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麥積山俗稱麥積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形象說明了麥積山得名的緣由。麥積山景區松竹叢生,清流遍地,山巒疊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春來一片蒼翠,夏日山花爛漫,秋季白雲紅葉,冬天玉樹瓊枝,頗有四季皆景的南國風光。「麥積煙雨」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遊人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吳西川在《麥積煙雨》詩中贊曰「最宜秋雨後,兼愛暮時煙」,可見煙雨之撩人。登上麥積山石窟的「散花樓」俯瞰,方圓百里林海茫茫,如詩如畫,滿目生碧,氣勢磅礴。如將色彩繽紛的花瓣騰空撒下,隨著氣流繚繞而上,可出現「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頓生飄飄欲仙的感覺。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景區的主要遊覽點,它開鑿在距地面80米的懸崖絕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穿雲」,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杜甫有詩讚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時期開始營造的。諺云:「砍盡南山柴,堆起麥積。」可見建造時的工程浩大與艱辛。據梁《高僧傳》載,南朝宋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三百餘人,可知當時佛事之盛。西魏剛剛立帝時,在這裡「再修崖閣,重興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發修行,賜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大詩人庾信為此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隋文帝仁壽二年,楊堅在全國敕葬「神尼舍利」時,秦州使將舍利葬在麥積山頂上,山頂還有高九點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斷開鑿或重修。歷史上雖遭多次地震、火災的破壞,現仍保存窟龕194個,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畫千餘平方米。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麥積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起獨峰,最初有許多天然之岩洞。它的海拔1742米,山頂距地面142米。西漢末年,麥積山已成為天水名將隗囂的避暑宮。這裡松檜陰森,橫雲飛渡,煙霧團繞,碧水長流,「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石龕千室」,薈萃著後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全部窟龕開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於東、西兩崖。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共計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米。現存造像中以北朝(南北朝時期代指位於北方的政權)造像原作居多。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一樣,有著珍貴的藝術寶藏。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於絢麗的壁畫,雲崗、龍門著名於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於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讚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麥積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獨峰聳立,最初有許多天然岩洞。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

世界文化遺產在身邊|羲皇故里龍城天水絕壁上的美麗佛國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