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吉林農安:「輸血補鈣」打造溫馨村小

吉林農安:「輸血補鈣」打造溫馨村小

關注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④

本報訊(記者 趙准勝 劉文彧)「孩子能在家門口上學,而且能上好學,這是咱老百姓最滿意的事兒!」近日,吉林省農安縣青山鄉青山口村村民王春光告訴記者,學校要求每名學生至少選修一門特長課,這些課都由專業教師教,還不收取任何費用。

青山口村距離農安縣城70多公里,是全縣最偏遠的村莊。然而,這個村的村小目前仍有80多名學生就讀。

實驗室、圖書室、保健室、計算機網路教室應有盡有,這是記者在青山鄉另一所村小——松花江村小看到的情景,誰能想到,這是一所恢復辦學還不到4年的學校,4年前這裡只有一棟廢棄的校舍,校園內一片荒蕪。

2014年,農安縣教育局調研組利用兩個月時間走訪縣裡的村小,發現了眾多突出問題:很多學校校舍是危房,優秀教師、年輕教師留不住,教室冬季取暖困難,學校校門、圍牆等基礎設施都需要修繕……

針對村小日漸衰弱、鄉鎮中心校難負重壓的情況,2014年起,農安縣多措並舉,為村小「輸血補鈣」,從資金、教學設施、師資、教研等領域給予村小更加全面的支持。縣政府累計投入4800萬元為村小硬化操場、修繕校舍……力爭使每所村小的校舍成為當地最美的建築。正是這一年,撤併多年的松花江村小恢復辦學。

與此同時,農安縣全面實施中心校、村小一體化戰略。「投入一體化、文化主題化、師資均衡化、課程校本化、課堂溫馨化、活動常態化、管理人性化」,這種中心校、村小一體化的管理思路,催生了「串校聽課」「聯動教研」「片區賽課」等鄉域教學活動。青山鄉中心校聚焦學生需求,打破了班級、學科、學校界限,開展信息化和特長教育,極大地推動了村小與鄉鎮中心校一體化發展。

「松花江村小在全鄉教育質量監測中成績非常突出,連續3年名列前茅。」青山鄉中心校校長王景新告訴記者,松花江村小目前有49名學生,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人人有特長。

溫馨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良好的師資配備使村小教學質量普遍提升,生源也逐漸從鄉鎮迴流到村小。「我們村到鄉里有10多公里遠,如果孩子到中心校上學,一年光交通費就得4000多元。現在村小條件好了,老百姓都願意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學了。」青山口村村民徐金環說。

針對村小辦學條件差、留不住優秀教師等問題,農安縣出台了《加快推進教育資源整合工作意見》,對村小實施10項傾斜政策,努力提升村小師生的幸福指數。

「政府出台指導意見的同時,針對村小存在的問題,我們使用了很多『土方法』,解決的都是實際問題。」農安縣教育局副局長曲曉光說。例如,學校人數不足100人的,公用經費按100人撥付;取暖費不按人頭,而是按使用面積撥付;實行鄉村輪崗制,新教師全部到村小任教;評骨幹教師和高級教師,要有兩年以上在村小工作的經歷;評先評優、晉職晉級向村小教師傾斜等。

隨著村小環境改善、教師待遇提高,縣城裡的骨幹教師也開始來村小教書了。教師李娟的家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長春市,但她堅持在青山口村小工作,還把兒子帶到村小就讀。「4年前,我嘗試著把孩子帶到村小上學,沒想到他適應得很快,也願意在這裡上學。」她告訴記者,「孩子在村小感覺學習壓力小,有更多時間參加課外活動,而且不用到處參加課外班。」

為建設好溫馨村小,農安縣出台了《創建溫馨村級小學指導意見》,明確了溫馨村小考核評價標準。其中對特崗教師和新教師的住宿安排、村小的食堂和菜園子建設、通勤教師的接送等都有明確的要求。在教育局倡導下,鄉鎮中心校都配備了特崗教師和新任教師宿舍,還免費接送通勤教師,各村小紛紛建起了菜園、食堂。

葦子溝村小沿著圍牆種滿了海棠樹,紅艷艷的海棠果掛滿枝頭,校園內大小不一的菜地隨處可見。「如今,走教和通勤的教師再不用帶飯盒了,包括家在村上的教師每天中午也在學校食堂吃,都是綠色食品。」葦子溝村小校長李健欣說。

為解決特崗教師、新任教師找對象難的問題,農安縣教育局工會牽頭專門建立了聯誼QQ群,還與全縣各個系統的工會組織建立了密切聯繫,積極幫助單身教師找對象。據統計,近幾年,當地已經有40多對情侶成功牽手,其中有32對已登記結婚。2013年入職的特崗教師孫婷婷,通過工會組織的活動認識了2014年入職的特崗教師庄瑞鵬,兩人逐漸相知相戀。2015年,他們結婚後,為了解決夫妻二人兩地分居的問題,農安縣教育局經協調把庄瑞鵬調到松花江村小任教。「以前我們相隔130多公里,是教育局幫助我們解決了後顧之憂。」孫婷婷說。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18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首批126名教師住進公租房
2018慶祝國際體育記者日活動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