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仰望星空,「閔乃本星」永遠閃耀!

仰望星空,「閔乃本星」永遠閃耀!

閔乃本院士指導學生。南京大學供圖

閔乃本院士在工作。 本報資料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閔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9月16日17時36分在南京去世,享年83歲。

「一個人一輩子,要給這個世界留下一點東西。」閔乃本院士的兩位弟子陸延青教授和吳迪教授,都記得老師的這句諄諄教誨。「他教會了晚輩,什麼是知識分子的眼界和擔當。」

用一生來實踐「知識分子的擔當」

「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畢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將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祖國和人民」 ,閔乃本院士曾經多次這樣表明自己的心跡。

上世紀50年代末,閔乃本在著名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馮端教授的帶領下,闖入當時國內尚是空白的晶體缺陷研究領域。70年代起,閔乃本開始對晶體生長進行研究。1982年,他的41萬字專著《晶體生長的物理基礎》問世,成為當時國際上第一本全面論述晶體生長的理論專著。

1983年,閔乃本在美國猶他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成功解答「晶體表面粗糙化」這一難題,被國際晶體生長學界譽為「近10年來晶體生長理論領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也因此獲得美國「大力神」獎。美國晶體生長協會副主席羅森伯格教授主動提出與他簽訂10年工作合同,他沒有心動,而是毅然踏上了歸國之路。

1990年,閔乃本和朱永元提出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論,預言在一塊准周期的介電體超晶格材料裡面可以出現多種波長,即多種顏色的激光。論文在國際學術刊物《物理評論B》上發表後,並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他下定決心要製備出准周期的介電體超晶格。

閔乃本常常對學生們說,「基礎研究成果還需演示出來,才能吸引工業界、應用界的關注。我們要實現跨越式發展,要付出更多的艱辛,這是中國科學家的歷史責任。」當時,課題組的實驗條件非常簡陋,實驗驗證很困難。可是,閔乃本沒有退卻,仍然決心製備准周期超晶格來檢驗自己的理論。終於,研究組於1996年製備出同時能出兩種顏色激光的准周期介電體超晶格,這項工作成果發表在世界級學術刊物《科學》上,還吸引美國斯坦福大學一批科學家紛紛介入,使這一冷門領域逐漸走向熱門。而此前,閔乃本帶著研究組坐了十多年的「冷板凳」。一組清晰的數據佐證了這段歷史——1980年至1990年,國際上相關論文總數約有20餘篇,閔乃本研究組就貢獻了9篇。

和而不同,是名師也是「明」師

在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吳迪教授眼裡,閔院士有著極高的人格魅力。1996年,吳迪從南大物理系本科畢業後跟隨閔乃本讀研。「老師是一個和藹的長者,說話的語速不快,稍微有一點點南通口音。我遇到怎麼都想不通的科研問題,經過老師的點撥,立馬茅塞頓開。」

對於自己的學生,閔乃本不遺餘力地幫助他們走出國門,到國外有名的研究組工作一段時間再回來。在他的研究組裡,幾乎每個人都在歐美待過一段時間,又回到國內繼續坐「冷板凳」。南大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院長陸延青教授告訴記者,「即使身處國外,我也一直通過電郵與閔先生研究組保持聯繫。在美國的那段閱歷,成為我從事科學研究的一種重要積累。」

「和而不同,是閔先生經常提到的一個觀點。」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長江特聘教授王牧說,他的成功與閔院士開明的學術態度和大力支持分不開。最初,在閔乃本的指導下,王牧的研究課題比較傳統,一個偶然機會,他接觸到國際上一個熱門研究領域,閔乃本院士沒有以學術權威的架勢左右王牧的研究方向,相反,他還主動為王牧進入這一全新領域的研究進行指導,並鼓勵王牧設計新實驗裝置,這讓王牧感激萬分。正是閔乃本院士的這個開明之舉,讓王牧在這條新的科研道路上繼續走下去,並先後在《自然》《物理通訊快報》這樣重量級的學術刊物上發表6篇論文。

「成果是大家的,我不過年長一點」

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頒發給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實驗室閔乃本、朱永元、祝世寧、陸亞林、陸延青5位教授。至此,這個時常空缺的代表我國自然科學研究最高榮譽的獎項,終因這項原始創新性成果而眾望所歸。2013年,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命名國際編號為199953號小行星為「閔乃本星」。

榮譽等身,閔乃本院士卻吐露心聲:「這一項目從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論、證實基本效應一直做到最終研製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歷經19年,這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功勞不能歸我一個人,我不過年長一點,是老師。」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祝世寧教授印象最深的是,在他讀研期間,每次發表研究論文,閔先生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學生的後面。「你們做出來的工作首先是你們自己的工作,你們應該排在我前面。」閔乃本說。

上世紀80年代,閔乃本在從北京開往南京的火車上,偶然認識一位企業家,素昧平生的兩人聊得很投機,受閔乃本的感染,企業家為課題組無償提供一筆資助。閔乃本用這筆資助設立克力獎研金,每位獲得者每個月可獲1000元補貼,這在當時比閔乃本自己的工資還要高。

1991年當選為院士後,南大給他特批一套住房,閔乃本卻放棄了。「現在,國家富強了,經濟發展了,知識分子待遇改善了、有錢了,我卻擔心他們因為有了錢而浪費自己寶貴的科研時間。」閔乃本說。「你的存款有個臨界值,少於這個臨界值,每分錢都有物質意義,超過這個臨界值,你多賺的錢只能變成存摺上的數字,還會浪費寶貴的科研時間。」

如今,閔乃本院士所帶的團隊碩果累累。祝世寧2007年成為當時南大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團隊中的「60後」「70後」挑起大梁成為博導、教授,有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量子調控國家重大科學計劃負責人、「863」計劃課題負責人,有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47個原理47句話,這樣學穩拿得高分!
一組動態圖揭開難懂的物理原理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