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閱讀與欣賞 托物言志,各臻其妙 介紹三首詠蟬詩

閱讀與欣賞 托物言志,各臻其妙 介紹三首詠蟬詩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撰稿 |亦舟編輯 | 劉刈播講 | 方明

本專欄音頻資源來源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曾經非常知名的欄目《閱讀與欣賞》。暫時沒有與音頻對應的文字資源,以下文字,僅為大家欣賞和理解提供參考。

原文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在獄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賞析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情的名作。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

虞世南的《蟬》解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垂緌」是古人結在領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像下垂的冠纓,故稱「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息於高處,餐風飲露,故為「飲清露」。這句寫出了蟬的清華俊朗的特點。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且與末句的「秋風」相呼應。「流響」寫蟬長鳴不已,悅耳動聽,用一「出」字,將無形的聲音傳送寫得可感可見。這句雖只對蟬聲遠傳進行了描寫,讀者卻已可窺蟬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秋風的傳遞所致,詩人卻別有會意,強調這是由於「居高」使然。這種獨特的感受蘊涵一個真理: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權貴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真如俗話所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兩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頗顯大氣。這兩句看似寫蟬,實則帶有自況的意味,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內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聯繫到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讚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虞世南此處表現出來的自信該不為過吧。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解析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作於高宗儀鳳三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首聯在句法上運用對偶,寫法上啟用比興,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時間:秋天,蟬在日漸蕭瑟的秋日鳴叫著;地點在獄中,作為「南冠」(囚徒)的詩人,身心不得自由。落魄加上孤寂,此時詩人更加深深懷念家園了。

頷聯一句寫蟬,一句寫自己,以「不堪」和「來對」將物我聯繫在一起。自己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髮。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高唱,而今不但一事無成,還鋃鐺入獄。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後,卓文君做《白頭吟》以自傷。這裡,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當權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誠之愛。

頸聯純用比興手法,兩句無一不在說蟬,也無一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政治環境惡劣,「飛難進」比喻自己仕途鬱郁不得志,「響易沉」比喻自己言論受到壓抑,不自由。蟬如此,自己也如此,詠物詩寫到這種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此處與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尾聯再接再厲,仍用比興。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自己品性高潔,不為世人了解,反被誣陷入獄,正如屈原在《離騷》中所唱的「世渾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此時有哪一個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難之中,惟有蟬能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長吟。

李商隱的《蟬》解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詠蟬詩,詩人抓住蟬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情思,「為情而造文」。詩中的蟬,也就是詩人自己的影子。

首聯聞蟬鳴而起興。「本以高難飽」蟬棲息於高樹,吸風飲露,所以「難飽」。自己因為人清高,所以清貧。「徒勞恨費聲」,蟬由「難飽」而發出的鳴叫聲,哀中有恨。此種鳴叫不能使它擺脫難飽的困境,所以是徒勞的。自己因清貧而向有力者陳情,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助,但這樣的陳情也是白費的。蟬本無情,無所謂「難飽」與「恨」,其實「難飽」和「恨」的正是詩人自己,只是詩人將這種感情寄寓在蟬身上來表達,更顯中國詩歌的含蓄之美。

頷聯將不得志的感情推進了一步,達到了抒情的頂點。蟬的鳴叫聲到五更時分已稀疏得快要斷了,可是一樹的葉子兀自綠著,並不為蟬鳴的「疏欲斷」而悲傷難過,顯得那樣冷酷無情。此處涉及到詠物詩的另一特色,即無理得妙。蟬聲的「疏欲斷」與一樹的碧綠本無關涉,而詩人卻怪樹的無動於衷,其實責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頓尷尬的遭遇不能改變。如此看來便順理成章了。

頸聯拋開詠蟬,轉到自己身上,將感情挑得更明。「薄宦梗猶泛」,詩人在各地當幕僚,是個小官,辛苦輾轉,好象大水中的木頭到處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他頓生思鄉之情。同時「田園將蕪」,思歸的理由又多了一層。這兩句看似與上文的詠蟬無關,其實正因官小祿微,所以「難飽」「費聲」,得力者「無情」,才使詩人動了歸隱之心。

尾聯又回到詠蟬上來,用擬人的方法寫蟬,同時呼應開頭,首尾照應。蟬的鳴叫聲提醒我這個與之境遇相仿的小官,「舉家清貧」勞心傷神的漂泊生活不如歸家弄田。

同為詠蟬,同樣工於比興寄託,但由於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卻呈現出如此殊異的面貌,構成了如此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以上三篇,堪稱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有聲有色,夏日韻味
閱讀與欣賞 雖為異類,情亦猶人 介紹李賀《蘇小小墓》《秋來》

TAG:古詩文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