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止不住?道家這裡有良策!
人們被過度的慾望所控制,導致看似為了自己,實則害了自己,所以人們需要正確地對待慾望。要正確地對待慾望,就需要有正確對待慾望的方法。
對此,道家有多個方法進行調控,現總結為四個方面:不顯露引起貪慾的東西、不追求屬於貪慾的東西、看清楚貪慾帶來的危害、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簡言之,就是「不可見欲、不可過欲、看清危害、追求更高」。
不可見欲,使心不亂
假如一個人在人流、車流擁擠的時段,向馬路上空拋撒錢財,勢必引起人群的騷動哄搶和交通秩序的混亂無序,這就是一種人為造成的「見欲」,所以,不顯露足以引起貪慾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於被擾亂,是其中的第一個方法。
《道德經》講:「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周易·繫辭上》:「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編撰《易經》的人,很了解盜賊吧?易經說「背負著重物而乘坐華麗的車輛,必然招致強盜前來。」這就是說盜寇實際是自己招引來的啊!
對於慾望,道家追求的是順應自然。道家追求「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崇尚「無為」,道家思想和傳統的自律有相通的地方,但道家不強調克己,講究「順」,道家思想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應當順應自然,順應法理。所以說,對於人類的慾望,道家重在「疏通」。
道門的修行首先要做到知欲而行,慾望是在某個時間段內產生的思維活動,並不是恆定不變,一如:天地人生殺,在不同的時間段內生殺的運行在變化,今天有了自行車出行,看著摩托車好,有了摩托又覺得汽車好,開上了汽車,到了堵車又羨慕起,隨意穿行的自行車,慾望變化據天時地利人用,變化滋生,選需而動,擇利而行。
不可過欲,不辱不殆
人對慾望的把握也需要遵照適度原則,懂得珍惜已有的,就不會貪求未有的。知道滿足和適可而止,就不會在貪慾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就不會遭受因為貪慾而引發的困辱與危險,能夠獲得一種長久的平安。
針對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掠奪與兼并,老子提出,諸侯若循道,則必專心守好已得的封地,不求未得到的東西。如果硬要掠奪別國的土地,則自己所有的封地就會亡失;如果老是循著人家之所有去想問題,就會產生貪慾。
擴展開來,這啟示人們不要一味貪求他人之物,重要的是把握自己所有的,學會珍惜。
道教的慾望概念是獨立任何一個領域地存在,對道的理解沒有一定的智慧是很難產生其思維形式的,所以在這裡貧道說出以上個人對待慾望的理解,也希望看了這些文字的善信,能對慾望的解釋有個最直觀的概念。
《文子》:「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道德經》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認識貪慾,看清危害
只有認識了貪慾,看清楚了貪慾的種種危害,才能夠真正去除貪慾,避免貪慾。在各式各樣、紛繁複雜的貪慾中,人們的五感遭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容易迷失其中,擾亂內在的心智。懂得「少則得,多則惑」的道理,人們才能將心神安寧下來,有所收穫。
顏色少的時候,我們容易分辨;顏色多了以後,就眼花繚亂了。各種聲音同時出現,根本就聽不清楚;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食而不知其味。出去打獵,強的殺,弱的也殺;大魚也捕,小魚也捕。最後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寧。稀有的財貨,讓人行為不軌。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略,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教崇尚自然,自然中必有慾望,《太上老君說清靜經》:欲豈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靜,對人心中的慾望說明了,從我們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哇哇大哭是為了能吃飽、呼吸空氣生存的慾望,難道也是有罪的么,要拋棄的么?隨著長大對生存的慾望也在改變,這就要我們控制慾望使其合理化,明白了自我慾望的合理度,便是真正的清靜。
見素抱樸,追求更高
貪慾之門並不能通往幸福,「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以需要從慾望的反面入手,以「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來獲取幸福。
現在流行的所謂「極簡生活」,就是一種「見素抱樸」的生活。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負贅,去除對資源的亂采濫伐和對環境的破壞,只追求一種必要而簡潔的生活方式。
尊「道」的生活看似簡樸無華,其實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人們「見素抱樸」,現其本真,守其純樸,可以不為外物所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在老子看來,消除了貪慾,返璞歸真,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大門。願望簡單自然,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自生自長中即使出現了個人貪慾,我就用道的質樸純正去引導控制,教人敬畏質樸純正的道,就不會在產生各種貪慾。沒有了貪慾就回心歸柔靜,天下就自然歸於太平安定。
※讀了莊子,才知道真正的快樂不是金錢買來的!
※如何破解屬相相剋!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