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瀋戰役,國共後勤體系沒得比,解放軍一夜能架起一座橋

遼瀋戰役,國共後勤體系沒得比,解放軍一夜能架起一座橋

文|白孟宸

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的冬季攻勢結束,東北戰場的大勢已經徹底倒向中國共產黨一邊。從1947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連續發動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勢,收復城市77座,擴大解放區30.7萬平方公里。至此東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獲得解放。3月8日美國駐南京大使館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報告中哀嘆:「為(南京)政府孱弱的控制力所及的地方,在滿洲只佔1%。」解放區的農業播種面積達到1億畝以上,掌握了大批的工礦企業,鐵路里程突破1萬公里,佔東北鐵路總里程的95%。而東北國民黨軍被分割、壓縮在長春、瀋陽和錦州三個孤立地區,加上北寧線已被解放軍切斷,營口獲得解放,東北國民黨軍實際上已經與關內斷絕了陸路和海上交通,只能依靠成本高昂的空運。

正在指揮戰鬥的林彪(中)和羅榮桓(右)

在遼瀋戰役前,東野掌握了我軍序列中最先進的後勤補給體系和軍工生產體系。在冬季攻勢勝利之後,東野提出要進行「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要求,東野各部隊開始進行廣泛的大練兵,而後勤和軍工單位則開始緊張地開展「建立統一正規的後勤工作」。1948年4月東野在哈爾濱召開了後勤工作會議,要求加強後勤工作,克服手工業式的工作方法,使後勤保障工作跟上戰爭勝利的步伐。具體舉措是將各縱隊的前勤部、後勤部和衛生部合併為縱隊後勤部,並決定加強各兵站的工作機構,以適應戰爭發展的需要。前勤部和後勤部,是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為東北人民解放軍時出現的,因為原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後勤部改為東北軍區後勤部(稱為後方後勤部)以及東北野戰軍後勤部(稱為前方後勤部)。經過幾個月的實踐,發現在基層分出前勤和後勤並不能很好的實現後勤統一化正規化。據李聚奎回憶,在分散作戰條件下,後勤部搞到什麼就供應什麼,部隊開銷多少就報銷多少,實報實銷,缺乏統一的標準,這是當時所說「手工業式的工作方法」的最主要體現。

通常認為,東北解放區軍工生產從1945年10月東北軍區後勤部在瀋陽成立軍事工業部開始。這一時期軍工部與遼寧省政府、瀋陽市政府共同組成工業管理委員會,重點負責接收日偽軍工企業。在20天內,軍工部下屬兵工廠的職工人數由700名暴漲至3000多人。11月,軍工部被迫撤離瀋陽,接收的工廠設備和人員幾乎都沒能帶走,隨後半年內,軍工部三易地址,從通化到延吉,最後撤到北滿。但與此同時,東北我黨領導下的武裝開始廣泛開展 「挖窖」和「撿洋落」運動。從1939年諾門罕戰役之後,日軍在東北修築了虎頭要塞等一批秘密據點,也留下了一批秘密軍火庫。大多由日軍派兵把守,作為負隅頑抗的據點。在蘇軍發動「八月攻勢」之前,曾派出一批88旅的中國官兵專門收集日軍秘密基地的情報,蘇聯對日宣戰後,日軍的秘密基地和堅固據點很快被蘇軍摧毀。日軍投降後,的確留下一批秘密軍火庫,隨著東北民主聯軍和蘇軍一起解放東北,大批日偽人員被俘或投誠,幾乎所有的秘密軍火庫地點都被我軍掌握。在東北解放戰爭初期,尋找日軍遺留軍火庫被稱為「挖窖」。而「撿洋落」實際上就是指將日偽軍在敗退中漫山遍野丟棄的武器彈藥尋回。從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東北軍工部絕大多數情況下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僅生產了30萬枚子彈和12萬顆手榴彈。

遼瀋戰役

1946年8月開始,隨著東北局勢趨於穩定,我軍的根據地建設提上日程。東北軍工部在琿春、興山、雞西、佳木斯和哈爾濱等地先後建立了14個兵工廠,各軍區後勤部紛紛建立修械所和兵工廠。從1947年10月開始,東北軍工生產逐漸從粗放化向集約化專業化發展。1947年9月14日至10月7日東北工業部在哈爾濱召開軍工會議,11月8日東北局做出《關於軍工生產任務的決定》,確定原屬各軍區的兵工廠,一律劃歸由何長工擔任部長、伍修權擔任政委的軍工部領導。至1948年初,東北軍工部已經在解放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生產體系。這一時期我軍已經轉入戰略反攻,因此陣地戰和攻堅戰比例逐漸提高。東北兵工部為此生產了大量的60毫米小口徑迫擊炮和炮彈,據統計哈爾濱就生產2337門60毫米迫擊炮和221768發炮彈。

同時這一時期解放戰爭中我黨領導下最強大的兵工廠——大連建新公司也開始開足馬力進行生產。需要指出的是大連建新公司雖然地處東北,但其直屬上級是華東財委,生產的炮彈首先供給華東方面,這也體現了東北解放區的大度。1948年1月24日,大連建新公司完成全自製炮彈的試製工作,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彈體、裝葯、葯筒、底火和引信的製造,至此解放軍終於擁有了較為穩定的75毫米彈藥生產能力。據統計從1947年至1950年,建新公司共生產日式三八式、九四式、全自製一二四式和美式75毫米炮彈545700枚,葯筒260000個,生產彈體鋼3000多噸,各種型號無煙葯450多噸,有效地支援了包括東北戰場的解放戰爭的各個戰場。至1948年10月前,東北根據地軍事工業企業擁有5085台機器設備,人員220640人,共生產子彈824萬餘枚,各種炮彈近120萬發,手榴彈163.5萬顆,爆破筒2萬餘個,雷管68.7萬個,無煙火藥31噸,製造各種火炮1175門,修理各種槍械21771支,各種火炮619門。

1948 年遼瀋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正在搶渡遼河,追殲向遼寧營口逃竄的國民黨軍

從紙面數據來看,1948年,東北國民黨軍手中掌握著已經改稱兵工署第九十兵工廠的原奉天兵工廠,與解放軍的自力更生相比,國民黨軍的兵工生產主觀能動性不足,嚴重依賴進口原料甚至直接使用美方提供的太平洋戰爭剩餘物資。1948年8月,兵工署外勤司專門上報了所謂主要彈藥嚴重缺乏的情形,其中提到東北國民黨軍庫存的60毫米迫擊炮彈為8萬枚,每月產量為11萬枚。美軍提供的8.5萬枚迫擊炮彈,大多數已無法使用,因此60毫米迫擊炮彈供應出現問題。

除了生產方面的懈怠外,國民黨軍的後勤體系與解放軍相比,同樣是雲泥之別。遼瀋戰役開始後,1948年9月底至10月初,國民黨方面出動空軍對新立屯、彰武、通遼、鄭家屯等地進行了轟炸,10月1日柳河大鐵橋被炸毀,東北野戰軍的鐵路動脈被掐斷。危急時刻,鐵路員工和家屬以及鐵道縱隊的指戰員共同奮戰,一夜之間架起了鐵路便橋。5日柳河大橋再次被炸。東野後勤部要求除彈藥車、運兵車和被服車外一切火車在鄭家屯全部停駛。當廖耀湘兵團突然進佔彰武、新立屯切斷我方前線與後方鐵路線後,東野後勤部在現吉林科爾沁右翼後旗經庫倫、舊廟到阜新臨時開闢了一條300餘華里的臨時公路,並組織400餘峰駱駝以及大車隊、駝騾隊向前線運送油料和彈藥。同時搶修由通遼經八仙筒、奈曼、下窪到北票的700餘華里公路。據統計,在遼瀋戰役期間,我後勤系統前運炮彈12.9萬發,各種槍彈418.7萬發,手榴彈9萬枚,炸藥2.6萬公斤,以及不計其數的糧食、油料和被裝。衛勤系統收治了6.1萬人次傷病員。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建築藝術的典範,鑒真墓千年香火不斷
康廣仁臨死面如土灰被人說窩囊,屍首無人認領,16年後才入土為安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