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看不上的爛地,居然被俄羅斯拿走,並仗此成就霸業,可惜
原標題:中國看不上的爛地,居然被俄羅斯拿走,並仗此成就霸業,可惜
俄羅斯是當今的世界級大國。但作為國家,俄羅斯的歷史並不悠久。直到中世紀晚期,俄羅斯才異軍突起,之後三四百年里縱橫亞歐大陸,拓地2000萬平方千米,一躍成為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俄羅斯為什麼會在近代突然崛起?其實原因不難解釋:
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東歐平原緯度偏高,環境惡劣,早年由於人類生產力落後,還無法對這種苦寒之地進行有效開發,自然也就無法在當地培育出強大的國家和文明。
但隨著歲月的流失,這種情況逐漸改變。到中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農耕技術的發展,已經逐漸具備了在較苦寒地帶從事大規模農耕的技術和水平。
當然,光有農業生產也不行,東歐地勢平緩,自古就是游牧勢力馳騁的草場。游牧騎兵是農耕文明的天敵。這種情況下,即便東歐平原孕育了若干農耕小國,但在游牧文明的壓制下依然難成氣候。
不能壓制游牧文明,東歐農耕小國就不具備壯大的空間。
俄羅斯早期就面臨這種困境。當時的東歐平原乃是蒙古金帳汗國的天下。在蒙古鐵騎的壓制下,莫斯科公國等羅斯系農耕小邦毫無抵抗之力,只能老老實實做附庸國,日子並不好過。
但熱兵器時代來臨後,形勢頓時反轉。熱兵器的出現和普及,顛覆了游牧騎兵的傳統武力優勢。並且熱兵器的研發與製造,又依賴於強大的物資資源支撐。這種情況下,擁有更強財富創造能力的農耕文明,憑著熱兵器的加持,終於逆轉了游牧文明對東歐的主導。這種變化折射到現實層面,就是莫斯科公國取代金帳汗國,成為東歐的主宰,並在此基礎上最終建立俄羅斯帝國。
不過,雖然稱霸東歐草原,但這個階段的俄羅斯,即便是在歐洲也只是個二流而已。畢竟,東歐的環境還是太差了點。雖然現在的人類已經可以對它進行大規模農業開發,但程度上依然無法與西歐南歐那些氣候溫和的傳統文明區相提並論。再加上東歐平原也遠離地中海與大西洋貿易圈,所以也無法通過大規模的商業聚斂財富,充實國力。基於這種邏輯,如果僅僅只有東歐平原,近代的俄羅斯別說追不上英、法、奧匈等傳統歐洲強國了,就連衰落的奧斯曼,也未必能壓的過。
但對亞洲板塊領土的瘋狂拓展,扭轉了這種局面。通過對北亞、中亞大片疆土的拓展,俄羅斯地緣實力猛增,由此擁有了跟歐洲傳統強國並駕齊驅的本錢。
而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中、北亞土地的價值愈發凸顯:
第一是開發潛力逐漸提升:
隨著工業,特別是機器化大工業的興起,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也隨之大增,這意味著中北亞這些在傳統農耕時代受文明發展水平所限,無法大規模開發的區域,由於人類技術水平的升級,如今也能夠被開發,或者開發的程度有所提升。
此外,工業文明條件下,對財富和資源的定義標準,與傳統農耕文明條件下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農耕文明條件下,由於人類的基本生存資料——食物普遍匱乏,所以當時對財富、價值的定義,很大程度上與糧食是掛鉤的——擁有的糧食越多,就證明越富裕。但在工業文明條件下,溫飽已不再構成大的困擾,食物僅僅是一種容易獲得的維生資源,其蘊含的財富價值大不如前。滿足人類更多、更高級需求的工業品,以及工業製造能力,慢慢變為定義實力、財富的新標準。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化石能源的支撐。俄羅斯的中北亞版圖雖然農業潛力不行,但地域遼闊,,化石能源儲備豐富——這擱在農耕時代就是垃圾,但在工業時代那可是實打實的寶貝!而且在工業文明條件下,交通工具、設施不斷發展,所以中北亞資源在開發出來後可以比較方便的通過鐵路、公路運到生產基地,融入到俄羅斯的整套工業體系中。
此外,中北亞在地緣上的戰略價值,也伴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而不斷凸顯。
農耕時代,鑒於人類整體文明發展水平較低,所以當時的人類文明,事實上是處於一種各自為政的孤島格局。高山、大河、海洋、沙漠、這些地緣阻斷不僅斷絕了各地緣板塊文明體系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也有效削弱了它們彼此間發生衝突的風險。
但在工業文明條件下,人類交通信息水平大躍進,天然地緣屏障在阻斷人類交流方面的能力大不如前,這樣一來,文明在相互融合的同時,利益衝突也隨之加劇。
這下中北亞的地緣價值出來了。以此為基地,俄羅斯得以吧自身之利益觸角延伸至東亞、中東等亞洲傳統富裕地區,然後憑著歐洲文明在工業時代的先發優勢,打敗伊斯蘭、華夏等傳統亞洲強勢文明,進而將原屬於它們的利益空間奪為己有。
總而言之,俄羅斯通過對中北亞廣袤領土的戰友,奠定了自己的大國基礎,並逐步發展,在蘇聯時代最終成為與美國並立的超級大國。
回過頭來看,俄羅斯還真不簡單。畢竟當年它開始向中北亞進軍的時間,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提前了一兩百年。這等於說,俄羅斯對中北亞的征服,大多完成於農耕時代,而在當時的視角下,這些地方真的是沒有價值。
為什麼俄羅斯可以看破時代變革的先機?
其實這還真不是俄羅斯慧眼獨具,目光深遠。在某種程度上,這倒是一種秦穆公稱霸西戎式的無奈。
畢竟以當時俄羅斯的國力,以及東歐平原的地緣潛力,並不足以與歐洲抗衡,甚至與近東的土耳其博弈都略顯吃力。正是由於向西、向南拓展的艱難,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將戰略視角調整向東——雖然相較於成熟發達的近東和歐洲,北亞當時還是一片荒蠻之地,沒太多的油水(早期俄羅斯經營北亞的主要獲利方式,是把當地動物皮毛賣到歐洲),可是征服難度方面,北亞的蒙古部落也比近東、歐洲的成熟文明國家好對付的多,征服難度卻也相應的低很多。
可萬萬沒想到,時移世易。俄羅斯的這種向東拓荒,正好踏上了人類由農耕向工業轉型的節奏。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荒土一般的中北亞搖身一變成為藏寶庫,讓俄羅斯意外的享受到了板塊價值提升帶來豐厚紅利。
這就是撞大運,中彩票!俄羅斯的拓荒,好巧不巧讓自己成為站在風口的豬,稀里糊塗的,成奠定了自己大國偉業的戰略基石。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幸運背後,其實也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中北亞地緣價值被集火,從昔日的荒土,搖身一變成為大國基石。
只是,因為自身的結構性缺陷(當地不具備維持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工農業條件),這塊「大國基石」本身不具備自成一體的條件,命中注定只能淪為周邊地緣板塊的附庸。以東歐為核心的俄羅斯對中北亞的征服和笑話,就是這種地緣邏輯的體現。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讓人惋惜的當屬中國。當時農耕時代的中國,非但綜合國力遠勝俄羅斯;地緣關係上,至少北亞三大次級板塊中的兩個——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跟東亞大陸的地緣關係,要遠超俄羅斯的本部東歐平原。在人類文明徵服全球的過程中,至少這兩個板塊,中國比俄羅斯更有近水樓台的優勢。
當然,鑒於歐洲率先實現了工業化轉型,中國卻長期限於農耕巢窟,北亞最後落入俄羅斯之手,也是符合邏輯的。
可關鍵在於,北亞的俄羅斯化,並不是這種弱肉強食的結果。倘若說19世紀俄羅斯搶奪外興安嶺、庫頁島還有巴拉喀什湖以東等地,尚能夠解釋為當時中國衰落,可北亞的大部分地區,卻早在19世紀,在中國整體國力依然遠勝於俄羅斯的時候,就已經經由尼布楚、恰克圖等一系列條約,被拱手讓給了俄羅斯——雖然這種「讓」,算不上是棄土(當時的北亞都是荒蠻無主之地,雖然有些部落通過朝貢體系跟中國有交流,但實際上中國並沒有對當地進行過什麼實質性的管理),但起碼,這也相當於中國主動退出了對北亞的競爭。
在17世界代表中國的大清王朝,為什麼會主動放棄北亞,將其拱手讓給俄羅斯?很多人會下意識的將此歸咎於清廷的短視與愚昧無知。但其實並不是這樣。說到底,清廷這麼抉擇,還是是跟農耕文明環境下的中國國家結構,以及地緣政治環境,存在直接的關係。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中國為什麼會主動「放棄」北亞》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01章——俄羅斯之第3節,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朋友,請用手機搜索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文章。
※當年美歐坑慘了南斯拉夫,為什麼塞爾維亞還要主動申請加入歐盟?
※伊斯蘭世界被西方打壓了幾百年,為何勢力範圍並不見萎縮?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