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讓人生永不厭倦!保持好奇心的7種方法

讓人生永不厭倦!保持好奇心的7種方法

在這個信息獲取的不平等性終將被消除的世界裡,一種新的分界線開始浮現——有好奇心的人和沒有好奇心的人。

人類發展的第四驅動力——好奇心

人類和靈長目動物有三個相同的基本驅動力——食物、性和庇護所。然而,人類卻擁有第四個驅動力——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好奇心曾經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一個把秩序放在至高位置的社會,會努力壓制人們的好奇心。相反,一個崇尚進步、革新和創造的社會,不僅會鼓勵和培養人們的好奇心,還會把探索精神視為社會最有價值的資產。

那些邁出了解禁好奇心這一偉大步伐的國家都紛紛呈現出一片繁榮發展的景象。在當下,我們無法確認我們仍處於黃金髮展期抑或是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發展暫緩了。如今要想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顯得更加困難。新的挑戰是如何使更多的人渴望去學習、探尋和創造,而非只是簡單地將更多的人送進學校。與此同時,像中國和新加坡等亞洲社會的領導者們也在思考如何將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逐漸貫徹到教育體系中,因為他們意識到過於服從權威的人極少能創造出超越前人的成就。

有好奇心的人在未來更吃香

在這個信息獲取的不平等性終將被消除的世界裡,一種新的分界線開始浮現——有好奇心的人和沒有好奇心的人。真正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在未來越來越受到青睞。僱主希望僱用那些能夠自發學習、強烈想要學習的人,以及能夠解決問題和提出尖銳問題的人,而非僅僅只是完全照章辦事或者完成任務的人。有好奇心的學習者會探究得很深很廣。這一類人最適合在對學識要求高、對認知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領域就業。他們也許有能力把不同領域的知識創造性地連接起來,從而有一些新想法。同時,他們也最適合在多學科背景的團隊里工作。因此,他們的工作是最不容易被智能機器替代的。要想成為出色的人,只有聰明是不夠的。計算機很聰明,但它沒有好奇心。

選擇好奇心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為了使我們能在學校或工作中做得更好。學習的真正魅力在於能使我們超越自我,並提醒自己正在參與一項至少自人類開始相互交流起就啟動的偉大工程,哪怕是學習那些明顯無用的東西。這一點也得到了科學上的證實。神經學家用「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來描述大腦抗拒因年老而衰退的能力。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Wilson)領導的團隊經過研究證明,在排除物理原因對大腦的影響後,那些終生都保持著大量閱讀和寫作習慣的研究對象比起只有平均閱讀量和寫作量的對象,其智力衰退的速度會減緩1/3。長年累月對知識的追求可以擴充了人的神經容量,從而緩衝了因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智力衰退。對認知儲備的終生投入最終得到了回報。設計師查爾斯·伊姆斯說:「在信息時代之後是選擇時代。」也許現在我們正需要從新考慮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求知渴望」,保持一顆好奇心。

保持好奇心的7種方法

1

虛心若愚

史蒂夫·喬布斯只能算是一個不錯的「工匠」,儘管他非常聰明,但還不是一個驚世駭俗的原創思想者。使得他如此傑出的原因在於,他對成功的極度渴望以及天生對認識性好奇的感知。他對世上一切事物都很感興趣,比如包豪斯運動、垮掉派詩歌、東方哲學、商業的運轉方式、鮑勃·迪倫(Bob Dylan)的歌詞、消化系統的生物學原理等。一位大學講師後來回憶道:「他有著強烈的求知慾……他拒絕全盤接收傳遞給他的信息,想要自己去一一驗明。」

喬布斯的好奇心對他的創新能力、自我顛覆能力以及事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相對於大部分科技公司的領導者來說,他有著更為超凡的認識廣度。

對於任何一個組織,特別是那些需要與科技變革保持同步的組織來說,最重要和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把好奇的精神灌輸給高管和其他員工,以創建和保持一個具有探索精神的環境。

2

建造資料庫

靈感閃現根本不是一場意外。它們源於長久以來的積累和推敲,源於對知識的緩慢、慎重而耐心的儲備。人類的記憶相對於機器來說效率很低且不可靠,但是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成為了創造力的來源。它能做出一些我們在清醒時所想不到的連接,能將那些被清醒的意識隔離開的微粒撞擊到一起。它使得人類能夠在無意識的大腦中創造出全新的模式,發現新的強有力的類比,最終獲得最具創新的重大突破。然而現在的數字資料庫還無法實現這種「意外之得」。我們將記憶外包給谷歌越多,從無意識狀態里收穫的美妙的意外創新就越少。

對於一般素材的累積……不斷擴展擁有的經驗,無論是來自自己的還是間接感受到的,的確對任何需要創意的工作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建立資料庫是創意產生最有效的途徑,當自己的創意實現之後也將被納入別人的資料庫之中。

3

像「狐蝟」一樣覓食

所有的思想家都可以被分為這兩類,有些思想家會透過每個具體的觀點來理解整個世界,而有些則是樂於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柏拉圖是一隻刺蝟,而蒙田則是一隻狐狸。托爾斯泰認為自己是一隻刺蝟,但在寫作時卻不由自主地表現得像一隻狐狸。你還可以將這種分類方式應用到政界或商界。羅納德·里根是一隻刺蝟,而比爾·柯林頓是一隻狐狸。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是一隻刺蝟,史蒂夫·喬布斯是一隻狐狸,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能合作得如此成功。

能在當下或是將來得到最好發展的思想家將是這兩種動物的混合體。在一個競爭激烈且高度信息化的世界裡,能精通一個或兩個方面的知識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無論在深度上還是細節上,你精通的程度都要高於自己的同代人。但若真正想讓自己這一優勢發揚光大,你還需要有能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能力,能夠與有不同專長的人有效地溝通協作。

4

詢問關鍵的「為什麼」

《連線》雜誌前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說:「在所有人類行為學的理論里,從語言學到社會學,先排除分類學、本體論和心理學,誰能知道人們為什麼要做出某個行為?問題在於只要他們做出了某個行為,我們就能夠高度精確地進行追蹤和衡量。只要有了足夠多的數據,結果自然而然就呈現出來了。」安德森認為,當你在積累大數據時,就沒有必要再關心為什麼了。每個問題都應被視為一個謎題而不是一個奧秘。然而,這種分析並不適用於所有事情。失敗國家指數就完全沒有預測出中東及北非國家在2012 年的那場運動。只有那些對相關國家的政策和歷史有著深刻認識的人才有可能預測到這些事件發生,並能夠分析其原因,構想出對策。

對於大數據持有更中立意見的作者這樣寫道:「就算我們將其潛在用途發揮到極致,有些特殊的需求還是只有人類才能去完成,如直覺、常識和『意外之得』。」儘管問了關於「什麼」的問題對於做出正確決定和探索發現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問「為什麼」無論在任何時候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這是人類獨有的特質之一。若我們不再問為什麼,就和高智能的類人猿一樣,可以監測環境、提出請求、遵照指示,但無視更深層次的真相,比如對方對自己的真正期望是什麼。

5

做一個「思想工匠」

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科學技術相當複雜,這也導致我們的世界更為抽象。我們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去理解一輛現代汽車的引擎是如何運轉的,或者一部智能手機是如何工作的。數字革命正是建立在抽象性這個原理上——整個世界被轉換成了「 0」和「 1」的組合。互聯網讓我們可以對所有信息的標題欄進行瀏覽和跳躍,選出其中的要點而不需要深入了解細節。除非我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思想工匠」——在有總體規劃的同時,刻苦鑽研每個細節,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既看重細節也有遠見,否則我們將永遠無法再次體會本傑明·富蘭克林時代的精神。

6

質疑你的茶匙

我們都曾對被迫將時間花在自己認為極度乏味的任務上而感同身受,無論是被家長、老師、老闆還是被自己的道德觀強迫。我們可以找到一些動力去鼓勵自己完成任務,比如完成後的收入、老師的肯定,或是設想如果沒完成將要面臨的問題。然而,我們還可以想辦法把這些平凡的事變為能激起自己好奇心的事,因為一旦你開始對其感興趣,就會更樂意去投入時間。我們通常認為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就需要讓他們想到未來,想想之後可以實現什麼或是成為什麼。

好奇心也能帶來更廣闊的滿足感。如果說消遣性好奇是由新鮮事物刺激而掀起的短暫漣漪,那麼認識性好奇則是一條你想要一直走下去的小徑,儘管有時候會崎嶇不平。沿著這條小徑漫步,能夠讓你收穫一些額外的、重要的益處。英國哲學家穆勒認為,快樂會在我們追逐其他目標的時候降臨,「就像螃蟹一樣」會從側面來到我們身邊。

讓我越來越信服的一件事就是擁有廣闊的知識面的重要性。這其中有兩個理由。首先,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很複雜,涉及不同的學科和知識領域。如果沒有一個廣闊的知識基礎,你就看不見潛在的跨學科的聯繫。其次,我們過去預計一個人一生要從事3個或4個不同的工作,然而現在一個畢業生將平均有10~12個工作。這些工作內容跨度很大,往往涉及許多完全不同的學科,所以你必須有廣闊的知識基礎才能更好地調整自己以適應不同類型的工作。

7

將謎題變為奧秘

謎題被成功解決之後,我們就不再需要好奇心的驅動。而相反,奧秘則需要我們永不停歇的探尋精神。當我們最初面對一個新問題時,就會不自覺地把它當作一個謎題:答案是什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始收集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有時候我們就開始轉而認為它似乎是一個能讓我們永遠保持好奇的奧秘。因此,一時的興趣能夠被轉化為一生的追求。

當我們遇到任何形式的謎題時,應該不斷提醒自己其背後的奧秘所在,因為在謎題被解決之後,這個發現也許能陪伴我們很長的時間,並給我們帶來快樂。解決謎題是通往奧秘之國的墊腳石。我們所探尋的奧秘越多,收集的信息就越多,知識與文化的涉獵範疇也就越廣闊。

如果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平淡無奇的地方——其實我們都生活在某個平淡無常的地方——那麼你可以選擇如何看待你身邊的世界。我們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度過每一天,一遍又一遍地看著同樣的東西,從不多想它們是如何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或者為什麼能保持現在的樣子,也不思考怎樣才能使它們變得更好。或者,我們還可以選擇去了解它們。一旦我們選擇去了解周圍的事物,並且對它們產生了好奇,我們其實就選擇了讓自己永遠不會感到厭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稻盛和夫:樂觀地設想、悲觀地計劃、愉快地執行
孫正義:為了夢想,我做了50年的人生規劃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