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山竹」攜狂風暴雨來襲,看古人如何自救?

「山竹」攜狂風暴雨來襲,看古人如何自救?

本文來源於 觀觀雅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隨著今年第22號颱風「山竹」來襲,

我國東南沿海一帶

將遭狂風暴雨。

大雨、陣雨、雷陣雨、暴雨......

這樣的天氣,

不少企業選擇給員工放假。

不少人宅在家裡

玩玩手機吃吃西瓜,

順便看看「海」。

一場大雨

這裡淹了那裡淹了,

發現城市設施似乎不太給力。

假若古代也遭遇「山竹」襲擊,

古人該如何自救呢?

前秦:最早的排水系統

中國古建築防水有

「以排為主,以防為輔」、

「多道設防,剛柔並濟」的理念。

在裴李崗文化遺址上

一些住房外有相連的小溝,

有兩條排水溝依地勢

從西北向東南延伸,

溝為斜直壁,

下部內收,底近平。

9000年前的人

就已經知道利用自然的地勢

來達到排水的效果,

是挺令人驚訝的。

四千年前

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堡中,

南城門的路面上埋有排水的陶質管道。

這些管道口有榫口,可以套接,

至今仍有5m多的管道得以保存。

陶制排水管道

商代:系統的排水網路

商代時,

城市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

今天河南偃師城在當時就已建立了

系統的排水管道。

宮城內各個宮殿之間的排水溝是相通的,

並且與城市的主幹排水道也是相同的,

成為一個比較系統的排水網路。

河南偃師商城宮城遺址平面示意圖

兩宋:更加註重防洪

北宋時的開封城建在黃河邊,

除了注重排水還需防洪。

開封城排水系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北宋東京城(開封)排水系統

一是開封城附近的四條河流,

二是護城河,

三是池塘,

四是排水溝網,

尤其是在4條皇宮大道兩側

都建有排水溝。

留存至今的福壽溝主排水道內部

我們可能不敢相信,

北宋東京城(開封)的排水系統

是非常發達的,

地面的明渠有「八字水口」:

內外八廂創製八字水口,

通流雨水入渠甚利;

地下暗渠也四通八達:

汴都地廣平,賴溝渠以行水潦。

南宋杭州城的地下排水系統同樣很發達

水渠的磚壁在修築時,

預留有多個出水口與其它小型暗溝相通。

唐宋街坊遺址排水渠

在范家堰遺址,

發現這個排水設施

有一個四方形的石質水缸,

有人為人「這是一個沉砂池」。

這好比現代城市下水道的留泥井。

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

在古代,

城市建設對於城市規模、人口

和現代大都市相比,

相對可控。

加上古人高超的排水妙招,

古代很多建築在修建的時候,

就設計了排水的系統。

明清:重規劃、多形式

作為明清兩朝皇宮的

故宮——紫禁城,

如此寬廣的地面、眾多的建築,

600多年中未受積水之苦,

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螭」,

傳說龍之第九子,

嘴大,肚子能盛水,

是古代的一種神獸。

故宮中有很多螭首,

三大殿三重台基上就有多達1142個!

它們其實是排水系統的出水口。

由於故宮大殿台基較高,

其上又有欄杆環繞,

雨天台基上便會形成內渠。

渠內的水經由望柱下方流入螭首,

再由螭首口中孔洞排出,

形成「千龍吐水」盛況。

不過,無論怎麼引導和排放,

雨水似乎仍然在地面上流轉,

但故宮的地面卻沒有形成積水。

那麼這些水最後到哪裡去了呢?

故宮強大的排水能力,

來自各種或明或暗的

導水溝渠有效配合。

雨水從螭首「口中」流出,

進入石槽溝。

除了大殿前螭首下面的

這些石槽溝,

各庭院屋檐下也都遍布著

這種地面上的溝,

被統稱作「明溝」。

故宮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狀

像銅錢一樣的孔洞,

被形象地稱為「錢眼」。

雨水落入到這些明溝後,

會順著溝槽一路通過入水口

而「掉進錢眼」。

落入「錢眼」的雨水,

匯入地下各種暗渠內。

流入到各種溝渠的雨水,

最後都去了哪兒?

答案是這裡!

天安門外有著名的金水河,

準確地說是「外金水河」。

而在午門之內,

太和門前流經的則是「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

是故宮內排水系統的主幹線。

匯入內金水河的雨水,

蜿蜒曲折圍著故宮大殿流至水閘處,

最終排到外金水河。

故宮的排水系統,

利用中央高、四周低、

北部高、南部低的形勢,

迅速將雨水匯總,

排入內河,流出宮外。

民居:屋頂和地下排水

古代居民自家的排水,

怎麼做?

首先是從屋頂下功夫。

古代建築的屋頂,

多採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設計,

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

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

利用陡坡使水急下,

再因慣性衝出檐外。

屋頂的建築材料

考慮了防雨的需要,

這就是瓦的應用。

不過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強,

很容易造成滲漏;

後來瓦的品質得到提升,

與瓷器相當。

瓦,輔以金屬、琉璃和錫等材料,

使中國傳統的屋頂成為「防雨能手」。

有這麼給力的屋頂,

雨水基本不會滲入

屋內或停留在屋頂,

從屋檐泄下的水,

則從房子邊上的明渠暗渠排出。

地下排水的典範,

要數故宮西北的北海團城。

團城已有800多年歷史,

明代時重修了城牆,

城牆上找不到一個出水口,

地面上也沒有任何溝渠,

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

地面都不會積水。

這奧秘,

就藏在地上鋪設的青磚之中。

地面鋪設的青磚,

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

這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地上的部分。

其實,團城的青磚造型很有講究,

除了供人行走的甬路以外,

大部分地方鋪設的方磚,

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

這對排水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

這些青磚本身滲水透氣性好,

雨水透過青磚之間的介面,

就進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縫隙當中。

滲入地下,

通過地下水系統緩衝和滲排出去。

不僅如此,團城的地下

還另有一套排水系統。

團城的地面上雖然沒有溝渠,

但是分布著一些井蓋,

這是團城排雨水的進水口,

卻不見出水口在何處。

原來這玄機又在地下,

井蓋的下面是一口口豎井。

這些豎井不是互相孤立的,

一條「C」字型的涵洞,

將這些豎井串聯了起來。

雨水通過豎井進入涵洞,

利用青磚良好的滲水性

能與地下水系統溝通,

達到排水的目的。

在古人排水的概念中,

基本是把「水往低處流」這個概念

發揮到淋漓極致,

即便地勢平坦也要製造條件,

使水流憑重力排放。

跨越千年

有不少古代排水系統

仍承載著排水的作用。

頤和園內的排水通道

今天的城市排水系統

不管是從承載量還是功能上

都要比古代複雜得多。

同樣

現今排水系統更科學,

也更適應城市的發展。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如何用時間和良心打造的千秋工程,

跨越千年仍惠澤後世,

也許我們需要僅是

古人的匠人精神。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一個建盞,讓你喝茶都充滿樂趣,茶之樂,盞中現
這樣的石頭你敢買嗎?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