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賜香:70歲,公孫弘「小人」終得志
公孫弘(前200-前121年),字季,西漢時薛縣人。
公孫弘自幼家境貧寒,年輕時曾在薛縣監獄做過獄吏,後因為犯了錯誤被開除而不得不以替人放豬為生。到了40多歲,不甘平庸的公孫弘開始發奮讀書,專心攻讀《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奉養後母也十分恭謹孝順,逐漸成為了當地的名人。
公孫弘海上牧豕圖,出自清末民初馬駘的《馬駘畫寶》
公孫弘60歲時,被地方推選為賢良文學之士,因其對策與武帝相謀合,被任命為博士。後來好不容易有了個奉命出使匈奴的差事,回來後的彙報卻讓漢武帝很不滿意,只好上書稱病回家。
60多歲辭職回家,對一般人來講,以後不會再有機會了,但公孫弘的運氣實在太好了。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朝廷下詔徵召賢良文學之士。70歲的公孫弘再次被推薦,他深知自己的主張不能被武帝所接受,推辭再三,但人民群眾就是不答應,他只好再入長安。參加朝廷的策問時,對做官沒抱希望的他把自己所想的全說了出來,提出了治民八條,並希望皇帝能以德服眾,注重「仁、義、禮、智」的實踐及運用,最後指出,順應天德,社會便和諧興旺,倒行逆施,災害就會降臨。言外之意就是說,要想治理好國家,教諭好臣民,就看皇帝您自己了。主持策問的太常卿看了之後嚇傻了,呈皇帝御覽時特意把他的策問卷放到了最後,可能是別人寫的都太假大空了吧,漢武帝竟然很欣賞他的答卷,將他定為了第一,並再次封他為博士。從此,公孫弘的官途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次,公孫弘吸取了以前的教訓,在朝廷議事時,只是提出問題,說明情況,閉口不談解決辦法,讓皇帝自己決定取捨,一旦皇帝指明了方向,再立馬給皇帝找理論依據。漸漸地得到了漢武帝的喜歡,匆匆數年,他就升遷為御史大夫,位居三公。
漢武帝
皇帝是喜歡了,但一些同僚卻很看不起他這種做派。如果僅僅是你自己一個人上奏倒也罷了,可對於事先與大家約定好的事情及觀點,到了武帝面前,一看風向不對,馬上順從武帝的意思進行現場發揮,這讓性情耿直、脾氣火爆、經常被他忽悠打頭炮的主爵都尉汲黯很不滿意。
汲黯曾在廷議時指責公孫弘:建議是咱們一塊提的,你現場卻完全違背之前的說法,為人也忒不忠誠了!漢武帝問公孫弘可有此事?公孫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說:了解我為人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為人的人認為我不忠誠。
漢武帝也不是好鳥,就喜歡大臣們被他當猴耍,讓他們圍著自己團團轉,反而越發厚待公孫弘。
如果僅僅是溜須拍馬,或許還不算大毛病,反正漢武帝這種強勢皇帝也沒準備聽大臣們多少建議,可惡的是,公孫弘有點陰。
剛正忠直的汲黯多次指斥公孫弘虛偽奸詐,阿諛奉承以博取皇上歡心:「徒懷詐飾智以阿人主取容」。公孫弘很是惱火,挖空心思要扳倒汲黯。思來想去,公孫弘使出了「為國薦賢」的陰招。他向漢武帝建議說,右內史這個地方太亂,皇親貴戚不聽政令,一般人治理不了,請派汲黯這樣德高望重的大臣去治理。他是想等汲黯出了岔子再治汲黯的罪。漢武帝不明就裡,反而認為有道理,隨即調汲黯任右內史。汲黯倒是不傻,知道這是公孫弘要陷害自己,可皇命難違,只得赴任。好在,汲黯將右內史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績斐然,公孫弘的陰謀沒有得逞。
陰損汲黯,多少還有點原因,誰叫你折公孫大人的面子呢。在另外兩個人身上,公孫弘的陰損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是才高於他的董仲舒,一個是影響他獨自受寵的主父偃。
董仲舒畫像,圖出《聖廟祀典圖考》
董仲舒是漢代首屈一指的儒學大師,有人把他比為姜太公,認為其有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經天緯地之才,管仲和晏嬰這些人加起來都抵不過。和他比起來,公孫弘這樣一個四十歲才讀《春秋》的半調子,無論從年齡、學識、能力還是聲望上來說,都不是一個級別。這讓公孫弘很是生氣,欲置董仲舒於死地。
當時,漢武帝的胞兄膠西王,驕橫狂悖、凶蠻殘忍,殺人如兒戲,即使是二千石的高層官員也不放在眼裡:「尤縱恣,數害吏二千石」。於是公孫弘舉薦董仲舒「使相膠西王」,企圖借膠西王之手除去董仲舒。董仲舒雖然明白公孫弘用心之險惡,可是皇命難違,只好前往赴任。好在「膠西王聞仲舒大儒,善待之」。董仲舒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格外謹慎從事,最後以「病免」告退,總算沒有成為公孫弘借刀殺人的犧牲。
主父偃獻過「推恩令」,為漢武帝排除了最大的穩定之患,對鞏固中央集權功不可沒。此後,又在剷除政治異己、抵禦匈奴等方面給漢武帝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計策,深得漢武帝賞識。有時,即使公孫弘極力反對,漢武帝也唯奉主父偃的主張行事。公孫弘對主父偃恨得要死,時刻在等主父偃出錯。
主父偃,圖出明代陳洪綬的《博古葉子》
機會終於來了。主父偃沒有入朝為官時,曾輾轉於燕、趙、中山等諸侯國,遭遇的都是冷落,所以對那些藩王們有些憤恨。為了報復,主父堰在查處燕王劉定國亂倫案時,逼其自殺。接著,主父偃又彈劾齊王「淫佚行僻」,嚇得齊王畏罪自殺。其他藩王「皆畏其口」,紛紛向他行賄,他照單全收不說,還順勢做起了賣官鬻爵的生意,激起了王公貴族們的強烈不滿。漢武帝怒而將他下獄懲辦。可主父偃畢竟是「功狗」,漢武帝也只是想警告他一下,並沒想要他的性命。可公孫弘急眼了,一改過去唯皇命是從的做法,堅持要將主父偃處以極刑:「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意思很明白,皇帝您要是不殺主父偃,您就有貪圖齊國領地,故意指使主父偃殘害宗室之嫌呀。話到這個份上,主父偃還有活路嗎?漢武帝最終下令將主父偃處死。主父偃心胸狹隘,外巧內嫉,也算咎由自取。不過,公孫弘的陰損也可見一斑。
這樣一個陰損的「小人」,公孫弘是如何獲得漢武帝的賞識為相多年並善終呢?要知道,在漢武帝時期,丞相可不是好做的,其在位時所任用的十三個丞相中,三個自殺,三個被殺,其中公孫賀聽說武帝要他做丞相時,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綬」,而公孫弘在宰相的位子上,不僅做得順風順水,而且還開了漢朝無功封侯的先河。原因大體上可以歸結為這樣幾個:
首先,處事謹慎,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漢武帝當政時,進行了官吏制度改革,由身邊的左右近侍組成了內廷決策機構——「中朝」。軍國大政的決策權在「中朝」,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只是執行「中朝」決策、處理一般日常政務的機構。雖然貴為宰相,公孫弘提出的主張和見解常常得不到採納,且屢遭擠兌與責難。為保住得之不易的相位,他不得不做一個唯皇帝意志為行為準則的忠臣,曲意奉承漢武帝。
其次,投武帝所好,適時提出了君王最大的毛病在於不敢追求奢華,人臣最大的毛病在於不知道節儉:「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迎合了漢武帝鋪張奢華的做派,為漢武帝的侈靡提供了依據。而他自己又恰恰是個重權欲而不貪圖享樂之人,「身食一肉,脫粟飯」,蓋麻布被褥,俸祿大都用來安頓親朋好友,「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也算言行一致了。武帝怎能不對他喜愛有加呢?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有些人將「人主病不廣大」理解為人主最大的毛病在於心胸不夠廣大,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試想,如果是這樣的話,公孫弘把它作為口頭禪不是找死么?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是,公孫弘迎合了漢武帝外儒內法的專制需要。作為儒學經師,公孫弘明白儒學有助於糾正酷法弊政,但他以前當過獄吏,熟悉文法吏事,知道在實際的官場事務處理中完全按照儒學根本行不通,還需要施用法令,故強調用儒學來「緣飾」冰冷僵化的法令,正好迎合了漢武帝個人專制的需要。
可見,這樣一個公孫弘的存在,不僅不會給武帝的專制集權帶來麻煩,還能為儒生們起到榜樣的作用,武帝當然對他寵愛有加了。
至於公孫弘的陰損,站在宰相的角度,似乎也不是那麼的不堪。殺主父偃,作為同僚,公孫弘煞是絕情,但站在宰相的角度,主父偃這樣一個借公事報私仇,收受諸王賄賂而毫不愧疚的「倒行暴施」之徙,也是死有餘辜。董仲舒是德高望重的大儒,除了讓他「使相膠西王」,還有誰能讓無法無天的膠西王有所收斂,少禍害百姓呢?至於汲黯,深受武帝信任,疾惡如仇又有辦法,讓他去治理右內史也算人盡其才。從結果來說,膠西王善待董仲舒,並沒有很為難他,說明董仲舒為相,膠西王多少還是有些收斂的;汲黯將右內史治理得井然有序,政績斐然,更說明公孫弘的舉薦是正確的。即使公孫弘的舉薦夾帶私心,從國家大局來說,也是應該肯定的。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劉曉蕾:《金瓶梅》和《紅樓夢》誰更偉大?
※許知遠:一個寫日記的人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