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灣漢簡》:西北邊塞歷史的重要拼圖(書人書事)

《地灣漢簡》:西北邊塞歷史的重要拼圖(書人書事)

原標題:《地灣漢簡》:西北邊塞歷史的重要拼圖(書人書事)

由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分中心等單位研究整理的《地灣漢簡》由中西書局出版了。

地灣,聽起來是一個毫無特色的地名,卻以出土大量漢簡而聞名於世。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查團成員貝格曼在居延地區的近30個地點掘獲漢簡10800多枚。其中甲渠侯官遺址(俗稱破城子)出簡4422枚,地灣出簡2383枚,地灣出簡的數量僅次於破城子。當年的發掘結束後,1萬多枚漢簡分裝12個木箱由駝隊運往北京,並由馬衡等人開始整理。因為抗日戰爭爆發,居延漢簡隨後的保護、整理、出版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顛沛流離,從北京至香港再至美國國會圖書館,直到1965年運抵台北的「中研院史語所」。最近居延漢簡被重新掃描、詳加訂正後重新出版,預計今年五卷本都會出齊,當年的地灣漢簡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得以呈現。而此次出版的《地灣漢簡》主要是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地灣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的收穫。


1986年9月23日至10月24日,整整一個月,剛剛從甘肅省博物館分離出來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前多次深入居延地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集中對地灣遺址進行了再次發掘。此次發掘自始至終都是在時任所長岳邦湖先生的組織下進行的。工地發掘人員有吳礽驤、任步雲、馬建華三位先生。當時,開掘探方59個,發掘面積1800多平方米。為了使讀者能更多了解當年發掘的有關信息,書後附有吳礽驤、任步雲兩位先生的發掘日記。日記一天都不落,圖文並舉,嚴謹而生動有趣。如今30多年過去了,岳邦湖、吳礽驤、任步雲等先生已經作古,但他們的發掘和研究成果,為我們今天的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根據漢簡的記載,兩千多年前這裡是肩水都尉下屬之肩水侯官的駐地,一座西北邊塞通往居延地區的軍事要塞。時至今日,雄偉的障城巍然屹立,以閱盡人間春色的姿態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人墨客。他們來此憑弔歷史,回望那段讓人充滿遐想的過去。


地灣遺址,南距甘肅省金塔縣航天鎮34公里。遺址往西70米處,就是著名的額濟納河。它發源於祁連山,由西南向東北流淌而過。今天的額濟納河由上游經過張掖、臨澤、高台的黑河和西南經酒泉的北大河匯流而成。兩漢時期,今天的黑河稱羌谷水,北大河稱呼蠶水,額濟納河稱弱水。漢代的居延防線呈「丫」字型,很多要塞都是沿著弱水兩岸分布的,從北向南有殄北塞、甲渠塞、廣地塞、橐他塞、肩水塞等。地灣遺址與它們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

特殊的位置決定了地灣遺址出土漢簡內容遠較其他同類遺址複雜。書中收錄的803枚漢簡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典章制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這些漢簡中有51例含明確紀年信息,最早是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最晚為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即公元27年,百餘年間年號保持連續,這印證了一個史實,即從西漢昭宣至新莽時期,中央政府對河西地區實施了穩定而有效的行政管理和軍事防禦。


從文書內容來看,日常的勤務記錄、郵件傳遞記錄非常多。既有中央與地方郡守、都尉、屬國等上級機構下發的文書,又有肩水侯官與上級機構、與張掖郡所轄縣鄉亭等機構之間的往來文書;既有制書、詔書、府記、除書、爰書、檄書、行塞書等文書,又有「甲卒稟名籍」「吏受奉名籍」「四時莢谷簿」「田四時谷簿」「亭郵障隧簿」等簿籍,這些內容堪補史籍記載之缺。


這批漢簡的最初釋文是由何雙全、張俊民等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完成的,此次《地灣漢簡》的編排以當年發掘之探方為單元,分彩色照片和紅外線圖版兩個部分,釋文附於每簡圖版之後,非常方便研究學習。


《地灣漢簡》是繼《居延漢簡甲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居延新簡》《額濟納漢簡》《肩水金關漢簡》之後,又一有關漢代居延地區出土簡牘的大型專題整理成果,它凝聚了幾代學者的文化擔當,數易其稿,必將澤惠後學。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8日 24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 的精彩文章:

發條微博,說句#再見,七月
彭昱暢為戲瘦超十斤 網友:帥成360度無死角

TAG: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