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40年過去了,為何說按「勞」分配仍未過時

40年過去了,為何說按「勞」分配仍未過時

原標題:40年過去了,為何說按「勞」分配仍未過時

新京報漫畫/趙斌

和而不同


當今,「按勞分配」的提法不僅沒過時,反而通過擴展「勞動」的內涵,而更具現實意義。


近日,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回憶按勞分配之爭時稱,「在今天看來,按勞分配似乎不是多大的事,但在當時可是驚天動地的。」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在「按勞分配」上取得突破之後,經過多年探索,最終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製度。

所謂按勞分配,在經濟學經典文獻中,指的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憑藉自己在生產過程中所提供的勞動來參與剩餘消費品分配的一種分配製度。


後來市場型按勞分配淡化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泛指多種所有制,更多指向「勞動」。


傳統理論中的生產勞動,主要指的是物質生產勞動。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產勞動日益複雜化、多樣化,生產勞動的內涵也不再僅僅局限於物質生產勞動。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8.8%。在一些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創造的產值佔比更是超過了70%。但顯然,第三產業的勞動並非都是物質生產勞動。


因此,在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仍需堅持按勞分配,不過這個「勞」有了更豐富的延伸內涵。

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按勞分配中的「勞」更多地體現為科技勞動和生產性經營勞動。其中,科技勞動是一種高智商、高創新性、高產出的勞動;而生產性經營勞動則是一種智能型、決策型、開創型勞動。


雖然這兩種勞動都不是傳統的那種物質性生產勞動,但是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這兩種勞動的地位卻日益凸顯,它們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這些非物質性勞動的提供者理應在按勞分配的原則下,獲得更加豐厚的經濟回報。


也就是說,儘管現在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相當嚴峻,但是在擴展了「勞動」的內涵以後,按勞分配的提法並不過時。


初次分配是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原始收入,再分配也就無從談起了。而初次分配又對生產要素配置效率存在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主體必須通過不斷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獲得可觀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宏觀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只有在蛋糕不斷做大做好的基礎上,才能不斷提高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國民收入再分配水平。

從過去強調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十八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再到十九大「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儘管「公平」的重要性被不斷強化,但是初次分配中「按勞分配」的重要性卻並未因此而受到絲毫削弱。


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按勞分配」的提法不僅沒有過時,反而通過擴展「勞動」的內涵,而更具現實意義。


盤和林(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楊瀾 有權利去嘗試失敗,也是一種自由
華納與DC未來主打超級「娘子軍」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