是凡人呢,而且一殺就是一千多!

殺完人之後,孫悟空又想起了唐僧的話: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真有此話!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獵戶。

孫悟空的這個行為,與唐僧的不殺生形成鮮明對比。也算是二人三觀的最大碰撞。

那麼,按照唐僧的邏輯,孫悟空殺戮心如此之重,此生恐怕只能下地獄去了。

可是,最後的結果我們知道,孫悟空成了斗戰勝佛了。

我們說,這就是佛法中的不二法門。

如果我們總以為自己認為對的就是對的,那一定就是不對的。《道德經》上也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善與惡,丑與美,都是相對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恰恰就是道家所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以道家觀點去解釋佛家行為,看似荒誕,其實恰好說明天地一理。

那麼是什麼時候,唐僧和孫悟空終於殊途同歸了呢?就是在舍衛國給孤獨園,佛祖在人間說法的地方。

這裡,有一段二人關於《心經》的對話。

悟空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經》是我隨身衣缽。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

悟空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

三藏說:「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說到這裡呢,二人突然就都默不作聲了。

二人打啞謎,八戒、沙僧卻聽不懂。都說悟空弄玄虛。唐僧說:悟能悟凈,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這說明,二人的心終於想到一起去了。這就是佛家的不二法門,殊途同歸。

所以我們反覆強調,聰明者處處向前,智慧者方知回頭。沒有智慧,焉能成佛?

文:風林秀

參考文獻:《西遊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世界盃賽事打得火熱,但世界盃怎樣誕生的你了解嗎
科舉史上「八大」奇葩狀元,除一個敗類外其他都是學霸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