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沒有了Type-C介面 你的筆記本會怎樣?

沒有了Type-C介面 你的筆記本會怎樣?

2014年11月18日,諾基亞N1平板發布,除了對一代霸主的今昔對比唏噓不已外,很多人將目光放到了N1身上的一個新辭彙 —— USB Type-C。

隨後的幾年,USB3.1標準、雷電 Thunderbolt 3、外置顯卡、DP Altmode等一系列與Type-C緊密相關的辭彙接踵而來。有人說「201X年將會是Type-C的爆發期」。而這個爆發期,一等就是四年。

諾基亞N1發布已經過去四年了

事實是,直到目前,真正的Type-C時代並沒有到來,Type-C介面普及倒是很快。大多數智能手機用戶,即使不知道Type-C為何物,也基本離不開這個多數手機標配的新介面。

還是有人例外的,上面的是iPhone X;下面的,你們懂的

而另一群人則是100%沒得選,那就是2016年之後購買MacBook系列的用戶,除了抱怨要花上百大洋購買新的轉接頭,很多人似乎對於蘋果本標配Type-C的意義也並不Care。畢竟本子都買了,還在乎這點錢嗎。什麼,你沒有Type-C介面?2018年還有人買MacBook Air啊,我先笑會。

「學長,我新買的電腦上那些口口都沒了,全都是手機充電口!」

其實上述兩類人群至少在使用Type-C介面。而更為普遍的情況是,廣大筆記本用戶或是想用發現不能用或根本不用,都對於USB-C介面」棄擲迤邐「。那麼這次,我們就從Type-C 的實際應用場景入手,分析下為什麼Type-C」門前冷落鞍馬稀「。

  或者我們換個說法,如果有一天說,要取消Type-C介面,介面都要回歸之前的狀態,那麼世界上會有多少人說「跟我有毛關係」。

USB-IF:你再說一次『有毛用』試試看?我取消授權讓你U盤都沒得插!

【常見介面形狀】

從介面形狀來分,雖然每一篇Type-C科普都要列舉好多,但實際上常用的USB介面的形狀主要分為USB-A/B/C三類介面:

TypeA:即我們常見的標準USB大口,主流的可以分為USB2.0速度(幾十M/S)和USB3.0速度(上百M/S),事實上目前有少量Type-A為USB3.1 10Gbps速度,常見於新的台式機主板上。

TypeB:常見於印表機以及帶觸摸和USB介面的顯示器,日常使用頻率低。

Type-C:今天的主角,目前絕大多數手機的充電/數據介面,有些還同時是手機的耳機介面(樂視,小米)以及視頻輸出介面(華為Mate10、三星S8/S9、Lumia950、堅果R1、Pro2S)。同時也是2015款12英寸Macbook後蘋果全系新筆記本的主要介面。

  而除此之外,剛才提到的Type-B雖然應用場景很少。但是他的分支之一,Micro B,卻是在USB-C到來之前統治著大多數移動設備的介面標準。至今仍有很多採用MicroB的設備服役,包括極個別新品手機。

MircoB分為MicroB 2.0和MicroB 3.0,外觀區別就是MircroB3.0是基於2.0介面更寬。MicroB 2.0的線可以插入MicroB 3.0的口,反之則不行。

介面較窄的MicroB 2.0的是USB2.0速度,常見於2014年及以前的大部分安卓和WP手機,以及目前極個別品牌的手機中。目前好多藍牙耳機和充電寶等外設依舊有使用,目前在移動折別領域與Type-C可以說是互佔半壁江山。

而介面較寬的MicroB 3.0在手機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就消失了,三星S5、三星Note3是手機里少有的搭載MicroB 3.0介面的智能手機。目前在USB3.0的移動硬碟中廣泛採用。由於該介面過於扁長,多次插拔後故障率較高,預計未來會全面被USB-C介面取代。

而除了上述幾種,其實還有好多USB介面類型。但是我們常見的就是這幾種,因此不再贅述太小眾的,感興趣的可以看圖自行了解。而由這張圖以及上面對幾種主流USB介面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看出Type-C介面的優勢所在。

首先,相比傳統USB介面,Type-C的介面形態是正反面完全一致,因為無論是如何插入介面中都不會插錯。相比於同樣細長的MicroB系列介面,介面更簡單,降低了故障率。

其次,相對於其他的A/B介面,在USB-C沒有Mini/Micro之分,所有的C型介面造型都是統一的,通用性很強。不過這個前提是USB-C設備足夠普及,否則反而添亂。

最後,從MicroB的2.0和3.0兩種介面我們可以看出,傳統USB介面在不同帶寬和定義下,由於針腳需要,會呈現不同的外在形態。而USB-C型介面則無論USB2.0速度還是3.0(3.1Gen1)、3.1Gen2、雷電3,整個介面形狀都不會改變。

USB Type-C介面的公母口

有關Type-C,它僅作為介面的作用,一句話:體積小通用強還可以正插反插都不糾結。所以僅作為介面來看,Type-C介面的意義就在於更好的使用體驗 。

.

  【常見的USB速度、帶寬水平(3.1 Gen1與3.1 Gen2)】

  雖然USB發展已經很久了,但是目前主流且在Type-C介面中存在過的就只有:USB2.0、USB3.0(3.1 Gen1)、USB3.1 Gen2。而我們過去和現在使用的大部分手機的數據介面基本為USB2.0標準的速度,理論帶寬數為480Mbps,換算成MB/S速度單位的過程如下:

48080.8=48 MB/S

最後乘以0.8是8bit/10bit傳輸折損值,在不考慮更精細誤差情況下,我們為了大家更直觀,之後的計算統一採用這個方法。說到USB2.0,現在很多人的老式U盤2.0就是。因而在對電腦拷貝數據時,讀寫一般不會超過40M/S,拷大文件很難受。

而之後誕生的USB3.0(後被強行劃歸USB3.1 Gen1系列),其帶寬提升到了5Gbps:

580.8=0.5GB/S

500MB/S的傳輸速度相比2.0提升了10倍,這也就是很多廠商宣傳3.1 Type-C介面時的小心思,「傳輸速度是上一代的10倍」,USB2.0被「強行上一代」。所以下次再有宣傳3.1 10倍速度的文案,大家看看就好。

  而真正意義的USB3.1(Gen2)帶寬,則達到了10Gbps。按照上述換算理論上可以實現1GB/S的傳輸速度,可以說是相當驚人了。不過實際上,由於真USB3.1標準採用的是全新的128b/132b的編碼傳輸方式,相比於USB3.0和2.0的8b/10b,傳輸中的折損大大降低!所以按照最理想情況,USB3.1 Gen2的傳輸速度計算為:

108128/132≈1.21GB/S

  而即使是由於線纜不過關等因素造成達不到這樣的低折損,理論性能仍可以達到1GB/S。大家可以腦補,一部720P高清電影幾秒內傳完是怎樣的體驗。但是結合目前的硬體狀態來看,3.1 Gen2的速度對於多數使用場景顯得不上不下,有些雞肋,這個稍後單獨講到。

而去年剛剛亮相的USB3.2,理論帶寬可以達到20Gbps,將全面採用USB-C介面而放棄其他形式存在。但是目前的3.2還處在概念階段,展示出來的原型機還不成熟,沒有成型的主控和其他配套方案,所以暫時不作討論。

所以從傳輸速度角度來看,USB-C只是設計上允許更高的帶寬加入,並不代表所有Type-C設備一定是高速的。但在未來更高帶寬的USB及其他傳輸標準中,Type-C介面將成為主要的承載方式。

.

說到這裡,主流的介面形狀和主流的USB速度全都齊活了。針對很多人誤會的Type-C = USB3.1,我覺得簡單的說「不是」已經沒有什麼澄清作用了,只好如下說明:

1. Type-C介面有可能是USB2.0速度或者USB3.0/3.1速度:在手機上多數為USB2.0速度,而在PC上目前C口至少為USB3.0/3.1速度;

2. Type-A的標準USB介面在台式機部分主板上,也可以支持USB3.1 Gen2(10Gbps)的傳輸速度

上述兩條應該可以基本讓大家明白,USB介面形態與其傳輸速度之間是沒有絕對的綁定關係的。對Type-C感興趣的朋友,以後請不要看到筆記本有Type-C,就興奮地下單購買全能擴展塢,他有可能只是個變換了形態的USB3.0介面而已。

以上就是從常規的數據傳輸意義上,對常見USB帶寬以及USB介面的情況介紹。下面我們將開始接觸所謂」不常見「,但又是Type-C介面真正意義上區別於前幾代介面的重要使用場景。之前對於筆記本Type-C無感的朋友,也許會因為下一部分描述而對這個神奇的介面種草,比如中了毒的我。

【DP Altmode(顯示輸出)和PD(對內/對外充電)】

這應該是Type-C區別於前幾代的最大亮點了,雖然Type-C介面的產品不一定支持這兩項功能,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實現這兩項功能必須要依靠Type-C介面才能實現。

DP Altmod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ype-C視頻輸出功能,是基於Type-C介面內原有的USB匯流排又加入了一條DisplayPort視頻匯流排。也就是說Type-C介面的視頻輸出功能是USB+DP而不是傳統的USB Display Link(見注)技術。無論是支持DP1.2還是1.4,其帶寬都足以支持外接4K@60Hz顯示器使用。

(註:USB DisplayLink是基於USB匯流排的帶寬、在外置的轉換晶元上轉換,實現利用USB匯流排就可以傳輸視頻的功能,由於USB3.0帶寬的局限性,最高僅能傳輸4K@30Hz的畫面,而即使使用其進行1080P輸出,也不能保證絕對流暢)

」視頻版「Type-C的其中一個場景,外接攜帶型Type-C顯示器

上圖展示的是華碩的一款MB16AC攜帶型Type-C顯示器,由於其比較典型,本文也將多次提到它。相比傳統顯示器,它的特點在於通過Type-C實現了對顯示器的供電和顯示輸出合二為一,從而使得筆記本在戶外場景也可以無需供電,就可以增加一個顯示屏。

因而用戶只需要一個MB16AC、一根雙頭Type-C的數據線(最好是使用顯示器自帶的)以及一部Type-C口支持顯示輸出功能的筆記本就可以解決。這個場景同樣適用於Switch遊戲機外接顯示器。

支持Type-C介面顯示輸出的惠普ENVY X360搭建的桌面

而即使是簡單的帶視頻輸出的USB-C口,其實際應用時,也比DP/HDMI介面更為強大。目前顯示器,很多都帶有USB介面,有些還帶有觸屏功能。針對這類顯示器,通常需要一根USB Type-B線,負責傳輸USB/觸控信號;而另一條線HDMI/DP/VGA,用來傳輸圖像。而利用Type-C的顯示輸出,則可以直接合二為一。

由於大家現在,似乎更關注手機上的新技術,所以我們順便提一下手機的Type-C音頻以及三星/華為/諾基亞(MS)/HP/阿爾卡特(TCL)/鎚子這些廠商的手機擴展塢顯示功能。

我們近幾年常看到的拿掉3.5毫米耳機介面、而採用Type-C介面代之的手機,或利用轉接頭繼續接3.5毫米介面耳機,或者直接插入Type-C耳機。這些耳機很多其實是利用類似之前的USB外置音效卡的原理,將晶元體積做小到耳機/轉換頭中,從而實現C口直連耳機。這與很多人猜測的藉助DP顯示功能傳輸音頻。似乎有些出入。

讓我們再次為全球首發CDLA的夢想窒息!

而至於上一段提到的,有些手機廠商支持的充電口顯示器擴展塢,則是完全利用了USB-C口可以加入DP匯流排的特性,為這些手機加入了DisplayPort視頻輸出功能。而擴展塢的作用只是提供了一個介面,以及觸發手機連接後進入桌面模式的一個」開關「。

華為Mate10 PRO官網圖,即使不用擴展塢也可以投屏,類似MHL

這樣的功能算是Type-C顯示功能在手機上的一個應用,有些類似早些年的MHL功能,只不過如今加入了USB數據和電流輸入/輸出的功能,相比當年的方案更為簡潔。

所以表面上看,USB-C介面支持DP顯示輸出只是」多了個變形的DP介面而已」。但由於USB介面之前就有數據傳輸和供電的功能,所以到了Type-C時代,在外接便攜顯示器以及接入帶USB擴展的傳統顯示器時,使用帶顯示輸出的C口可以有效地減少線纜數量,這對於多數人的桌面/背包來說是個福音。

簡潔的Type-C桌面

DP視頻輸出說完,聊一下PD充電。首先要澄清的是,關於這個PD,你們似乎有什麼誤解。很多人將PD充電簡單理解成本文想要重點強調的電流輸入筆記本為筆記本供電,而實際上USB PD涵蓋的範圍更廣。

USB PD全稱USB Power Delivery,通俗點說基本泛指廣義上所有的USB介面設備的電流輸入和輸出。因此,包括你筆記本USB介面上給手機等電子設備充電的功能,也屬於USB PD的範疇。

筆記本USB介面為手機充電也屬於PD

而這個基礎的輸出功能並不新奇,早在Type-C介面沒有問世時,多數USB設備就已經具備這項功能。即使是目前不包含視頻、充電功能、而僅具備USB3.0數據傳輸功能的普通Type-C介面也可以按照5V/0.9A輸出標準供電。

許多電腦的「關機充電功能」就是基於這項特性,再在電源管理晶元添加其他功能,從而保證關機後電池依然可向指定USB口進行供電並輸出。甚至於手機上的、連USB3.0都不支持的普通Type-C介面,只要支持OTG功能,那麼就可以輸出電流為其他設備供電。

iPhone陪護的本質是USB輸出供電

而目前在Type-C介面上獨有的所謂」PD充電「,則是指通過USB-C介面的充電器對筆記本進行充電。這個方案是基於USB-IF(你可以理解為USB界的ISO國標組織)發布的USB PD3.0快充標準實現的。藉助USB Type-C介面的結構優勢,其線纜和介面在所有設備條件滿足的前提下,可以承載最高100W的電力傳輸。

好多廠商在有關筆記本Type-C介面的介紹上,都有意無意地誇大渲染了100W電力傳輸這一功能,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C口設備都可以實現這樣的供電,一般來說,常見的筆記本PD適配器為45W、65W、87W(MacBook Pro),而USB-C顯示器的輸出功率一般為45W,比如我目前使用的ThinkVision T24m和X1 2nd。

新MBP15採用的87W適配器應該是標準PD充電器功率最大的

而當我們把DP顯示輸出功能和PD充電功能進行整合後,就變成「全功能Type-C介面"。即該USB Type-C介面整合了數據傳輸+DP顯示輸出+PD充電輸入三大功能,這樣的USB-C介面既可以使用PD協議的USB-C充電器為筆記本充電、也可以採用USB CtoC雙頭線連接USB-C介面的顯示器,同時他還可以傳輸數據。

圖片來自維庫電子市場網

而由於原生支持DP1.2標準,意味著所有全功能或僅支持顯示輸出的USB-C介面具備了外接4K@60Hz顯示器的能力。而要知道DP標準已經推出多年,但筆記本目前主流顯示介面依舊是HDMI1.4,只能支持以30Hz刷新率外接4K顯示器。所以多功能USB-C的推廣實際上有利於筆記本整體外設性能的提高。

圖片來自ThinkPad官網,理想的以全功能C口筆記本為核心的桌面

總結:DP Altmode以及PD對筆記本充電這兩項功能,堪稱USB-C口所帶來的一次外設革命。本來可以藉此大規模推廣全功能USB-C,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獲利。但卻由於龐雜的分類和有意無意的錯誤宣傳而使得全功能USB-C被大眾所忽視。想要向大眾推廣一項陌生的新技術,有一個簡潔但是朗朗上口的名字是很重要的,同時還要注意統一性。

想要指望大家在認知並接受USB-C的紅利之前,還要先仔細查閱中文官網、英文官網、國內媒體評測、國外媒體評測、國外資料庫網站只為了分清自己的USB-C下面帶不帶DP視頻輸出、帶不帶對內的PD充電?做夢去吧,沒人陪你玩!

  (小插曲:最近接觸戴爾XPS15-9575二合一產品時,發現它的適配器為130W但依舊採用USB-C介面。並且測試發現筆記本的四個USB-C介面都可以作為充電口使用,可以正常充電。查看其適配器規格發現,與傳統的USB-C PD適配器不同,XPS 9575的適配器標註只有5V/1A和20V/6.5A兩種規格,應該是特製適配器。

圖1為9575的電源標識;圖2 3為其他品牌的USB-C電源適配器

從圖中可以看出,遵照公版USB-C PD標準的筆記本適配器,都是有多級功率的,而XPS 9575的適配器只有兩個。此外,在嘗試使用65W第三方USB-C PD適配器對XPS 9575充電時,發現他居然也可以充電。 所以問題來了,USB-C所謂的100W上限到底針對的是USB C線材還是USB介面呢?

【雷電Thunderbolt3 與外接顯卡】

  這應該算是最不常用,確實各大廠商最喜歡打擦邊球的項目了。早些年還曾經看到淘寶第三方商家將一款入門APU低端本上的Type-C描述為」可以外置GTX1080顯卡「,瞬間變身吃雞本有木有!只要2999雷電遊戲本帶回家有木有!

說起雷電3,直到目前很多人都是一臉懵逼。簡單概括雷電3就是:成本略高、速度極快、能接顯卡、也是C口。

首先說一下雷電介面,在2011年前後,代號Light Peak的英特爾ThunderBolt介面發布。其實我更願意叫他「雷電標準」,因為實際上其介面形狀與筆記本常見的miniDP視頻介面是一樣的。而雷電介面也確實是PCIe+DisplayPort+USB的結合體。

當時初代雷電介面帶寬達到了雙向各10Gbps,僅僅達到了目前USB3.1 Gen2的帶寬。可是在當時,USB2.0介面鋪天蓋地的情況下,1GB/S速度就是「嗖嗖嗖」的概念了。

(圖片來自癮科技)2011款MacBook Pro15首次採用雷電1代介面

隨後的雷電2,依舊採用miniDP狀介面,只不過將雙向帶寬提升至20Gbps,兩倍於上代雷電的速度。基本達到DP1.2 的水準。雷電2在筆記本上仍舊是Macbook獨佔的狀態。

從理論上看,這一代基本可以嘗試外接顯卡使用,至少GTX660隻要在PCIe3.0*1以上的帶寬下運行就沒有較大折損。而這個水平相當於比筆記本的GTX960M還高。而在雷電2所處的時代還沒有帕斯卡這樣的神級架構出現,所以外接一個GTX960/970後即使有折損,相比多數筆記本顯卡來說也是天翻地覆。

採用雙雷電2的2012款Macbook Pro15

圖片來自本站eGPU技術解析文,當年用兩個雷電2實現780Ti SLI的民間大神

而目前方興未艾的雷電3延續了雷電介面」換代即速度翻番「的光榮傳統,達到了雙向帶寬40Gbps,這個水平已經距離桌面平台顯卡的標準帶寬64Gbps(PCIe*8)更進一步。

最為重要的是雷電3的介面採用了USB-C的形狀,並且終於開始較多的出現在Windows平台筆記本上,不再被蘋果獨佔,從而極大的增強了其可用性。

其根據Intel官方稱,雷電3介面融合了4條PCIe3.0匯流排、USB3.1 Gen2以及DP1.2/1.4視頻輸出還有最高可達100W的PD供電,堪稱目前最強悍的介面!

Intel官方描繪的雷電3藍圖

雷電3幾乎可以說是目前的大一統介面,在Type-C物理介面的前提下,集合了外置顯卡、高速數據傳輸、視頻信號傳輸、超大功率電力傳輸。高達40Gbps的帶寬一騎絕塵,甩開USB好幾條大街。

從常用功能上,包括以更低的帶寬和性能折損實現外接桌面平台顯卡、連接移動PCIe NVMe存儲設備實現高達3200M/S的數據傳輸、多4K或單5K超高解析度顯示器,至於剛才提到的各類USB特性,更是全面兼容。

來自Youtube數碼大神@Jonason Morrison,Type-C夢想桌面的真正原創者

其實,關於雷電3,有一行字好多人沒有注意,核心意思是:雷電3可以定義為PCIe*2或者*4,也就是存在帶寬在20Gbps的所謂」半速雷電3「。

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戴爾的XPS13之前的版本,代號9360。該產品全系採用了X2速度的雷電3介面,讓這一代XPS13空有變態級的CPU性能釋放但不能以更高帶寬運行外置顯卡。這令許多發燒友扼腕,不過你要是真想接,不是不可以。

其實這種看似縮水的」半速雷電3「在雷電設備里並不在少數,但是常見於低電壓處理器+獨立顯卡的機型上。其主要原因是獨立顯卡加入後佔據了部分PCIe,導致剩餘的原生PCIe通道數不足4條,因此只能採用半速的雷電3介面。

  這種迫於無奈使用半速雷電3,常見的如聯想ideapad720S-14,華為Matebook Pro等,而有個海外網站中列舉了大部分產品海外版的雷電3為半速還是全速,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找下(我忘了,等我想起來了第一時間貼鏈接)。

而半速雷電3的影響,對於不需要的雷電3的用戶當然沒有影響(皮一下)。其主要影響除了外接顯卡時最高只能在PCIe*2帶寬下運行外,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於雷電滿速版的超強帶寬而支持的特性上。

比如在外接PCIe*4帶寬的固態硬碟時無法以最高讀寫速度運行、基於40Gbps帶寬支持的外接單個5K顯示器的功能告吹、在外接雷電介面顯示器時,分配給顯示器上的其他介面的帶寬會有所削弱。

總結:雷電3是依託於USB Type-C介面形狀的大一統解決方案。其下行兼容USB-C的所有特性,同時PCIe通道的加入,使得他的外接設備的能力和範圍空前強大。不過半速雷電3的存在讓他和USB-C裡面亂糟糟的狀況讓人不能」無腦上「,對於其普及造成了阻礙。在短時間內受限於匹配的外設和本身成本限制,雷電介面較難普及。

【其他搭載USB-C介面的設備舉例】

  除了上述這些介面標準,採用Type-C介面但不具備較多功能的產品在好多場景我們都能見到。比如這款IKBC出品的Poker2機械鍵盤,原生介面為Type-C,官方自帶C-A和C-C的連接線,這也就意味著應急時我們可以使用手機數據線作為替代,或者反之。

隨我?那就送我一把

還有就是常規的類似手機的充電功能了,比如這款前段時間隨著筆者手裡的」小試牛刀「一起發布的魅族POP藍牙耳機,其有線充電的就是採用了Type-C介面。

右上角是某偏執狂編輯的愛機,魅族15

而Type-C介面新產品裡面最為讓我印象深刻、也發揮了其實際作用的就是前段日子讓無數人」下不了車「的某公司路由器。在此,祝願大家早日下車。拋開公司的其他問題,這款產品還是很有新意的。

作為路由器,主體部分沒有網線及電源介面,而是出利用Type-C介面的高度可自定義性,將所有介面單元全都放在電源插頭上。利用主體僅有的C口連接,將數據和電力傳輸到主機部分處理,從而使得桌面十分簡潔。可以說這款路由器是少有的因為設計理念而被種草的產品,可惜被公司坑了。

某公司Type-C路由器

此外一些智能硬體設備也開始搭載Type-C介面作為數據和供電,比如這個lecoo看家寶攝像頭,再比如Type-C的移動電源。許多互聯網公司的小功率電器搭載C口對我這種線纜恐懼症來說非常合適。

好了以上公司請將廣告費打到XXXX賬戶,支持多種方式支付,但拒絕虛擬幣支付。

開個玩笑,列舉了幾款Type-C設備只想舉例說明Type-C的可自由定義性。同時,如果這些產品都採用C口,那麼對於適配器通用兼容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強了。

 

【有關Type-C及相關概念的又一次總結】

本章的Type-C及相關概念的講解,應該算是的第N家科技媒體對大家的第N的N次方次的科普了。我儘可能長話短說,先說說Type-C的主要提升意義:

 從介面分類上:Type-C介面是基於之前A口B口的一次體驗變革,首先可以實現不分方向插入,還可以縮小介面厚度;其次不再有micro、mini之類的分支,移動端和PC端以及其他設備上可以實現多平台介面統一。

 從介面功能上:具有超強的兼容性和可自定義性,與之前的USB轉接後利用外置晶元實現其他功能不同,USB-C介面下可以原生添加DisplayPort顯示輸出、對內及對外雙向的大功率電力傳輸和文件數據傳輸、PCIe匯流排傳輸(雷電3)。設備間連接所需的線纜更少,成為推動電子產品輕薄化進步的重要保障之一。

.

而在USB帶寬方面,可以說是老生常談,實在是講爛了:

 USB2.0的帶寬480Mbps,折損後約合傳輸速度最高48MB/S;

 USB3.0/3.1Gen1的帶寬5Gbps,折損後約合傳輸速度最高500M/S,原生支持對外5V 0.9A供電。USB3.1標準推出後被合併到其中,成為USB3.1 Gen1速度標準,目前絕大多數筆記本的Type-C介面數據帶寬處在這個水平;

USB3.1 Gen2的帶寬為10Gbps,理想折損情況下傳輸速率約1.21GB/S。USB3.1 Gen2的Type-C介面在筆記本上並不常見,而在部分台式機主板上可以看到USB-A形態的3.1Gen2帶寬介面。

畫圈紅色的就是Type-A形態的USB3.1 Gen2介面

.

至於空前強大的真-萬金油雷電3介面,其實到目前都還處於相對小眾的階段,無論是20Gbps半速版還是40Gbps滿速版,其搭載設備佔比依舊不高。而目前雷電3功能最為強大的是新款MacBook Pro15系列。提供兩個滿速和兩個半速介面的2016款MBP15經我們測試成功同時外接4塊4K@60Hz顯示屏並以擴展屏模式呈現。

一套價值好幾個iPhone Xs Max的五屏設備

  而雷電3外接顯卡塢方面的一些體驗和參數知識,也可以參考Hans同志的長篇巨作—《Razor X 雷電3外置顯卡塢多平台體驗》。在這裡分享了較為詳實的eGPU歷史、測試、體驗和選購類乾貨。

.

【USB-C相關介面的分類】

  分類這部分為了讓大家看得更直觀,我製作了表格,對於目前五類主流Type-C進行了分類。由於USB3.2和英偉達Virtual Link兩者還沒有大規模上市,所以暫時沒有納入。

而該表對於後文的現狀描述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後面的歸類基本會以該表為基準進行。有關龐大的Type-C的科普完成,我們進入下一章節。

上面四頁又洋洋洒洒地描述了幾乎所有主流的Type-C介面相關知識,可是有什麼用呢?目前的筆記本Type-C介面又有多少人真正充分利用?又有誰可以完全區分不同版本呢?說到底,Type-C這介面在電腦上就仨字:沒人用。

而如此功能強大的介面又為什麼多年無法普及推廣,受到冷遇呢?這背後的原因可不止是消費者認知那麼簡單。

  【USB3.1以及Type-C標準與標識混亂】

我一直最討厭的就是「可選」「最高」這樣的辭彙來描述電子產品。事實證明,好多的數碼相關概念的混亂就是源於大家都口耳相傳這樣模稜兩可的描述所致。

USB進入3.1時代後,最高100W的電力輸出、輕鬆外接多個4K顯示器、外接顯卡、是充電介面也是顯示介面這些本來只屬於單獨某個規格的參數被全都用來描述USB3.1和Type-C介面。

諸如兩三千元的USB-C筆記本想要外接顯卡,《什麼值得買》等平台上用戶曬單反饋的購買某些Type-C介面筆記本後興沖沖插入多功能USB-C擴展塢結果不能用,這樣的用戶誤區與混亂的描述是脫不開干係的。

  還是由於沒說明白,大家對於USB3.1的理解也是千奇百怪,有的認為3.1就是全功能C口、有的認為3.1可以外接顯卡。這還是在USB3.1對Gen2版明確的「SS10」標註的前提下發生的,如果沒有隻會更亂。

而目前的USB-C介面標識並沒有一個全面描述的規範標識。有些C介面的關機充電圖標採用了與雷電3標識較為接近的閃電圖標,從而導致用戶誤判。而有些C介面明明是支持DP顯示功能的,卻並不標上DP標識。

其實無論是USB-C DP還是USB3.1 gen2,以及USB-PD功能還有雷電3,其實都是有相應的標識的。但是這些標識一方面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規範;另一方面其實想想也就知道,如果一個USB是全功能的就要在介面側面標註一堆符號,想想都有礙觀瞻。

ROG 冰刃3,USB-C為10Gbps數據+DP顯示輸出,USB-A僅10Gbps數據

所以目前需要的是更為有辨識度的簡潔的USB標識,用單個符號就可以表明特定介面包含的全部功能,比如用一個特定符號來表示全功能Type-C,這樣大家就可以更直觀的了解自己的Type-C到底是哪個類別的。

聯想ideapad720S-13

.

【OEM廠商的不作為和摸魚】

說到這種在Type-C上的摸魚行為,其實自2016年前後開始有Type-C以來,除蘋果以外的所有一線PC廠商都曾經在Type-C問題上混日子不作為!對於USB-C的功能定位和規格標註從來都是模稜兩可,以至於即使自家Type-C採用了較為領先的規格後,自家各部門之間甚至還沒有協調好!

說到全功能Type-C,本來特別想表揚ThinkPad。因為眾所周知,ThinkPad對自家2018年全產品線進行了Type-C的布局。除較大電源功率的產品外,幾乎全系支持全功能Type-C,這種大面積普及的推動作用是很巨大的。

然而在最近查看一些官網參數的時候,卻發現一些讓人很費解的事情。首先是明星產品E480系列,該系列今年可以說是脫胎換骨,一改之前E系列飽受詬病的諸多問題,特別是京東專供的銀色版翼480,性價比很高。

而我記得最初的翼480媒體描述都是「USB3.1 Gen2 10Gbps的全功能Type-C介面」,可是在最近的官網標註則變成了5Gbps

當然大家不要想著去搞事情,很無聊。首先能夠全系普及全功能Type-C是很具有革命性的一個布局!而即使是數據帶寬5Gbps也就是USB3.0標準,也根本不影響整個全功能C的日常功能。無論是初期給的參數有誤,還是目前錯把10Gbps標成了5Gbps,我其實主要想強調的問題是大家似乎對這事都不是很重視。

如果這是個USB-A介面,那麼基本沒有誰會標錯2.0還是3.0,當然了,如果最後Think官方說法是E系列也是10Gbps數據帶寬,那麼ThinkPad將成為一線筆記本中唯一一個大面積配備USB3.1 gen2+全功能的USB-C的品牌。

ThinkPad官網「產品中心」這個頁面設計的還是很棒的

之後是我自用的ThinkVision T24m顯示器,這是一款入門級的Type-C介面顯示器。相比於筆記本,顯示器的Type-C沒那麼多彎彎繞。基本都是支持10Gbps全功能Type-C,以及可以通過C介面對支持的筆記本進行45W供電。

然而,在T24m的京東介紹頁面,我卻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標註:

喵喵喵?你在逗我嗎?E470系列壓根沒有USB-C介面好吧!測試人員是雲測試的嗎?這要是真有人買回來接不上你說賴誰?

其實上面一直在Diss ThinkPad有一些不公平,Think至少是目前各家行動最快而且生態鏈布局最完整的(除了蘋果外)。所以不要總覺得Think貴,其實很多功能點我還是很喜歡ThinkPad的一些設計的。可是更多的產品上的Type-C則是一種「我沒有多功能但我不說」「我沒有多功能但是我混淆概念」這樣的狀態。

類似的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廠家最初對於USB-C的重視度不夠,或者壓根沒想做全功能USB-C,所以就搞出這麼多「正反插」。可是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當你前期對待Type-C是這樣的敷衍了事蹭熱度的態度時,你與你們每天口嗨要吊打的MacBook的差距,就這麼一點點拉開了。格局太小,眼界太窄,真的害死人!

你對Type-C不重視,等到將來推廣全功能Type-C時你就會發現,為什麼老百姓都不熱衷?因為你前期做的Type-C產品都是一坨翔,人家用的體驗不好,你現在良心發現了,晚了!大眾印象已經因為你的「最高可選」帶來的割裂體驗而喪失信息。大家只會記得蘋果的C口可以擴展很多,但是Windows的很多本不行。

好在最近一段時間似乎已經有廠商睡醒了,首先ThinkPad一直就沒睡著,這點口頭表揚!而戴爾最近也在自家新靈越5000系列上主推全功能Type-C。聯想據內幕消息,在前端的產品經理奮力Diss了後端諸多滿嘴高喊「USB-C加個DP有啥意義?」的ZZ後。終於力排眾議,即將發布的在小新Air13上加入了USB-DP視頻功能,可喜可賀。

上面這兩點其實主要是OEM廠商方面和標準制定方面的一些失誤,導致USB-C推行困難的現狀。其實Type-C推行困難並不只是這些方面的鍋,還有很多使用體驗上的原因,這些就可能是Type-C本身和現有的主流生態的衝突了。

這一頁本來想全都放上我的分析,後來覺得一個人的猜測似乎不足以涵蓋大多數用戶的心聲。所以後來我決定將這一頁做成開放式的頁面,一少點分析,後面的發揮空間交給我們廣大的讀者,由大家講出自己對筆記本Type-C介面的印象。

先說下個人想法,其實最初認為筆記本Type-C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就是上面所說的品類太過繁雜,實際購買時選擇困難。不過後來在與一些用戶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成本」才是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也就是大家覺得Type-C擴展塢很貴,特別是一些已經有USB-A介面或者HDMI介面的用戶就更不想單獨買一個C擴展塢了。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都是因為「貴」,才不考慮Type-C設備的,所以大家可以來分享一下個人的感受,歡迎像我一樣的重度Type-C用戶講講個人體驗。

由於技術限制我們暫時不能做成直接填寫的形式,所以煩請大家在ZOL的門戶網站、移動端APP、移動網頁以及微信公眾號該文章下留言評論,或者可以發送到我的郵箱中直接反饋和討論:zhao.chenguang@zol.com.cn   我們會從中摘取一部分評論直接放到該頁面下方,並附上個人回復,來一次ZOL「上牆」,十分期待大家的想法。

與上一頁相同,本頁作為最後一頁,也將持續更新,隨著大家的內容提供而不斷更新。

基於大家對於筆記本Type-C實在是難以區分其功能和意義,這一頁主要為大家做一個匯總。最近幾年主流的筆記本 Type-C介面的實際功能規格都會在這裡公示。隨著大家提出新的機型信息和新的需求而不斷更新。直到本文前面幾頁的科普內容已經無法支撐現實情況,我們會考慮重新做一篇專題,再去聊聊那時的Type-C情況。

但願那個時候,大家已經不需要科普了,那將是最好的時代。。。

1.【全功能Type-C】

5Gbps/10Gbps的USB數據帶寬+DP1.2顯示輸出功能+USB-PD對內充電功能,推薦搭配支持顯示功能的USB雙頭C口線、40W以上PD充電器、USB-C顯示器、USB-C轉接頭和擴展塢使用。

搭載機型:(to be updated)

2.【顯示Type-C】

5Gbps/10Gbps的USB數據帶寬+DP1.2顯示輸出功能,推薦搭配支持顯示功能的USB雙頭C口數據線、USB-C顯示器、USB-C轉接頭和擴展塢使用。

搭載機型:(to be updated)

3.【雷電3  Type-C】

全功能USB-C/視頻USB-C+PCIe匯流排外設(獨立顯卡、NVMe固態硬碟)+多4K/單5K顯示器外接支持(僅限滿速雷電3),其推薦搭配雷電3顯示器、雷電3數據線(盡量半米以內)、雷電3擴展塢、雷電3顯卡盒以及包含USB-C顯示器在內的大多數USB-C外設使用。

搭載機型:

半速雷電3:(to be updated)

滿速雷電3:(to be updated)

4.【普通3.0  Type-C】

  5Gbps/10Gbps的USB數據帶寬+對外5V/0.9A充電功能,推薦搭配USB-C轉USB-A及RJ45網線介面轉接頭、USB3.0 Type-C介面U盤/移動硬碟、USB雙頭C口3.0數據線使用。

搭載機型:(to be update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ZOL科技早報 的精彩文章:

遊戲本還是台式機?逆水寒高畫質全面體驗評測
一年「精華」全在這!IFA電視新品TOP10盤點

TAG:ZOL科技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