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為何被稱為隋煬帝?「煬」字背後隱藏著啥秘密?
兩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中,真正有建樹的皇帝並不多,除了武力開國的皇帝外,就只有那麼幾個開創了「某某盛世」的所謂明君了,其他的皇帝多是碌碌無為、躺在祖先功業上吃老本的平庸之輩。但是,在這些帝王中,也有另外一類的人物,他們歷史上名聲很臭,但是,他們當政期間,卻也是「有所作為」的,只是由於多是「亂作為」,所以才落得身死國滅的可悲下場。
比如後世所熟悉的隋煬帝楊廣,他在位期間就是個非常能折騰的主兒:剛剛即位,就開始大興土木,興建東都(今河南洛陽);為了便於巡遊享樂,登基不久,就徵發民夫修運河(隋唐運河)、造龍舟;他在位雖然只有十四年,但是,卻對高句麗發動了三次大規模征討……
這些勞民傷財之舉,一是消耗了國力,二是消費了民意,最終眾叛親離,引起遍地狼煙。所以,楊廣死後,被謚號為「煬」。在古代謚法中,「煬」是個惡謚,《謚法》對其的釋義是:「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按照楊廣的所作所為,用一個「煬」字來評價他還是很中肯的。
雖然楊廣生前窮奢極欲,他是,他主持發掘的隋唐大運河卻意外地造福了後人。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非常不發達,陸路運輸主要靠肩背人馱,效率非常低下,而水上運輸,以其承載量大、便捷疾行,堪稱古代的「高速公路」。
水上運輸雖然迅速便捷,但是,由於各個水系不相連貫,因而出現了許多「斷頭路」,這些「斷頭路」就像腸梗阻一樣,讓古代的「高速公路」運營不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古人就想到了要開發人工運河,將不同的水系給連貫起來,這樣,古代「高速公路」一下子就給「搞活」了。
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人工運河,是春秋時期由吳王組織開挖的聯接長江與淮河的邗溝。邗溝南起揚州以南的長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邗溝最初是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而建設的一條快速軍事通道,後來,漸漸演變成一條適合人類宜居的生活生產經濟帶。北宋詩人秦少游在《邗溝》詩中就生動地描述了古代邗溝兩岸的繁榮景象:「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而楊廣當初組織開挖的隋唐大運河,規模遠超吳王夫差的邗溝:楊廣花費六年、動用百餘民眾,才修成現今人們所熟悉的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無論楊廣當初的本意如何,但是,大運河的修建,卻客觀地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造福後世兩年余年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如今,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圖片來自網路)
※慈禧的金絲楠木棺材後來為何被塗上紅漆?連溥儀也羞於說出原因
※侍郎出對「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解縉的下聯堪稱經典
TAG:老黃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