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康奈爾大學教授: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迷一般的自信?

康奈爾大學教授:為什麼越是無知的人,越迷一般的自信?

導言

越是無知的人,越是難以識別出別人的「真功夫」,從而越是可能高估自己的水平,所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到真正接受相關訓練,才可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顧職業發展,在過往的職業生涯中,時常碰到過這些現象:

有些人特別自信,還沒出道幾年的時間就號稱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什麼項目都敢接,什麼話都敢講;

有些人,只是參與過幾個項目,自己從未策劃和獨立管過一個項目,就敢跑出來告訴你怎麼管一個項目;

有人不到5年的工作經驗,就說自己是「XXX第一人」。

在過去的15年時間內,我發現真正厲害的人,幾乎都有個共性的特點就是:低調、謙遜、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事,我很少見到那些「迷一般自信的員工」晉陞為總監或其他更高的職位;我也很少見到那些所謂的「第一人」以及那些僅僅依靠過去的背書吃飯的「知名人士」,成為真正受尊重的專家。

越是無知,越是可能高估自己的水平,這就是康奈爾大學研究出的「達克效應」。

什麼是達克效應

實際上達克效應是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唐寧和他的博士生賈斯汀·克魯格的一個實驗研究結果,為了研究無知與自信的關係,他們做過四個實驗,去發現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高估自己的能力(研究方向是:幽默感、文字能力、邏輯能力),在他們的實驗中發現,有些人的實際得分只有12%時,卻認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唐寧-格魯克效應」,簡稱「達克效應」。

在實驗中,唐寧和賈斯汀首先讓專業的喜劇演員來為30個笑話的有趣程度評級,作為標準答案參考。其次,讓65名大學本科生也為這些笑話評級,最後再比較他們的評分和專業戲劇演員的評分,根據評分的一致度來給他們排名次。

此外,他們還會詢問這些被實驗者,他們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幽默水平以及給自己的評分是多少(類似的測試還會用在邏輯能力、文字能力及其他的一些運動能力中)。

統計他們自我評價的能力高低排序之後,研究者得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結果,在對自己幽默感的判斷力上,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評價是過高的。測試的具體結果如下:

在對自己幽默感的判斷力上,大部分人對自己的評價是過高的。

測試結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對自己的成績的預測非常準確。

測試中表現最優秀的人,卻認為自己僅比平均水平高一點點。(他們對自我的評價偏低)。

測試中最不能辨認什麼是有趣的人(無知),認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們對自己這方面的能力的評價最不準確)。

這個實驗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那些沒有能力的人,往往會因為無知而錯誤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則有可能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管理者在授權任務給下屬的時候,這個效應發生的概率會挺高的。整體上而言,人們自信的程度與自己的知識技能水平,呈現出以下的規律:

達克效應的職場應用

招聘面試:如果在招聘面試中,你發現某個人對自己是否勝任這個崗位,表現出空前的自信,那麼這個人是有一定的概率是「達克效應」,你需要通過多個STAR面試尋找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個人是否真的勝任這個崗位;

選人用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馬謖在「失守街亭」的案例中,可能就是在「愚昧之山」的階段,不能區分熟讀兵書與真正的指揮作戰差別太大,因此管理者在授權的時候,切記不要將重要的項目授權給那些過渡自信的下屬。

培訓發展:其實,多年的培訓經驗告訴我,幾乎每一場培訓中,都有人認為自己很厲害,都認為自己聽懂了。而實際上他們對老師所講的內容卻一知半解,或者老師講的內容之前在某本書上也看過,以為很懂。但是實際做模擬練習的時候卻錯得一塌糊塗,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個培訓案例:

一個是在武漢做TTT培訓,當我講結構化講解技巧的時候,有幾名內部講師覺得很簡單,希望學習《課程設計與開發》,而恰恰就是這幾名學員,在模擬練習中,呈現水平卻如沙漠迷蹤。

顯然,他們認知水平是知道邏輯講解的結構是什麼,但卻不能將這種結構應用在自己講話的過程中。特別在呈現知識的第三層、第四層級邏輯的時候,就混亂得不要不要的;或許他們過去聽過類似的課程,但遺憾的僅僅只是聽明白了而已,卻做不到。

這或許是愚昧之山的一個重要原因。

很多人在自我認知方面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以為自己知道某個道理,就等同於會運用這個道理解決問題。殊不知,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差別太大了,做到與舉一反三的靈活運用相差了好幾個量級,這才是學習知識最本質最重要的東西

那麼,從人才發展的角度來看,如何能夠讓這些迷一般自信的人,能夠冷靜下來呢?我覺得有三個策略分享給大家:

用引導代替灌輸:用引導技術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是開悟的一種有效方法;

系統學習相關知識:讓TA系統的在某個領域提升自己的認知,因為無知是導致盲目自信的重要原因;

讓他失敗:其實在人性方面,我認為只有痛過才能真正地改掉自己的壞毛病,只有失敗過才能醒悟自己的無知,或許這才是「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原因。

總之,在學習項目的設計中,我們需要考慮到「達克效應」的存在,在培訓項目中加入一些「挫敗」,讓學員跌倒後再爬起來,給他們留下終生的印記,或許這才能讓學員的行為發生改變。

那麼,有哪些培訓方式可以實現這個目標呢?

行動學習:給到學員實際的工作項目,並在項目中植入一定的「失敗因素」,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培訓項目中加入「競技「型體驗式培訓,例如:棒球比賽就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式培訓,為什麼說棒球運動非常適合這個目的呢?因為棒球對於多數中國人比較陌生,大家處於同一水平線,都有新鮮感,這是非常適合用來培訓的。

請專家拍磚:幾年前曾參加過百度的過山車項目,作為外部專家,我們第一天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學員的方案進行拍磚,拍得越狠越好,用U型理論來說,先把他們打到谷底,打出他們的謙卑之心,再帶領他們快速成長,整體上而言效果非常不錯。

總結:達克效應的規律其實存在著一定的普遍性,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走下愚昧之山,邁向開悟之坡,對於培訓師或培訓管理者需要意識到,達克效應對學習與成長的影響不容忽視。

來源:培訓經理指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要拒絕「渾蛋」型領導?
人脈能帶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