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AI賦能新經濟,中國以開放心態邀全球合作
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對世界經濟、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就在9月17日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下稱「AI大會」)召開前,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研究報告稱,人工智慧在未來十年有望為全球經濟增速增加1.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將對全球經濟產生13萬億美元的貢獻。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給AI大會發來的賀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把握好這一發展機遇,處理好人工智慧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需要各國深化合作、共同探討。中國願在人工智慧領域與各國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
習近平強調,中國正致力於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工智慧發展應用將有力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強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能力。中國願意在技術交流、數據共享、應用市場等方面同各國開展交流合作,共享數字經濟發展機遇。
根據國務院去年發布的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AI大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上海將依託科教資源、應用場景、海量數據、基礎設施等優勢,以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視野,聚焦創新策源、應用示範、制度供給和人才集聚,加快建設人工智慧發展的「上海高地」。
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優劣勢
李強說,隨著人工智慧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城市運行等領域的全面拓展,「人工智慧+」將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擁抱人工智慧才能擁有未來。
中國在人工智慧方面有著哪些優勢和劣勢?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機器視覺領域專家史建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國由於長期投資於教育,並且大力資助基礎設施研究,因此在人工智慧方面有先天的領先優勢,中國雖然在知識的積累方面有較大的鴻溝,但在應用場景方面有較大的優勢。2030年也許是一個比較好的趕超美國的時間目標。」
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的信息優勢顯著。人工智慧專家、斯坦福大學科學系和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吳恩達稱,比如在國內,有很多人都非常關注美國大學、公司新推出的技術,相反,中國發明的新技術或推出新產品時,美國人卻很少能看到相關報道。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充滿期待。他同時表示,中國人工智慧當前的研究和發展存在兩個劣勢,其一是中國對計算機系統工程一向重視不夠,我們在計算力、硬體方面很強,有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超級計算機,但系統工程會是下一個階段的重要壁壘。另一個缺陷是演算法和背後的理論,下一步人工智慧的突破一定是在演算法方面,會從理論著手,這方面國外已經有了非常深厚的基礎,但我們相對而言還處於弱勢,需要更加關注理論基礎方面的研究。
姚期智在AI大會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稱:「今後的二三十年,人工智慧一定會在科學界、產業界產生極大的影響。希望中國在下一波人工智慧的浪潮中,能夠取得一些原創性的、有知識產權的成果。」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獨特發展路徑。下一步,要堅持以需求引領發展,強化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激發微觀主體創新活力,大力加強人才培養。中國願與世界各國共同努力,使人工智慧向有益於人類的方向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AI大會開幕演講中表示。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AI大會上演講時稱,人工智慧是一場跨國跨學科的工程。任何一個國家、企業都不能拒絕這場奧林匹克競賽。他說:「中國和美國的人工智慧產業一直有很強的互補性。從技術研發到軟體落地,需要全球共同推進。美國技術先進,中國應用場景豐富,需要共同協力。」
人工智慧2.0:應用驅動創新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出現了廣闊的應用前景,不僅能夠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還會催生新的產品和商業模式,推動整個產業鏈的重構。這樣的背景下,AI大會聚焦人工智慧技術的產業化落地,包括在計算機晶元、醫療影像、無人駕駛、智慧城市和金融等多個領域的應用。
上海科技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虞晶怡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天的大會主要傳遞了三點信息,第一是提出了命運共同體,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是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的事情,而是事關全人類福祉的問題。人工智慧依靠的是取之不盡的數據資源,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合作大於競爭。」
「第二是提出了應用驅動的人工智慧創新,也就是人工智慧的2.0版本。中國和美國不同,人口數量巨大,中國在養老和教育方面都有大規模的需求,這種需求推動了技術的發展。」虞晶怡說。
上海科技大學是人工智慧高校聯盟的倡導者之一,虞晶怡表示:「人工智慧的基礎發展不能只靠一個學校或者一個公司來推動,而是一個產學研共同努力的結果。學校主要做基礎的研發,公司推動產業化落地。這次各個高校集自己所長,跟工業界有很多密切的聯繫,服務工業界,讓我們看到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是有實際的應用場景的。」
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交叉發展成為業內最受關注的領域。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聯合科研院所、高校、醫院、公司實施的上海腦-智工程項目早在2015年就陸續迎來了寒武紀、科大訊飛、聯影醫療等一批研發團隊加盟。
上海腦-智工程總負責人、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院士出席了本次AI大會,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腦-智工程是由上海發起的一個很獨特的項目,2014年開始籌劃,2015年逐漸出台,2016年開始有成果,匯聚了一大批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醫生和企業家,共同探索腦與智能技術的發展方向,比如通過底層數據的挖掘,對腦疾病的診斷、藥物開發等領域產生影響。這是一個最接近人工智慧產業應用的項目。」
張旭稱,上海腦-智工程項目實施以來,獲得了來自上海市政府和臨港管委會、經信委、科委等多方面的支持,支持基礎科研和技術研發等。「人工智慧行業跟傳統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都不太一樣,單一的支持可能行不通,我們需要政府不同部門、社會各個層面的支持,包括投融資方面。」
在談到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場景時,吳恩達表示,在政府的支持下,未來將有許多新的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場景在中國快速落地。以警察指揮交通為例,人工智慧技術很難完全自動識別警察的手勢,但當警方和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合作後,這一技術壁壘就可以打破。因此,很多做無人車、醫療、金融、農業等的企業,有了人工智慧技術後,還應該再想想需要做什麼事,不需要做什麼事,更好地實現應用場景落地。
麥肯錫在報告中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有70%的企業至少採取一種形式的人工智慧,而相當大的一部分大公司則將全線採用人工智慧技術。
產學研一體化推動人工智慧落地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除了政府的支持、學界的努力,也離不開企業的推動。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雲、馬化騰、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百度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科大訊飛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慶峰等大咖雲集此次AI大會,並暢所欲言。
馬雲提出:「人工智慧並不是某項技術,而是一種思考方式。未來三十年,人工智慧技術將深入社會方方面面,改變製造、服務、生活。」
他表示,上海服務業占的比重超過70%,上海服務業水平、人才素質,這是最早的先機。未來製造業依賴的是數據,是服務業,引進的是資金是人才,因此未來製造業的競爭核心將在服務業發達的城市。
沈向洋把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歸結於三個因素,並將此概括為「兩大一精」。他表示:「首先,是越來越多因為互聯網和物聯網帶來的大數據。第二,雲計算帶來的強大的計算能力,讓我們輕鬆駕馭全球的信息,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計算,去獲取和處理信息。第三,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精準演算法已經可以支持我們自主地完成相當多的複雜任務。」
沈向洋還在大會上宣布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成立。作為人工智慧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微軟亞洲研究院誕生了一批人工智慧企業的創業者,其中包括商湯科技的徐立、曠視科技的印奇、依圖科技的林晨曦等。
沈向洋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上海應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的一體化進程,借鑒全球經驗,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美國大學在工科院系,鼓勵教授與工業界合作,教授每周有一天可以在企業里做顧問,比如很多教授和微軟研究院做項目,合作進行產品開發,這樣他們可以看到工業界具體的應用,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只是寫一篇論文。
劉慶峰則認為,人工智慧需要人機耦合以及全球開放的合作。人機耦合不僅僅是技術發展趨勢,更是社會倫理的要求,人和機器結合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才是未來人工智慧應該有的狀況。
劉慶峰還指出,下一步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是主要有三點。第一,演算法突破,能不能讓人工智慧不用大量的數據訓練,能夠自主學習,把行業的人工智慧變成通用人工智慧;第二,腦科學和數學建模方法能不能相互結合。第三,人機耦合一定是人和機器相互協作,提高效率。
馬化騰同時表達了對人工智慧產業的擔憂。馬化騰稱,需要充分考慮未來人工智慧發展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今天,人工智慧還處於發展的初期,但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很可能變成一把「萬能鑰匙」,能夠釋放過去所有人類技術和工具的潛能,必將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挑戰。
※新一輪央行人事調整:兩名副行長人選落定,證監會主席助理重返央行系統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