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軍事力量強到何種地步?狂揍日本,史書只用一句話記錄
我們現在談及中日戰爭,通常最早都是說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海戰,中國泱泱大國慘敗給日本,舉國嘩然。
因為,這就像是籃球比賽,大學籃球隊竟然輸給了我們印象中的初中籃球隊一樣。甲午戰爭的影響對中日雙方都是巨大的:對日本來說,戰勝中國獲得的大量資源加速了日本的騰飛和滅亡中國的野心;對中國來說,則面臨亡國滅種危機,引發改革浪潮。
但是,這並不是中日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海戰。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的海軍就以少勝多,打的日本人近千年以內再也不敢打中國的主意。
7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
雖然這三國都與大唐建立了冊封關係,但是遠近親疏不同。百濟因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而新羅則向中國示好,意在投靠大唐一統朝鮮半島。
東洋「大三國」的座次怎麼排?7世紀中葉的這場較量給出了明確答案。7世紀中葉, 日本已拉開「大化改新」的帷幕,羽翼稍豐,自我感覺不錯,欲一現鋒芒,於是應邀參戰。663年8月17日,唐將劉仁軌、杜爽帶領戰船170艘列陣白江口。
白江口又稱白村江,就是現在韓國錦江入海口,地處中國和日本中間地段,既是東洋戰略要地,又頗具「執東洋牛耳」的象徵意義。
直面白江口,「初生牛犢」般的日本勢在必得。8月27日,日本援軍萬餘人分乘戰船千艘,在這裡與「虎師」唐朝水軍不期而遇。倭軍(兵力4萬2千,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
就在這天的上午,倭軍戰船首先開戰,沖向唐軍水陣。由於唐軍船高艦堅利於防守,倭軍船小不利於攻堅,雙方戰船一接觸,倭軍立刻處於劣勢。倭軍的指揮員慌忙下令戰船撤回本隊,其指揮互相計議說:「我等爭先,彼當後退。」遂各領一隊戰船,爭先恐後毫無次序地沖向早已列成陣勢的唐海軍。
倭軍坐井觀天,妄自尊大,竟然認為將智兵勇,唐軍見之,必然自動退去,於是浩浩蕩蕩地闖進了唐軍的埋伏圈。
唐軍統帥見倭軍軍旅不整,蜂擁而至,便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在陣中。倭軍被圍,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倭軍指揮朴市田來津雖然「仰天而誓,切齒而釁」,奮勇擊殺,直至戰死,但亦無力挽回戰局。
不過片刻之見,倭軍戰敗,落水而死者不計其數。
第二天在白江口再次爆發戰爭,日本戰船一路朝大唐船隊中軍直衝而來,大唐船隊迅速展開對其進行了包圍。數萬日軍被大唐軍士吊打,白江口水域瞬間就變成了血海。日軍在此時快速的登上大唐的戰船,以發揮他們的近身作戰能力。
但是,這個卻是日軍一廂情願的想法,剛一上船的日軍立馬就被大唐由唐刀組成的士兵是一頓暴打。最終,日軍船隊徹底喪失戰鬥力。
倭軍海上大敗,唐羅聯軍陸戰部隊從9月1日起圍攻周留城,兩天之後已經獲得白江口戰役完勝的劉仁軌部也自水路到達城下。
因倭濟聯軍主力已在白江口遭到毀滅性打擊,周留城守軍完全喪失鬥志。五天之後,即公元663年(唐龍朔三年)9月7日,在城中苦撐的百濟王族扶余忠勝、扶余忠志等人率眾投降。
9月11日到14日,枕服岐城(今全羅南道長城郡森溪面)的百濟殘部、扶余自進部以及部分日本殘餘船隊聚集到慰禮城,與在那裡的第三批日軍會合。9月15日,他們集體揚帆,向日本進發,不再與唐羅大軍爭鋒。
這場戰役的經過,《舊唐書》里只有簡潔的一段話:「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說起來,大唐武功強盛,對外戰爭攻無不克,這種擊潰敵軍的遭遇戰,在唐軍的輝煌戰史上實在不算什麼——就連以一人敵一國,幾乎滅掉天竺的使節王玄策,在唐史上都是默默無聞之輩。
那個名將璀璨的時代,只能讓後人仰望感慨。
白江口之戰,日本雖大敗,但此後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
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和中國叫板。
刀墓手札工作室
原創不易,歡迎關注
刀叔連續三年每天吐血原創,支持刀叔,請關注與轉發
微信搜索:刀墓手札工作室 ID:daomushouzha
※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炮彈炸死有多冤?
※秦景公陵的五個「最」:用工最多、面積最大,剩下三點更讓人嘆服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