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漫 > 《周六夜現場》收官,喜劇能否成為中國的流行文化?|專訪總導演潘璐斐

《周六夜現場》收官,喜劇能否成為中國的流行文化?|專訪總導演潘璐斐



撰寫|王玉珏


編輯|友    子




本文共2421字,所享閱讀時間5分鐘




「扎心。」


 

如果讓執行總導演潘璐斐用一個詞來形容第一季的《周六夜現場》,出乎意料的,她選擇了這個詞。


 


珠玉在前,擁有43年歷史的美國國民綜藝「SNL」漂洋過海,要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上生根發芽。作為中國版的《周六夜現場》自然少不了被比較。







優酷聯合歡樂傳媒、笑果文化共同出品的《周六夜現場》從6月23日起在優酷上線,首播後不到兩天點擊量破億。9月8日,《周六夜現場》播出了最終一期,以突破12億的播放量收官。


 


第一季雖然已收官,但《周六夜現場》中國版的背後卻是中國喜劇嘗試工業化流程的起步。


 



43年海外大IP是

怎樣


 落地本土化的?


 


接受數娛夢工廠採訪的時候,《周六夜現場》的執行總導演潘璐斐正在機場。經歷了《周六夜現場》十期的高密度拍攝工作後,她終於有空給自己放一個假了,趁著候機的空檔跟我們聊起了剛剛收官的《周六夜現場》。






各國的《周六夜現場》都是年輕人的一個潮流文化的風向標,將它的模式落實到本土化之後,潘璐斐和她的團隊更多的重點是內容上如何和各個國家的年輕人喜歡的潮流文化相結合。加入了中國年輕人的潮流元素,玩一些身邊時常會出現,引發眾人吐槽的梗。或是父母催婚,或是電話人工服務的繁瑣,這些都是中國版《周六夜現場》自身獨有的中國化特色。


 


在製作《周六夜現場》之前,潘璐斐和她的團隊把其他版本的「SNL」研究了個徹底。


 


「你要說從美國和韓國學習到什麼,其實最終就是學習到一整套的喜劇的工業化的製作流程,這個對我們來說是無法複製的一個最寶貴的經驗。」


 


比起在內容上的學習,他們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於研究如何用一種全方位的工業化的流程來把喜劇呈現給觀眾。






在美國,《周六夜現場》是一個結合了舞台表演和電視綜藝的直播節目。在落地中國本土化後,潘璐斐和她的團隊也非常重視直播狀態下的流程和現場觀眾的反應。


 


潘璐斐介紹,節目組在觀眾席上面大約放了30支左右的收聲麥,每一期節目里的每一個笑聲,都是實時地通過那些麥收進去,觀眾作出的真實的反應。

《周六夜現場》的卡司也會反覆地通過下午的聯排,透過現場工作人員的反應更改笑點的呈現。


 

不像傳統綜藝和情景類喜劇,整場《周六夜現場》的所有錄製流程都是從頭到尾不喊停,採用「一鏡到底」的準直播形式。前一個情景劇到後一個情景劇的轉場,只有1分鐘不到。


 


如此應激的狀態下,也考驗著製作團隊和卡司們的潛力。高密度的排練和錄製,對於這些卡司來說就像舞台劇、話劇,辛苦排練準備一周,只為上場一個半小時的呈現。





(排練現場)



「這讓觀眾不會有一個等待的過程,我們希望不管是屏幕前的觀眾還是來到現場的觀眾,他們能夠保持一個高密度的喜劇的觀影方式。因為喜劇是需要在一個非常輕鬆而且高頻次的節奏上面去看的。但凡有一些懈怠,或者是當中就有一個不好笑的內容,觀眾的情緒馬上就下來了,要重新再拉回去是很難的。」潘璐斐向我們坦白道。


 


如此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周六夜現場》還是堅持「現錄現播」的模式,一周一期的《周六夜現場》,錄製也是一周一期。


 


聊起這段「苦日子」,潘璐斐向數娛夢工廠回憶起他們之前創作的樣子,「

我們當時所有的卡司編劇,主力的導演都住在同一棟樓裡面,大家就是像過大學生活一樣。

平時大家工作生活都會連在一起,早上起來了就分小組討論劇本,開始創作。平時生活中也會吃在一起,待在一起做飯什麼的,就會感覺到這個節目把大家連為一體。」


 



認識喜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扎心。」


 


如果讓潘璐斐用一個詞來形容第一季的《周六夜現場》,出乎意料的,她選擇了這個詞。


 


「很多話題都比較扎心,這些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潘璐斐接著解釋道,「當然這個扎心,對於製作團隊來說也是一樣。我們整個製作過程也非常痛苦,有很多需要磨合的過程。

因為是第一季,包括和美方團隊討教的經驗,通過觀眾的反饋不停地去調整。

對於我們來說,需要快速成長,可能就是因為成長得太快了,所以比較痛。」


 


在前有播出了43年的原版《周六夜現場》的對比下,觀眾們對《周六夜現場》的期待值太高了,高期待下產生一些失望和偏差。第一期的節目播出後,評分並不是理想,原版的粉絲並沒有認可這檔落地本土化之後的節目。


 


在第一期播出之後,潘璐斐和她的團隊認真看了每一條豆瓣上的評論和建議,開始他們的不斷摸索和改變。


 


但在他們看來,不僅要顧及原版的粉絲,更多的還是普通的觀眾。


 


潘璐斐向我們坦言,每期的《周六夜現場》都有近100個Sketch(情景劇)的劇本,然後根據內涵、和嘉賓的契合度、笑點的密度篩選出10個左右的Sketch,最終為觀眾呈現8個左右。





(主舞台)




據數娛夢工廠觀察,在這樣的篩選模式下,整十期的《周六夜現場》每一期的情景劇主題都大不相同,但主要內容依然逃不過愛情、親情、工作等身邊的常規話題,偶爾出現的性別議題大受觀眾好評。


 


其實這些主題的選擇也離不開對國情的考量,潘璐斐和她的團隊也經常在會議上討論如何將熱點事件放在內容中呈現。


 


《周六夜現場》把主題大規模放在了身邊事上,圍繞現代年輕人痛點展開,關注愛情的《小美人魚》、聚焦友情的《最佳拍檔》、針對工作的《超能實習生》和還延展至「半個家庭」痛點的《媽媽再愛你一次》等等,讓《周六夜現場》成為了一檔脫離了原版的獨立節目。


 


怎麼打造得更本土化,更為適應中國觀眾的口味成了《周六夜現場》最重視和認真研究、探索的方向。


 


伴隨著「疼痛」快速成長起來的《周六夜現場》和潘璐斐之前所預期的一樣,中國喜劇開始被更多人認識和喜歡,這也是她認為的成長過程中的第一階段。回顧整檔《周六夜現場》,每一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改編,這也是潘璐斐一直提到的「摸索」的真實寫照。


 


「美國團隊也來到現場給了我們很多指導,他們對我們的執行力和創作力都很肯定。也安慰我們,

很多人喜歡美版《周六夜現場》其實都是從它二十幾季、三十幾季才開始的,但沒有人知道它的第一季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周六夜現場》是個養成的過程。

」潘璐斐說道。







第一季《周六夜現場》雖然已經收官,但對於這個製作團隊來說,第二、第三季在他們心中已經漸漸有了一些雛形。


 


潘璐斐坦言,《周六夜現場》不會一直按照原來的模式「跑」下去,在保持第一季觀眾喜愛內容的同時,他們會做出一些改變,需要更早籌備,不斷打磨劇本,為觀眾塑造更成熟、笑點密度更高的作品。


 


「我覺得我們做喜劇正好,因為中國喜劇才剛剛起步,我們的使命和責任在於說讓這個產業、讓這個文化被更多人喜愛和認識,我覺得包括整個喜劇工業化製作流程,被更多觀眾知道是個什麼東西,這個是我們現階段,我覺得《周六夜現場》做到了,讓大家去理解和喜歡那種文化。然後慢慢地會有更多第二季、第三季,我們會慢慢進行升級,跟觀眾一起去成長。」


 


「當然我們做喜劇這個產業的意義也是在於,希望能夠把喜劇變成中國的流行文化之一,就是能夠讓大家看喜劇像平時看電影、看偶像劇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潘璐斐說道。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娛夢工廠 的精彩文章:

今日要聞|網路直播落實用戶實名制;《如懿傳》首播遇廣告投放BUG
虎牙二季財報的隱藏亮點:電競為遊戲直播帶來更多可能

TAG:數娛夢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