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中,如何客觀的分析趙括的能力?可以從這幾點看出

長平之戰中,如何客觀的分析趙括的能力?可以從這幾點看出

秦國人知道趙括的能力不行,才用反間計讓趙括取代廉頗。現在「網路史學界」興起一股翻案之風,把歷史上的白的說成黑的,把黑的洗成白的。趙括就是一個庸將,有些人為了博得眼球,非得洗成良將,甚至還有人吹成偉大的將領。理由也很搞笑,被圍還能支持四十多天,這是多麼厲害啊。拜託,就算幾十萬頭豬要被捕殺也會奮死掙扎,何況是人。這裡我就說說趙括為什麼不行。

1、了解趙括的人怎麼看趙括。

由於出身將門之家,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法,在讀書這方面他是很厲害的。他喜歡談兵論戰,一說起來滔滔不絕,並認為天底下的人,沒有一個能超過他。他跟父親論兵事,經常把父親駁得無言可對,但趙奢並不認可他。有一次,趙奢夫人問說:「咱們孩子對兵法懂得那麼多,你怎麼不太認可呢?」趙奢回答道:「行軍打戰,是置於死地而後生。趙括把戰爭看得太簡單了,似乎就是動動嘴皮子的事,對此我十分擔心。趙國要是不任用他為將軍也就算了,要是用他為將,趙國軍隊必定要毀在他手裡。」作為一個父親,當然希望兒子能有出息,但兒子並不總是能給父親帶來光榮。知子莫若父,趙奢是個明智的人,早就看穿趙括肚子里那點東西,中看不中用。像趙括這麼一個缺少指揮經驗的人,一下子讓他擔任總司令,難道就沒有人反對嗎?當然不是了,事實上反對的人並不少。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是名臣藺相如,他身患重病,仍拖著病軀見趙孝成王,勸諫說:「大王任用趙括為將,不過是聽說他精通兵法,有一定的聲譽。以我對趙括的了解,他只會讀父親留下來的兵書,可是還達不到隨機應變的水平。」藺相如的話,趙孝成王聽不進去,因為天下人都知道他與廉頗的關係,「將相和」的美談誰都曉得,在趙王看來,藺相如不過是在幫老朋友廉頗說話呢。又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誰呢?趙括的母親。趙母對趙孝成王說:「萬萬不可任命趙括為主將。」這令趙孝成王感到很驚訝,兒子被提拔為總司令,這是很光榮的事,怎麼當母親要反對呢?他便問:「這是為什麼呢?」趙母回答說:「以前趙括的父親趙奢為大將時,禮賢下士,親自捧上食物招待的門客有數十人,結交的朋友有數百人。大王所賞賜的東西,他一樣也沒有保留,全部分發給了軍官與臣僚。從他接受王命的那天起,就為國忘家,不再過問家中的事。可是現在趙括剛被任命為上將軍,就擺顯威風,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頭正視他一眼。大王所賞賜的金銀絲帛,他都拿回家藏著,還整天留意哪裡的田地房屋便宜,價格合適就買下它。從這幾點來看,他都比不上父親。他們父子倆的思想境界不一樣,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趙括。」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知人莫若藺相如。

2、戰未開打,趙括已經棋輸一著了。

趙括到了長平後,雷厲風行,把廉頗的那一套防禦策略全部廢除了,重新制訂戰略,以攻代守,還把堅持廉頗戰略的將領一一免職。顯然他認為廉頗的戰略思想太陳舊了,自己的那一套才有創新精神。據說當時趙軍中有八位軍官反對趙括的做法,以死相諫,但沒能改變這位自命不凡的總司令的決心。看上去牛逼哄哄的不是?趙括熟讀兵書,但一到戰場,連最基本的一條兵法都沒做到。這條兵法就是孫子說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無論是白起或是廉頗,都能做到「知彼知己」,但趙括則不然。大家還記得廉頗當年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時,曾說自己有「攻城野戰之功」。注意啊,廉頗最擅長的是攻城野戰,而不是防禦戰。可是他為什麼對付秦軍要用防禦戰術,這就是「知彼知己」,趙軍攻城野戰能力雖強,但比起秦軍是有差距的。可是趙括卻不這樣認為,他認為那是廉頗無能罷了。趙括顯然低估了秦軍的戰鬥力,更致命的是,他連對方的主將是誰,也不知道。秦國的反計間成功後,立即以白起為主帥。與趙國不同的是,秦國嚴密封鎖換將的消息,武安君白起秘抵長平前線,取代王齕成為秦軍總司令。白起抵達的消息,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秦國將此列為「絕密」,有泄露秘密者,殺無赦。趙國的排兵布將,皆在秦國的掌握之中;而秦國秘密更換統帥,趙國卻一無所知。這就是情報戰的差距。決戰尚未開打,趙國已經棋輸一著了。作為統帥,還未弄清敵方底細之前,趙括就迫不及待要發動進攻。這難道叫高明嗎?

3、趙括輕而易舉就中了秦國的埋伏。

我看到有些漂白趙括的網文,說趙括曾經有過什麼戰績,趙奢打敗秦國都是他幫出主意等等,簡直荒唐,你拿史料來給我看看。根據史料,趙括惟一的戰績就是打敗了父親趙奢,但這是口水戰。趙括上任後,秦軍就做好打殲滅戰的準備了。因為趙括一定會主動進攻的。這是兩個原因決定的:第一,趙孝成王任用他,就是要打進攻戰,而不是防禦戰;第二,趙括要表現自己,要鎮住其部將,必須要用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不只懂得紙上談兵,還能贏得戰爭。可以說,戰還未開打,趙括的底牌就已經被看穿了。白起早就做好了應對的準備。為了要誘使敵人上鉤,就必須先給點甜頭。果然不出所料,趙括上任不久,便氣勢洶洶地發動進攻,趙國兵團第一次主動出擊。白起命令前線部隊佯裝不敵,稍一交鋒,便往後撤。第一次出擊,便打得秦軍落荒而逃,趙括對自己的指揮水平更加自信了。世人都說秦軍厲害,這只不過是秦軍沒有遭遇真正的對手罷了,自命不凡的趙括自以為就是秦軍的剋星,他要以一場輝煌的勝利,來嘲弄廉頗這個老古董。他完全放棄守勢,把長平一線趙軍主力都集中起來,要一鼓作氣把秦軍揍扁。看到趙括的布陣,白起笑了。趙軍傾巢而出,後方勢必會露出大破綻,只要能抄了趙軍的後路,斷其糧道,就可將其困死。白起預備了兩支奇兵,一支兩萬五千人,準備伺機抄截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全部是騎兵,用於截斷趙軍攻擊兵團與趙軍防禦壁壘的聯繫。趙括自以為高明,其實他只是被白起一步步牽著鼻子走。他率領趙軍主力部隊進入到秦軍預設的戰場,這個戰場,是在秦軍防禦森嚴的壁壘之前。白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且戰且退,退到自己的防禦陣地。這個防禦陣地,是秦軍與廉頗相持時所建,十分堅固。趙括大軍追擊至此,對秦軍壁壘發動進攻,可是他發現根本沒辦法推進。秦軍全線防守,到這個時候,趙括還自以為優勢在手呢,殊不知精於捕捉戰機的白起已經開始天網計劃,要把趙國兵團一網打盡。白起預先準備的兩支騎兵迅速出擊,迂迴到趙軍的後翼。其中兩萬五千人的奇兵截斷運糧通道,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則插入到趙軍主力與長平壁壘之間。其中戰鬥的細節我們並不是特別清楚,司馬遷對戰爭的記載一直是很含糊不清的,但有一點是明確的,趙國軍隊被分割包圍,而且後路也被切斷了。僅僅是第一次出擊,趙括就陷入重圍,這足以證明會讀書是一回事,真正打仗又是另一回事。我想問問,這樣算高明嗎?

4、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沒看到趙括有任何應急預案。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不然的話,「臨事便要傾倒」。用這句話來說趙括十分合適。趙括的問題在哪裡呢?他沒有在事上磨礪過,紙上談兵,不過是自己與自己打仗,當然對假想敵的思路一清二楚。可是真正的敵人,卻不會讓你輕易看穿他的思想。春秋戰國時代的兵書,有很多流傳到現在,孫子兵法也好,吳起兵法也好,我不相信誰只鑽研這些書就可以成為名將。就算趙括對兵法倒背如流,並不意味著領會到兵法的精髓。比如說孫子兵法里幾個簡單而重要的法則,都被趙括忽視了。第一個原則,「知己知彼」,趙括做到了嗎?顯然是沒有的。因為他連對方的統帥是誰都沒搞清楚。第二個原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什麼叫「先為不可勝」,就是要先立於不敗之地,遇到危機時,要有解決方案,要有後備力量,生存下來是前提。可是趙括做足了準備嗎?他領兵出擊,有沒有考慮到後路被抄截的危險呢?有沒有留有後手來應急呢?統統沒有。我們看看被包圍後,趙括幹了什麼。在完成分割包圍後,白起派出輕騎兵出擊,趙括率部迎戰。這時趙括才真正見識到秦軍戰鬥力之強,趙軍的迎擊被打敗了。這時趙括下令就地修築防禦工事,等待援兵前來。被包圍後,他不是趕緊突圍,而是造防禦工事固守;不是乘敵人合圍圈尚未牢靠衝破封鎖,而是坐以待斃。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趙括真的不知所措了。在廉頗主持前線戰事的三年里,趙國兵團攻雖不足,守卻有餘,運輸線暢通。可是趙括一來後,整個防禦體系漏洞百出,被秦軍連佔先機。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趙括能力不足以指揮全局;其二是趙括高估自己,低估了對手。以為對手笨的人,最後往往發現自己才是最笨的。趙括選擇固守待援,失去了突圍的良機。而秦國人不會給他機會了,秦昭王下令徵調河內郡內所有可以參加戰鬥的男子,凡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上前線,參加圍殲趙軍之戰。這時趙國政府做了哪些努力呢?很遺憾史書中沒有寫。但就算趙孝成王想解長平之圍,也只能心有餘而力不足。趙括的四十幾萬軍隊,實際上已經成為瓮中之鱉了。這場圍殲戰從七月到九月,持續了四十六天。趙國兵團的糧食得不到補充,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趙軍的戰鬥力直線下降了。趙括絕望了,他把軍隊分成四隊,衝擊秦軍的包圍圈,試圖突圍。可是運氣並沒有降臨,儘管趙軍士兵拼了命,反覆衝殺四五次,但任何突圍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總司令趙括集合了一支精銳部隊,親自率軍衝鋒搏殺,在最後一次突擊時,一支飛來的利箭洞穿其胸,這位悲情將軍被射殺了。總司令一死,趙軍更是亂成一鍋粥,加上連續挨餓,已經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剩餘的軍隊只能選擇投降。據《史記》所記,投降的趙軍總計四十萬人,最後都被坑殺了。整個大會戰,從始至終,沒看到趙括的任何一個「閃光點」。作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反面教材,我們要尊重歷史事實,不要為了刷流量、博眼球去睜眼說瞎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漢、明誅殺功臣比較多,唐朝、宋朝比較少?
你覺得方孝孺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為什麼?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