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皈依,是開始信佛的條件

三皈依,是開始信佛的條件

三皈依,是開始信佛的條件

宣化上人 講述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若有菩薩初發心:若有,是本來沒有,那麼現在假設有。菩薩初發心,也就是才開始信佛,發菩薩心,想要行菩薩道的人。

菩薩初發心的時候,應該先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不做畜生。

這三皈依,是開始信佛的條件。然後又要受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受了五戒,若能嚴持五戒,就是不犯戒;在這五戒裡邊,每一戒都有五位護戒善神,所以共有二十五位善神來保護著你,令你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但是可要守戒,要時時刻刻不犯戒,這五五二十五個護法善神,才會常常保護著你。

在受三皈依的時候,不是在誰的面前都可以受的,必須要在僧人的面前求受三皈;僧人就是出家人,不是在家人可以授三皈的。

皈依佛,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法,就是皈依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尊法;皈依僧,就是皈依所有的賢聖僧,也就是出家人。不能皈依在家人,因為在家人不是三寶。所以這一點,所有的人都應該知道。

在這個國家,有很多不懂佛法的人去皈依在家人,這是不合法的。皈依三寶後,就是佛的弟子;若沒有皈依三寶,就不是佛的弟子。

佛教里,並不是剃了頭,沒有頭髮了,這就是出家人了,不是的!誰都可以剃頭,但必須要受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這些都受了之後才算。不是受了五戒就是出家人了,必須要受十戒才是個沙彌,受了二百五十條戒是個比丘,再受十重四十八輕戒,這是初發心的菩薩。絕對不可以拿著魚的眼睛,就當珍珠來用,所謂「魚目混珠」,這是錯誤的。

菩薩初發心,也不一定就是菩薩了,他是才往菩薩那條路上走。初發心就好像種子種到地下,剛剛生出一個芽來一樣。生出一個菩提芽,並不是說這就是菩薩了,這是沒有長成的菩薩,沒有修成的菩薩。我們人不但是菩薩,而且人人都可以成佛,沒有一個人不能成佛的,只要你修行,哪一個人都會成佛。所以菩薩初發心,有的發發心,又不發了,這就是讓菩提芽又幹了,變成焦芽敗種──芽壞了、幹了,種子也壞了。

所以有幾句偈頌說得很好:

魚子奈摩羅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結果少

所有的魚到春天會下卵,魚卵又可以變成小魚。它下卵是很多很多的,可是不能每一個卵都變成魚,有的卵變成魚,有的就不會變成魚,有的變一半魚,就幹了、死了。奈摩羅是一種果,它開的花最多,但是結果實的很少。而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很多,想要行菩薩道,往菩薩那條道上走,可是不容易,有的時候走走,就向後轉退心了,這就是沒有堅、誠、恆。

堅是堅固,要發堅固的菩提心,不要五分鐘的熱度,以後就涼了,這是不堅固。要有誠心,誠心是念茲在茲、時時刻刻都要用功修行。又要有恆遠心,不是一天、兩天我修行,或是一個月、兩個月我修行;也不是一年、兩年我修行,而是年年月月都要修行,日日時時都要修行,甚至於無量劫我都要修行,要髮長遠心,這才會走到菩薩那個道路上去。

所以若有菩薩在初發心時,誓求當證佛菩提:在初發心就要發願。發什麼願?發「佛道無上誓願成」,我要成佛道,就要學佛法;學佛法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佛法先要斷煩惱,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也就要度化眾生,所以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成佛果,先要行菩薩道;要行菩薩道,就要先教化眾生;要教化眾生,就要先斷煩惱。你若不斷煩惱,盡學大一點的脾氣,這就錯了。那麼要斷煩惱,煩惱是沒有窮盡的;雖沒有窮盡,但是要把煩惱變成菩提。法門很多也要學,佛道無上更要成,所以你要發這個誓願,當來一定證得佛果菩提。要發這樣的願,不是三天或者兩天就想要成佛,不是這麼容易的。

彼之功德無邊際:你能發這四弘誓願,那你的功德是沒有邊際,找不著邊際的,太多太大了。不可稱量無與等:這種功德也不可稱量,說不出來多少,你不可用秤來稱它,不可用斗來量它,也沒有任何的數目可以來和它比的,就有這樣多。

【編注】恭錄自《華嚴經賢首品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什麼叫定力?楞嚴經淺釋精選
沒有德行、道心,只一味念佛,有時也會著魔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