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句成語竟來自印度?是印度文化中的精髓
我們平時形容一個人,被人點醒,突然醒悟,常用的一個成語,就是醍醐灌頂,相近的成語大概就是幡然醒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類的,從字面理解,就是用一種叫做醍醐的東西,往人腦袋裡灌。
那麼醍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灌頂,怎麼灌?難道要把腦袋開個瓢往裡灌醍醐?看起來很令人費解,其實醍醐和灌頂,分別都有典故,還跟印度有關,最早是一種佛教術語。
首先醍醐是什麼呢?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用處亦少。醍醐不易得,但李時珍建議大家早上喝牛奶,稱其為仙家酒。
總之醍醐就是一種從牛奶中精鍊出來的酥油,從牛奶中反覆加熱提煉,產量很小,除了好吃,沒別的大用,但也是個好東西。據佛經記載,這種東西的做法,最早是從印度那邊傳過來的。
唐朝時期,流行很多「胡食」,也就是外國食品,其中就有醍醐,《唐書·穆寧傳》記載,穆寧有四個兒子,都很出色,人們用食物來比喻他們,其中三兒子穆員就被比喻成「醍醐」,因為他為人存粹而不張揚。
佛教起源於印度,在印度醍醐就是奶製品中的精華,所以在印度文化中醍醐有精髓的含義,最早在印度佛教中,常用醍醐來比喻智慧、佛性,取其千錘百鍊的含義,佛的覺悟就如醍醐一樣都是本質和精髓。
而灌頂的說法,也起源於印度,傳說是古印度國王登基之時的一種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一個大瓶子里,然後倒在新國王的頭上,比喻國王有統治四海的權力。
佛教密宗後來吸收了這種儀式文化,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也就說佛教也有往頭上澆水的灌頂儀式,有清涼之意,但醍醐灌頂,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比喻,一般不會真的用醍醐酥油澆頭。
所以醍醐灌頂這個成語,起源於印度,是佛教用語,當然後來也不僅限於佛教,平常其它人也會用這個成語,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
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也擅長吸收外來文化,醍醐灌頂這個成語就是個例子,醍醐來源於印度,灌頂也來源於印度,可以說這個成語就是從印度文化中吸收而來,而且廣為流傳,體現了我們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傳說中的四面神奇古鏡,不似地球產物
中國神話中的四大神樹,最小几千米,最高可直上天庭
西方美人魚吃人,日本美人魚被吃,談戀愛還是中國美人魚靠譜
※莊子夢蝶、列子御風,道教四大真人還有誰?
※每天被吞來吞去的鯤是什麼?原來那根本就不是中國的鯤
TAG:鹹魚道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