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一個被誤會千年的北宋名將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提起「潘仁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不論在小說、戲曲還是影視作品中,這都是一個迫害忠良、惡貫滿盈的反派角色。但是,當我們翻開正史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誤會!
「潘仁美」的歷史原型是北宋名將潘美,此人文韜武略、功業赫赫,根本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個大反派。
1 勇挑重任,開國元勛
首先,潘美是北宋的開國元勛。
在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前,潘美和趙匡胤曾同在後周皇帝柴榮手下當差。潘美起初只是一個小小的供奉官,後來因為屢立戰功獲得步步高遷,先後擔任西上閣門副使、陝州監軍、引進使等官職。當時趙匡胤擔任後周的禁軍將領,二人在南征北戰中多有配合,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潘美就在他身邊,且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
眾所周知,趙匡胤是在出征途中被「黃袍加身」的,但彼時開封城內依然是後周的天下。即便是里呼外應之下,稱帝已是大勢所趨,但貿然引兵回城,勢必會帶來不小的驚亂。於是趙匡胤決定先派一個人回朝宣布消息。派的誰呢?
正是潘美。
史書沒有詳說他是如何在後周的大殿之上向皇太后、小皇帝,以及眾多後周文武大臣,解釋趙匡胤要改朝換代、自己稱帝的事情。但我們知道,這絕對是個尷尬而又危險的任務!
史書記載,他單人獨騎進了開封城,宣布了這一驚天消息。隨後除後周大將韓通一人倉惶下殿意欲抵抗以外,其他文武百官都乖乖向趙匡胤俯首稱臣。可見,趙匡胤能夠兵不血刃地改朝換代,潘美所扮演的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
2 收養義子,宅心仁厚
其次,潘美也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陰險惡毒。僅舉一例,便可證明。
趙匡胤奪取皇位後,進入皇宮,見到一嬪妃抱著個小孩子,問是誰,回答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
當時趙普、潘美等人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對趙普,趙普說:「除掉他。」 而潘美站在趙匡胤身後不說話,趙匡胤招呼潘美詢問,潘美也默不作答。
趙匡胤大概是看出了潘美不忍心,沉默良久,最後表態道:「算了,我奪了別人的皇位,又殺別人的兒子,我不忍心啊!」
聽皇帝這樣一講,潘美馬上跪在趙匡胤面前說道:「陛下,從前,臣與您都在世宗面前稱臣,如果讓您下旨砍了他的兒子,就是辜負了世宗皇帝。但是,我又不能勸您不殺,因為他必竟是前朝皇脈,害怕您懷疑我有異心。」
趙匡胤當即下令:「這孩子就送給你吧!不過,這前朝皇帝的兒子不能給你做兒子。」
後來這個孩子取名為潘惟吉,在潘美和夫人的教養下,一直以侄子的身份長大成人,後來還做到了刺史。
評書、演義、戲曲中,將「潘仁美」一家都塑造成了反派人物,其實有失客觀。正史當中,潘美的五個兒子都是朝廷命官——潘惟德,官至宮苑使;潘惟固,官至西上閣門使;潘惟正,官至西京作坊使;潘惟清,官拜崇儀使;潘惟熙,娶秦王趙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而且潘美的兒子和侄子都聲譽頗佳,算得上滿門賢良。
3 文韜武略,衛國英雄
潘美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且極富人格魅力,他為穩固北宋江山,做出了突出貢獻。
北宋剛建國時,一些地方節度使興風作浪,令趙匡胤很是頭疼。陝州節度使袁彥便是一例典型。此人兇悍殘暴、寵信奸佞,而且聽說一直在修理兵器、整頓軍隊,有幾分叛亂跡象。趙匡胤便將目標鎖定到了他身上,他決定先派個人去陝州,一方面監視袁彥的軍隊,一方面勸服袁彥入朝覲見。派誰去呢?
又是潘美。
這無疑又是一次艱巨的任務。如果溝通不當,極有可能引發叛亂,而使臣更是凶多吉少。
史書沒有詳細記載潘美是怎麼辦到的,只知他單人匹馬去了陝州,數日之後,便帶著袁彥回了開封。趙匡胤大喜過望,說:「不殺袁彥,而是讓他來晉見,潘美又了卻我心中一件大事。」
在開國初年的數場平叛戰爭中,潘美時而是衝鋒陷陣的猛將,時而是安撫善後的能臣,始終都是趙匡胤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
攻打南漢、剿滅南唐、收復北漢,這一場場硬仗潘美都是主將之一。
溪峒蠻獠等民族從唐朝開始就時常侵犯內地,數百年來都沒得到有效管治,潘美帶兵追剿了他們的老窩,恩威並施,徹底擺平。
至於對契丹的衛國戰爭,潘美的功勞就更多了:公元980年,雁門關大捷;公元982年,遼軍三道來攻,潘美親率三萬宋軍迎戰,勇破三十六壘,殺得遼軍落花流水……直到他去世前幾個月還在抗遼前線,一生抗遼衛國30多年。
4 陳家谷兵敗,背負指責
那麼,為大宋江山做出過如此之多貢獻的忠臣良將,何以變為被後世指責咒罵的奸臣佞子?
這一切還要從陳家谷之戰說起。
在公元986年的那場雍熙北伐中,潘美被任命為出征三路的西路軍主帥,楊業(就是楊家將里的楊老令公)為副帥。當時,潘美率兵單獨攻下燕雲十六州的寰州、朔州、雲州、應州。然而大將曹彬的部隊出師不利,各路軍馬都被撤回,潘美只好率軍回到代州。不久,朝廷下詔把潘美攻下的這四個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帶領軍隊保護。
但就在這時,寰州再次被遼軍攻陷。對於要不要交戰,西路軍內部產生分歧。
副將楊業認為,現在遼兵兵力、士氣正盛,此時交戰必然失敗,況且我們的任務是護送百姓,所以應避其鋒芒,迂迴作戰。監軍王侁反駁道,「手握數萬精兵卻如此畏懼怯懦!將軍不是一直號稱『無敵』嗎?現在看到敵人卻猶豫不前,難不成有別的心思?」另一位監軍劉文裕也一味附和王侁。
楊業因為是降將身份,最怕別人質疑他不忠,於是決定背水一戰。
史書記載,臨出發前楊業還曾哭著對潘美表訴衷腸,不過潘美沒有阻攔。
結果不幸,楊業戰敗,而王侁等人早早率兵撤離約定的戰場,最終楊業被俘而亡。
就是這場戰敗,令潘美背上了污名。有人懷疑作為主將的他,嫉賢妒能,故意將楊業置於死地而不救。加上人們對楊家將一門忠烈的敬仰,使得後人對這位歷史人物一貶再貶,不斷歪解。
陳家谷之敗,潘美作為主帥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以此來否定潘美一生的功績,顯然有失公允。
後人為了醜化他,故意在他的名字中間加了一個「仁」字。可是,縱觀潘美的一生,這個「仁」字,他當得起!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