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相隔千里,聚少離多的婚姻,如何相犀相通?|競波

相隔千里,聚少離多的婚姻,如何相犀相通?|競波

原標題:相隔千里,聚少離多的婚姻,如何相犀相通?|競波


A:Rob Fisher,美國加州婚姻家庭治療師,哈科米培訓師,正念教練體系創始人,伊莎蘭學院 Esalen Institute 教授,肯尼迪大學兼職教授。所著《夫妻體驗式心理治療:創造性實用主義者指南》一書被作為婚姻治療經典教材。


A:胡婷婷,清華大學西方思想史碩士,美麗中國教育公益機構聯合創始人,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身心整合心理學首位中國碩士,正念教練體系共同創始人。在中國、美國、義大利等地開設身心療愈工作坊。


Q:競波,Felicia/翼冥想工作室創辦人


* * * * * * *

在美國、中國之間搬來搬去,兩邊都見過很多朋友,夫婦兩個中,總有一個經常出差,忙於工作。另一個則更多地留在家裡,照顧孩子。更有家庭分開兩地居住,太太和孩子生活在一個城市,先生工作在另一個城市。


兩地分居,似乎一直就存在。六七八十年代,人們更多是在動腦筋,要把工作和戶口調到一起去。而現在,分離大多是自主選擇。小小家庭,選擇的世界擴大了很多。排個優缺點,列個可行性,說搬就搬了。反正一家子人人離不開手機,想照個面,分分鐘的事兒。


可是困擾還是有。好朋友 Felicia 正好在做婚姻培訓班,她就介紹我和矽谷很有名的婚姻治療師 Rob 和婷婷夫婦見面,聊聊這個話題。


* * * * * * *



Q: 對於聚少離多的婚姻,中美之間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Rob:在我的工作坊中,這兩年亞裔學員不斷增多,很多是中美聯姻,就像我和婷婷一樣。通過婷婷,還有和學員的交流,我對中美之間的文化差異有了更多的認識。


我感覺,中美對婚姻的定義有所不同。也可以說,結婚的目的不一樣。


在美國,結婚更多的是為了愛和浪漫的理想。如果愛沒有了,那就離婚。多於50%的婚姻都是如此。如果選擇單身獨居,則要探索世界,享受自由,充分發展和表達自己。這裡的文化,更強調個人的自我實現。


我感覺在中國文化中,更強調婚姻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年齡到了,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你照顧孩子,我來掙錢。這樣的婚姻更像是一種合作和陪伴。當然不是所有人都一樣。

婷婷:中國文化比較強調勤奮,努力工作,作出更大的成就,特別是對男性。男性要掙更多的錢,讓家人生活幸福,讓孩子能去更好的學校。


Q: 很多家庭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目標。比如孩子進入學齡,有個更好的學習條件比較重要。太太專心育兒,而先生的事業正在上升期。那不如讓太太陪著孩子,搬到好學校附近居住,而先生留下來繼續自己的事業。


這樣看上去,可以照顧到各自的需要。但是夫妻關係、父子關係退居為次。儘管你來我去,可以彌補一些,但還是有很多分離的日子。


這樣的生活對婚姻關係會有什麼影響?


Rob:分離時間長了,陪伴減少。如果婚姻基礎不太牢固,彼此就會越來越疏遠。


這樣的生活,美國人會很難接受。對他們來說,愛、感情、日常的分享,這些是把兩個人連接在一起的紐帶,非常重要。如果不存在,他們可能堅持不了幾個月就分手了。


不同的人對距離的感覺也不同。有些人喜歡肢體語言,對他們來說,分離就很痛苦。有些人則更需要深度交流,這方面社交網路提供了很多方便。相隔千里,也可以保持關注。


有時候也不單是距離的問題。即使住在一起,先生每天在公司工作16小時,太太在家裡照顧孩子,這樣生活,不能說很親密。但如果兩個人都習慣了,覺得沒問題,浪漫和感情對雙方不那麼重要,那麼距離遠不遠,沒有太大區別。


Q: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許是一種自我保護。每個人都需要家庭團聚。但如果不能天天有,很多人就說,我並不需要。這樣反覆告訴自己,時間長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婷婷:有些學員說,我從小被當作公主來養,從不求人,自己需要什麼,不習慣說出來。如果說出來,好像求男人一樣,就顯得太軟弱了。

我以前也是這樣,你要不就直接給我,不給我也無所謂,我不會主動去要的。英文里的「Would you please」,我就很難講出來。


Rob:但是,對於美國男性,如果對方從不需要什麼,他感受不到「被需要」,就會很煩惱:你為什麼不說你需要什麼?你不需要我,我們之間沒有感情。


沒有需求,就不會失望。有需求,就會痛苦。我從華裔學員那裡,學到了很有意思的一個詞,自力更生 - 我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沒問題。通過微信也能和先生交流,不一定非要他陪在身邊。


這樣想,能讓分離的日子更容易些。這種獨立也很令人敬佩。但是,獨自生活,讓感情的維繫變得很難,那種「渴望和你在一起」的感覺就弱下來了。


我們不得不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渴望,不得不自力更生。我們的世界因此而變小了,我們會感到孤獨。慢慢的,彼此交談的願望可能越來越少,我和你沒什麼可說的。這就是問題產生的前兆。


但這是可以修復的。



Q: 無論近與遠,雙方感情應該如何維護呢?


婷婷:遠距離也會帶來很多新的可能性。就像是重新簽署合同,雙方可以坐下來討論:我們的關係如何進行下去,需要做什麼改變才能進行下去,彼此的新角色是什麼。經過這樣的討論,新的門就打開了。


Rob:分離的日子也有很多自由,外面的世界有很多機會。搬到新的地方,語言可能不通,有時候不知道要做什麼。可以多去探索,上些課,做義工,多運動,完善自己,表達自己。用自我實現來彌補感情的缺失。走過自我發現的階段,人們常常會更加渴望回到家人身邊。兩者的平衡,對婚姻很有益。

很多分離的夫婦會定期團聚,這很有幫助,但雙方也會承擔巨大的壓力:相聚如此短暫,一定要有最好的表現。


在感情上,另一個很關鍵的是,如何彌補分歧和失望。任何關係都會有衝突和隔閡。如果不去修復,視而不見,隔閡就會越來越大,不論是遠距離,還是同住在一個屋檐下。


陪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感情的質量。如何使關係更深入,如何表達愛意,如何接受愛意,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如何化解煩惱。


有時候僅僅把問題提出來,就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你喜歡的「愛慕的表達」,是什麼樣子?對你來說,作為男性意味著什麼,作為女性呢?你的理想是什麼?我應該如何來幫助你實現這個理想?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價值觀?



婷婷: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如何親近對方,如何讓彼此更加親密。這也需要學習。


Rob:我曾經有過一對學員,在一起幾年了,彼此很相愛。但女方對兩人的關係不是很確定,不願敞開傾訴,害怕被對方評判。男方並不喜歡評判,但他覺得對女方缺乏了解。


當時我感覺,男方其實對女方很了解,但女方並沒有意識到。於是我說,你覺得他不了解你,那現在就讓他來嘗試一下。


我請男方選擇,用眼神,用語言,或者用觸摸,來表述自己對女方的了解。男方選擇語言。他注視著對方,開始緩緩講述他所了解的,她的世界;他眼裡的她,是怎樣的人;她的情緒如何變化;她的溫柔,她的愛意……我在一旁聽著,很感動。


但我請男方暫停,問女方,你能聽進去多少?又屏蔽出去多少?女方已經習慣了總是尋找「他不了解我」的證據。我問她,能不能把自己的思維打開一些,再打開一些。這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她很勇敢。很快,兩人之間的愛意開始萌發,而且越來越強烈。

Connection,感情上的相犀相通,是非常動人的,也很有滋養。有的人還沒有感受到。但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渴望這樣的感情。


婷婷:Connection 很難翻譯成中文,連接,相通,似乎都沒有完全表達清楚。中國文化里,更多地強調 Correction,要指正對方,別犯錯,別出洋相。所謂良藥苦口,父母那一代就是這樣,總是警告和提醒,「小心點兒!」


Rob:這就是文化差異。「小心點兒」應該提前說,比如前面有個台階,提醒一下。如果絆倒了才說,美國人會感到被嘲笑。


在美國強調正面鼓勵。孩子得了第20名,不小心摔倒了,照樣會得到鼓勵和加油。


搬來這裡生活,孩子受美國文化的影響最大。太太難免也會被影響到。這樣同一個家庭,可能存在著好幾種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應該思考,在家庭中如何調適。


幾年之後,孩子高中畢業,去上大學了。夫妻兩個人怎麼辦?如何從這幾年的分離中逐步修復?在婚姻關係上,越早開始維護越好。



Q: 在矽谷很流行的正念 Mindfulness,對婚姻關係有什麼幫助?


婷婷:我在國內做公益創業的時候,很忙,脾氣很燥,常感覺委屈,也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樣子。我不明白,自己讀了最好的大學,也做著很有意義的工作,為什麼這麼不開心?


後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開始學習正念。從「更多更好更快」的忙碌中,逐漸安靜下來,貼近內心,傾聽自己。由此,正念成為我放鬆和探索的工具之一。

我的學員中,有不少是高學歷、高智商、高收入。很多人到國外留學,思維比較開闊。然而,他們也有類似的經歷:自己已經有那麼多錢了,為什麼還會抑鬱,晚上還睡不好覺;除了物質和工作晉陞,還有什麼能讓我更快樂。這些非剛需的、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正在增長。


Rob:美國50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人們喜歡錶現自己家庭美滿、生活幸福,但很多只是表象。精神上的苦悶不願意說出來。後來開始挖掘更深層次的需求。


科學研究也發現,正念能使注意力更集中,能激發創意,提高效率,減少焦慮。現在,矽谷很多公司都在鼓勵員工練習正念。人們在練習之後,發現內心開始有所改變。


婷婷:心裡清凈下來,就能發現生活里很多微妙的細節。比如,Rob 有一個小習慣,他如果拉著我的手,需要離開的時候,會先輕輕按一下,好像是安慰我一下,再慢慢放開。這個細節讓我印象很深。


Rob:這些微妙的小事,恰恰構造了兩人之間的關係。比如,我工作一天回到家,很累很煩,不經意看你一眼,你立刻就注意到了。或者,我上台階的腳步很沉重,你聽到之後,感覺家裡的氣氛就變了,你會下意識地自我保護起來。我有所察覺,就問,你怎麼這麼冷淡?你反問,你什麼意思說我冷淡,你先不高興的。


這些小事,對於兩個人的關係,影響很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社交網路並不能幫助人們建立真正的關係。是的,我們可以通過網路,迅速擴大朋友圈。但這是數量,不是質量。


質量在下降。有調查顯示,近10年,大學生的同情心、同理心正在減少。人與人之間真正的關係建立,是藝術。The Art of Relating,這門藝術可能正在消失。


圖:Corie


作者:競波,北京人。留美15年後,回國居住12年。在上海加入英文媒體《Shanghai Family》,在北京加入True Run Media,創辦國際教育媒體《菁kids》並擔任執行出版人。2016年搬回加州。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自由撰稿之餘,創辦自媒體公眾號「矽谷近距離」。

- End -

歡迎在文末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要不,就這樣與孩子聊聊職業與時代?|陶太
健力士黑啤和《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有啥關係?|吳琪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