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家火柴廠的泊頭火柴,從興旺走向衰亡,經歷了什麼?
隨著時代的變遷,童年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很多小時候玩的東西,吃的食物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鮮的玩具和其他的美食,但總覺得沒有童年的好玩,也沒有小時候的好吃。
印象最深的就屬被稱作洋火的火柴了。小時候有事沒事總是愛拿著個火柴盒,一根一根的劃著玩,看著火焰從燃燒到慢慢熄滅,覺得那個過程特別有趣,也喜歡聞火柴的味道。
長大了才明白火柴之所以叫洋火,是因為以前中國自己的工業不發達,很多東西不會做。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對火柴的需求量大。那個年代,沒有電燈,需要煤油燈和蠟燭照明,這些照明工具都需要火柴點燃才能使用。燒火做飯也需要火柴,那個時候還沒有打火機。中國沒有自己的技術,就要從外國進口。以前我們管外國人叫洋人,所以外國的火柴就叫洋火了。
當時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所以在1912年的時候,成立了泊頭火柴廠。他們經過刻苦鑽研,然後自己生產火柴,這也是中國第一家自己的火柴廠,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告別了使用洋火的時代。
火柴廠在成立的前幾十年也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其中有一次,廠里的火柴出現了質量的問題,要給客戶大量賠償,差一點關門倒閉。多虧了當時在北洋政府任職的馮國璋,出了四萬現大洋解了危局,火柴廠才能繼續生存。在1948年的時候,火柴廠成了公私合營的企業,經營規模也漸漸步入正軌,生意越來越好。終於在1950年的時候,徹底成為國有企業。
泊頭火柴廠生意好的時候,全廠職工有3000多人。在那個憑各種肉票,糧票,米票,油票領東西的年代,泊頭廠的生意異常火爆。很多車子停在工廠的外面,排著隊等進倉庫領火柴。有的為了早點領到火柴,半夜三更就開車去了廠門口等。那個年代的泊頭廠,已經成為火柴界的老大哥,連廠里員工的待遇都高出國內很多企業,處對象時,只要一說是泊頭廠的工人,基本上就能成,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級別。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泊頭火柴廠和許多國有企業一樣,面臨著管理落後,人員過剩,負荷過重,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雖然工廠內部進行了多次變革,但由於改善不徹底,很多積累的過往問題無從下手,拖到後來已經成為死局,最終這間屹立百年的大廠也沒有逃過倒閉的命運。2012年,泊頭火柴廠申請最後一批機械拍賣,標誌著它的徹底破產。1912年到2012年的這一百年間,泊頭從成立,發展,壯大,鼎盛,衰落直至破產,一步步走過風雨,還是沒有挽回書面,實在令人遺憾。
伴隨著幾代人回憶的泊頭火柴,就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發達的打火機和電子火。記憶中那個畫著小熊貓吃竹子,裡面裝著火柴棒的小方盒慢慢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一去不返。有沒有小夥伴和我一樣懷念它?
※我國這座城市不允許有日本人進入,遊客也不行,違者直接遣送回國
※台灣為何如此富饒?這要歸功於蔣介石帶去的三種東西,最重要的是它
TAG:渠成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