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斷一切苗頭,要在宋朝發動一場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真的很難!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農民起義已經成為改朝換代的主流。幾個大一統王朝除了西晉和隋朝外,基本上都是藉助農民戰爭建立的,甚至有的朝代完全是農民階級建立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這和我國古代統治者的思想定位有關。
在我們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土地是中華先民們賴以生存的第一要素。中華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獨樹一幟,是農業文明的領頭者。
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任何一個王朝在統治後期,統治階級在無力解決土地兼并的情況下,但又要維護他們的特權統治,勢必會加大剝削力度,這樣的後果就是導致有地農民被剝奪土地,無地農民更加生活困苦。
為了生存,走投無路的農民振臂高呼,來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是必然的。而夾縫亂世的胸懷大志者,利用農民起義的浪潮實現自己利益也是順勢而為。
但終宋一朝,卻沒有發生過像秦末大澤鄉起義、東漢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清末金田起義這樣影響深遠的農民戰爭。
兩宋統治期間,雖然農民起義不斷,但規模都不大。
即使宋徽宗宣和二年波及江南數州的方臘起義,也僅僅堅持了一年就被鎮壓了下去;而南宋最大的農民起義就是建炎四年的鐘相、楊么起義,雖然堅持到了紹興五年,但也只是被限制在洞庭湖一帶。
鐘相、楊么起義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宋朝的農民起義基本上只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而影響不到宋王朝的統治根基呢?
1、宋朝獨有的土地兼并制度促使她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體系。
任何一個王朝在建立初期,統治者為了謀求王朝的穩定,都會實行「減免賦稅」、「休養生息」、「珍惜民力」的政策;只有到了王朝末期,因為已經固化的特權階層加大了對土地的兼并,導致農民無法生存,才會發生農民揭竿造反的事情。
而宋朝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她在建國初期就開始了土地兼并。
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是由部下的將軍們在陳橋驛通過黃袍加身得來的,這讓他難以對自己的部下痛下殺手!怎麼辦?那就只有「杯酒釋兵權」。
但是你趙匡胤做了皇帝收了人家的兵權,沒有讓大家享受應有的權貴地位,那就需要給人家穩定的經濟來源。所以趙匡胤在「釋兵權」之後又大肆封賞,將土地賞給了有功之人,並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這樣的結果就是宋朝立國不足百年,土地已經兼并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地步,造成的後果就是「地窄人多,不能遍葬」,「其境土狹民眾,惜地不葬」。也就是說,宋朝的土地兼并已經嚴重到「活人活不起,死人死不起」的局面,宋人已經無法實現傳統的「土葬」。
北宋地圖
連死都死不了,死了還無法安葬。事情發生到這一步,按說農民兄弟應該揭竿而起才對啊,然而並沒有。因為這一尖銳的社會現實問題竟然被宋朝人自己解決了,那就是他們改變了殯葬觀念,由「土葬」改為「火葬」!
事實上,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流行「火葬」的封建王朝,這也導致了歷代宋皇不得不立法禁止「火葬」,以求維持傳統。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三月,宋太祖趙匡胤為了「禁民以火葬」,頒布了一道敕令,「京城外及諸處,近日多有焚燒屍柩者,宜令今後止絕」,這道敕令後被編入建隆四年頒行的《宋刑統》中;
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九月,監登聞鼓院范同上書宋高宗,他認為「今火葬之慘日熾,事關風化,理宜禁止」,建議朝廷「撥地令貧民葬親」,杜絕民間火葬。宋高宗趙構接受建議,並「申嚴法禁」。
儘管自宋太祖開始,兩宋王朝多次頒布禁令以求禁止火葬,依然無法杜絕這種不分貴賤的,儼然成風的社會習俗。
正是因為趙宋王朝無法禁止「火葬」的風氣,他們不得不妥協。為此講究人道主義的宋朝皇帝,建立了我國古代的一項利民制度,即「漏澤園」。
這是宋朝政府在全國州縣推廣的公益性公墓,主要用於免費收葬因為貧窮無葬身之地的死者和無主遺骸,對於沒有棺木者還免費提供棺木,窮苦人家也可以自己申請一塊免費的墓地;不僅如此,漏澤園還提供死者親屬祭祀的房間。
當然,兩宋王朝還建立了公益性火葬場,當時叫「化人場」,幫助窮苦人家實行火化安葬。
古代漢族葬禮制度
兩宋的福利機構不僅僅是漏澤園,北宋還有居養院(收養老孤幼的福利院)、安濟房(免費醫療機構);到了南宋,還出現了安老坊(養老機構),嬰兒局、慈幼庄(收養棄嬰和孤兒的福利院)等,基本上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體系。
《宋會要輯稿?食貨》記載:「崇寧初,蔡京當國,置居養院,安濟坊,給常平米,厚至數倍……三年,又置漏澤園……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無衣乞者,許送近便居養院,給錢米救濟。孤貧小兒可教者,令入小學聽讀……遺棄小兒,僱人乳養,仍聽宮觀、寺院養為『童行』。」
崇寧,就是宋徽宗的年號。對的,崇寧就是宋朝那個大昏君;蔡京,就是大奸臣那個蔡京;這一對主僕竟然將北宋的福利制度推向了頂峰。
兩宋政府之所以能夠投入如此巨大的資金建立社會福利體系,還是因為她的財政收入很高。但宋朝的財政收入並不依靠農稅。土地兼并的如此嚴重,想要收農業稅都沒法收。
所以兩宋的徵稅對象是商人,宋王朝能夠維持巨大的財政支出,得益於商稅收入,這一點和其他王朝是最顯著的區別。
要以商稅為主要的財政來源,那就必然依靠發達的商品經濟。兩宋發達的商品經濟又給農民兄弟提供了另一條活路,那就是進城務工。
春耕圖
2、高度發達的城市化,促使了農民工的誕生,也為農民提供了另一條生路。
作為中國古代最富庶的朝代,宋朝雖然也是農業文明,但她絕不只是靠種地,因為她顛覆了傳統,更加註重海外貿易,這對實現國家經濟中心收入轉移和農村剩餘人口輸出,從而推進城市化進程有著重大的社會影響力。
宋朝在陸地上無法恢復漢唐時期的雄風,西域始終控制在外族手中,尤其是南宋,被欺負到龜縮在東南一隅,已經無法通過「絲綢之路」和西方國家進行經濟交流;而官員的俸祿和軍隊的支出,向遼、金支付巨額「歲幣」,對兩宋王朝來說都是一筆筆沉重的負擔。這就促使宋王朝不得不想方設法開闢新的財政來源,而海外貿易就是其中之一。
宋代貿易港口是歷朝之最,約有20餘處,並設有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個市舶司,市舶司下還設有市舶務、市舶場等下屬機構。
海外貿易的發達,又促進了宋朝城市化的發展。
宋朝的城市化是我國歷史之最,約達到22%;北宋都城汴京,人口達到140萬;南宋臨安的人口更是達到250萬,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兩宋的城市化能取得如此成就,這得益於自由遷徙政策。
城市化的高度發達,帶動的自然是城市商業的發展。兩宋都城的商業規劃沒有唐朝那麼死板,相反並不限制商業區範圍,人們的需求增加進一步刺激了工商業的繁榮。
海外貿易的繁榮,也帶動了兩宋手工業的發展,礦冶、軍工、造船、陶瓷、製鹽、紡織、造紙、印刷、建築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吸引了大量無地農民進城務工;而城市人口的激增對經濟作物的需求量也是大幅度提升,宋朝出現了面向市場種植的專業戶。
依靠海外貿易和國內發達的商業,兩宋的財政收入之高前所未有。既然自己的錢夠花了,當然就不用去為難農民兄弟了,所以宋朝的農民徭役比例是很低的。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宋高宗的話就是對海外貿易的最好定性!
這種良性的發展自然更是為失去土地的農民兄弟帶來了活路,農民工創造的活力在兩宋時期得到了第一次徹底的釋放。農民兄弟既然可以活下去,也就沒有必要去造反了,所以起義也就沒有了群眾基礎。
宋朝市井生活
3、宋朝重視文官利益,是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實踐者,也為農民提供了一條最為高大尚的道路,培養一名可以擠進體制中的讀書人!
譚嗣同曾經說過:從來沒有不流血的變法。
宋朝王安石變法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激進的,從他變法的那一刻起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政治鬥爭的結果是變法失敗,身陷留言旋渦之中王安石只是被流放,並沒有遭到當權者的殺害。
宋朝這一場變法可以算是溫柔的變法了,王安石的結局還是得益於宋朝不殺士大夫的傳統。這也可以說明宋朝的文人是歷代王朝中最幸福的。
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軍權,並立下不殺文人的誓言後,文人的地位開始抬升;而宋真宗趙恆的一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勸世良言,更是將讀書人地位推到了頂峰。
宋朝因為得國不正,為了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在科舉制度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大批的文人通過考試被吸納到利益集團中,成為了大宋王朝的特權階層。
而且宋朝的統治者非常大方,他們為文人官員提供的俸祿都很高,可以說是變相的「賄賂」文官的嘴。只要加入這個體系後,文人根本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相貌出眾一點的還有機會泡泡美女;如果能力再強一點,在東華門下被捉婿,連老婆的問題都給解決了。
就算還沒有加入宋朝特權階層的讀書人,也是充滿希望的讀書人,眼前的道路一片光明,沒有人會感覺到自己人生的頹廢,如果要怪就怪他們自己不努力。
讀書,已經成為宋朝人每天早上醒來都要去努力做的一件事,農民兄弟自然也不例外。既然有一線希望,又有誰會想不開拉著一大幫的農民兄弟去創業呢。
你干,人家農民兄弟也不一定干。
如果某些農民兄弟真的發了狠,一心想要起來鬧事,但本身沒有讀過書,也沒有高水準文人,比如類似於張良、房玄齡、朱升、劉伯溫等這樣的人,幫助他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鑒於農民兄弟和地主階級的資源、信息獲取的嚴重不對等性,創業成功的機率非常的低,基本上就是火剛燒起來就被大雨澆滅了。
宋朝官員
4、宋限制武將特權,無限制的擴軍,真正實現了軍隊是個大熔爐的至理名言。
我們對宋朝的一個最直觀的印象,就是宋朝的軍事相對弱小,而且還維持著一支人員超額的常備軍,這也成為宋朝一個最大的社會問題,兵員太多。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中的「裁兵法」、「將兵法」就是針對軍隊進行改革的。
軍隊的冗員太多,不僅加重朝廷的財政支出,還嚴重削弱軍隊的戰鬥力。當時僅北宋都城東京的禁軍就有八十萬,而這還不算地方上的廂軍。
養著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這對「其境土狹民眾」的大宋王朝來說,絕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那麼,宋王朝還要養著這麼多軍隊幹嘛?因為老趙家圖省事。
為什麼說圖省事?老趙家的當家人相對比較神經質,畢竟趙匡胤的黃袍加身讓他們擔心歷史會來個重演。所以為了以防萬一,他們雖然收回了武將的兵權,並把軍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但保不準社會上還會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還是會刺激著他們的神經。
但人家只是惹事生非,還沒有走到極端的那一步。但老趙家並不管,他們沒有心思一一甄別,只來個一刀切,把社會的敗類、不和諧因素、閑雜人等全都一股腦的塞進廂軍之中,美名其曰「吃皇糧」,就是要告訴這些不良分子,不要瞎胡鬧。
當然,這麼多軍隊不是全部都用得上,怎麼辦?非常好辦,除了禁軍以外,駐防各地的廂軍在和平年代必須要負責一切民生活計,比如修修路、挖挖溝、搶搶險等,反正他們是大宋王朝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老趙家的男人確實聰明,算計別人的算盤打得嘩嘩響。他們花了這麼大精力把廂軍拉到工地上掙工分,讓廂軍參與民生工程建設,不僅促進了社會安定,而且還承擔了大部分的徭役,讓農民更加自由、輕鬆。
不過,老趙家的好心也只是針對讀書人。對於廂軍,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在有了作戰任務以後,這些人必須要有充當炮灰的覺悟。誰讓你們大都是社會上各種不安定、不安分人員、閑雜人等組成的呢。
在這樣的環境下,讓農民放棄安定生活去「鬧革命」是不現實的。
宋朝軍隊
所以就如開篇所說,宋朝的農民起義,基本上都是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鬧,方臘和楊么雖然規模上稍微大一點,但和黃巾起義這種成為軍閥橫生,天下大亂的破壞者,以及黃巢、李自成這種風捲殘雲,一舉端了當權者老巢的暴力者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兩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時代,她們無法恢復漢唐時期的雄風,疆土更是被後來者追上,而且都滅亡在外敵的手中,但對於內確實是一個相對寬鬆和自由的時代。
當然,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宋朝再富裕、再人性化,本質上還是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所以也不可避免發生農民起義。
儘管兩宋時期的農民起義次數較多,但並不影響統治者們的心情。
所以在史書中對他們的記載,並沒有黃巾、黃巢、李自成那樣詳細,而且宋軍的平叛速度也很快,這一點又有別於其他王朝,所以「叛」、「亂」等就成為宋朝農民起義軍的特有名詞。
方臘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