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自私的基因》:生理進化告一段落,社會進化尚可努力

《自私的基因》:生理進化告一段落,社會進化尚可努力

本文作者陳復加是道金斯老師的學生,成為《自私的基因》的譯者是機緣巧合,但翻譯這本書也需要氣力與毅力。道金斯老師的文筆太好了,為了翻譯這本書,她需要重新研讀道金斯的好幾本著作。現在,讓我們一起跟隨譯者的腳步,回到生命最初的美好。


結緣

與這本書的結緣,跟我的求學經歷有很大的關聯。我的求學比較複雜:剛開始我在帝國攻讀航天工程專業,後來進入英國空客公司實習。實習期間,我的導師給我介紹了一位自牛津大學的生物系和動物系老師,並表示他們想找一個航天工程專業的學生去牛津念 PHD。

一開始收到這封邀請郵件時,我還很疑惑為什麼牛津大學生物系會想要一個航天工程師,等我把簡歷投過去,通過面試後,才了解當時在牛津大學動物學系下面有一個動物行為學方向的小組。

這個小組的另外一個方向是專門研究仿生材料和仿生生物材料,所以小組裡面會有很多航天工程師、機械工程師、材料工程師、包括從事數學、物理、化學研究等各種專業背景的學生,大家一起進行仿生材料的研究。

在這個動物行為學小組中,最有名就是道金斯老師,更巧的是道金斯老師的前妻也在小組中(如果大家有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可以看到他在序言中致敬他的妻子,後來變成了前妻),他們二人曾在小組中一起工作,現在兩個人都退休了。

接著在我攻讀 PHD 期間,加入了一個傳播科學的公益組織——科學松鼠會。當時科學松鼠會中心出版社的老師在籌備《自私的基因》新版翻譯工作,考慮到我跟道金斯老師在一起做過研究,也有私交,之前也幫助過他們採訪道金斯老師,於是便邀請我參與《自私的基因》新版的翻譯。


自私與利他

我們先從生物學說起,道金斯老師提出的利他和利己問題跟當時我們動物學系的一些研究傳統是分不開的。而牛津大學生物學的研究方向,主要建立在英國生物學界對於進化行為的長期研究成果之上。

在道金斯老師之前的生物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一些想法和猜想。其中一個很大的猜想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一個生物體,要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下來?個體為了生存,很多時候會選擇一些比較自私的行為,比如說我們現在處在環境惡劣,資源匱乏的自然界中,就我和你兩個人,我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我就會去搶奪食物,那麼我得以生存,你就滅亡了。

在這種假設條件下,我們看到只有自私的人才能保存住他的基因,繼續繁衍。這種動物的利己行為在進化論上不斷被強化,據此許多人會認為生物學上應該只有利己行為,不存在其他任何的利他或者助人為樂的行為。

但是,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會發現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願意幫助他人,助人為樂的人,包括今天這幾位主持人志願者,也是在自願幫助其他成員提問題。

那麼,這種利他行為是從哪裡來的?回到牛津大學動物學系的動物學家和生物學家的研究,有以下三個猜想:

第一個猜想是這種利他行為來自於親屬血緣。比如說一個媽媽,出於對自己孩子的愛意,會將有限的食物留給孩子,使其得以生存下去。這算是最原始的一種利他行為。再擴展範圍,對待侄子外甥,兄弟姐妹,也會存在這種「捨己為人」的利他行為。這是第一種假設,來源於親緣關係;

第二個猜想是出於合作的目的。自然界中存在很多動物,以群體為生活方式,比如蜜蜂,螞蟻,狼群和猴子。在這種群居動物圈中,利他行為會被強化。以猴子舉例,剛開始它們會形成一個個小群體,每個小群體間處於競爭的關係,在競爭過程中群體內部的猴子就會互相幫助,互相合作,增強自己所在猴群的整體力量,從而取得最終勝利。這是第二種假設,一旦群體行為被強化,利他行為也慢慢會被強化。

最後的一個假設來自道金斯老師,他曾經提到過的「生物體進化出了愛的能力」。愛是什麼?剛才提過了親屬之間的愛,比如媽媽愛孩子,兄弟姐妹的親情之愛,但我也愛我的伴侶,或者同在一個群體的朋友。再繼續演化,我們可能還具備一種感受到狗狗和貓貓情緒的能力,因此也會去愛它們。

那麼生物體為什麼會進化出「愛的能力」?這種「愛的能力」在人類群體中又更加地被強化呢?這其中存在許多的猜想,總體來說,就是上面提到的三點。其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第三個道金斯猜想在哲學和社會學上都是一個蠻有衝擊力的概念。

特別是在西方世界,基督教信仰體系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了,它認為愛是上帝賦予人類的權利和使命,愛是因為上帝讓我去愛,而非為了基因去愛。這也就是為什麼《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包括道金斯老師後來的其他著作,會在西方的哲學界引發了許多的辯論的原因。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現在美國存在一種分裂的情況,特別是新的總統川普上台之後,美國社會分裂成兩派人。一派人支持和鼓勵更多的移民進入美國,增強國家科技和技術實力;另一派人則反對移民進入美國,造成社會負擔和壓力。

從生物學上,按照我剛剛的那三個猜想是解釋得通的:當一個社會的資源和環境緊缺,像美國從 2008 年經濟危機到現在,經濟發展受限,窮富差距不斷變大,假如你是一個窮人,你現在擁有的財富和資源不足以讓我的孩子上好的學校,享受更好的生活,那麼這個時候,你會傾向於把這個群體縮小,不再博愛作為人的個體,你可能只愛你的家鄉,同胞,甚至只愛親人。

基於這種情況,你會選擇把不屬於你所在群體的人都趕走;而另外一部分人覺得,我們現在擁有的資源還很多,大家都過得很好,所以會傾向於幫助和愛護更多的人,共享資源。


自然選擇是無意識的

道金斯認為這個世界並不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也沒有神在操縱這個世界,這一切都是通過競爭,通過概率的選擇在無意識的進行。

從生物學上來講,進化的過程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當你能夠適應這個環境,你就能留下來,不適應就被淘汰,但環境的變化是一個概率問題,我們作為一個生物體,誰也無法預知環境會如何變化。

假如環境突然變冷,那麼基因變異出來的那些抗寒物種,就能生存下來;而那些只能適應常溫或者是高溫的物種,就無法存活。

假如經歷了長時間的寒冷天氣後,環境忽然變熱了,但是那些適應炎熱天氣的物種已經滅絕,那些適應寒冷天氣的物種不得不重新慢慢去適應,它們又在進行各種的變化,可能最後會變異成比較適合炎熱天氣的物種,而那些無法適應的物種,又會被淘汰。

所以這整個過程完全是由環境來驅使的,環境會怎麼變,恐龍當年不知道,我們現在也不知道。我們現在許多人說全球變暖,也有人反對,各執一詞。

除此之外,地球面積如此之大,可能某個區域會變得越來越冷,另一區域又可能變得越來越熱,在這兩種小環境中生存的物種肯定也不一樣。有些物種可能在炎熱的小環境中生存下來了,但它的其他親緣關係物種卻在寒冷環境中難以適應而滅絕了。

比如盲魚,因為生存在黑暗洞穴這種小環境中,它天生沒有眼睛,眼睛對它來說也根本沒有用,還會消耗更多的能量。這種盲魚為了節省能量,使其游得更快,搶到更多的食物,在進化過程中就沒有生成無用武之地的眼睛。

在這種黑暗洞穴中,你可以想像這些盲魚依然生活得很好。但假如某一天,因為地震山裂,洞穴突然沒了,這些魚會暴露在陽光下,那會怎麼樣?這些魚很可能會被其他生物所吞噬,從此滅絕。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環境的隨機性和無意識性。儘管現在人類不斷地在嘗試預測環境,但事實上從大時間周期來看,人類科學技術還無法準確預測,更不要說幾千年,幾億年以來環境變化和生物進化過程了。

如今不僅是生物環境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我們每一個人面臨的社會環境每天也在發生變化。第一代 iPhone 出現在十年前,從此開啟了智能手機時代,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在爺爺奶奶那輩的眼中,顯得驚奇不已,他們會詫異為什麼突然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機。

而等我們活到爺爺奶奶這個年紀的時候,社會可能會變化的更快更新,到時我們也會看不懂。最終這個社會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其實誰都不知道。儘管有人預測人工智慧是未來的方向,可這也僅僅是一個推測,實際上環境會如何變化沒人能篤定。

比如說對於美國總統選舉的結果,很多人認為這將會導致美國整個社會環境的倒退,可這誰又能預料呢?畢竟在選舉之前,大家還覺得特朗普不可能當選呢。

從個人來說,我們可以做很多的選擇,選擇種植什麼花草,養育什麼寵物。父母對我們的培養,也一般會選擇一個方向,比如說培養成為科學家,公務員,或者送去別的城市,別的國家深造。這樣的一種人工培育方式,最後都能成功嗎?有可能。

因為我們還處在一個小的環境和小的時間周期中,從出生到現在,這二、三十年還是一個相對較短的過程。但等到了八九十歲,這種培育的方向是否還依然適合你,這就很難講了。好比有很多父母可能覺得公務員在他們那個年代非常吃香,所以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去當公務員,但其實我們現在都知道,環境已經發生變化,公務員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了。

在我那個年代,生物學是一個熱門的學科,而現在讀生物學的學生卻就業困難,這也是因為社會變化太快了。那面對這種情況, 我們該怎麼做呢?

我個人覺得可以從生物學上,從道金斯老師《自私的基因》中得到一些啟發:首先必須承認你是無法預測未來環境會如何變化的,但是你可以多去嘗試一些不同的環境

當進入到新的環境中,你會發現你很不適應,這很正常,就像我剛才所說的盲魚,突然暴露在陽光下它也無法適應。但如果你努力適應下來了,那麼你的適應能力就會開始重新進化。

這也意味著當環境劇烈變化時,因為你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你更能適應新環境,存活的幾率也會更高。當然這並不是讓你去嘗試完全無法適應的新環境,好比盲魚如果完全暴露在陽光下,很大可能會被其他物種吞噬。

最好是循序漸進,先嘗試在有一點光線的地方活動,這樣它的後代會有一些能夠適應這種環境,慢慢地,這個物種就可以繼續繁衍下去。


小結

人類進化到今天,不單單只有生物學特性,同時也有社會學特性,而且這兩種特性不一定是完全衝突的。從生物特性來看,人活著是為了繁衍,那麼有些人則會認為讀書,工作和追求生活是沒有必要的。這是不對的。

因為到今天,你作為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對這個社會的貢獻已經不再是繁衍後代,而有可能是寫了一本好書,影響了許多人,也可能是你創辦了一家優秀的企業,給社會生產優質產品,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另外一種容易讓大家迷茫和無措的說法是,進化是隨機性且無意識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個人的命運也福禍難測,那我們生活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並不是被上帝或者其他高等生物精心創造和選擇的特殊群體,只是剛好生存下來了,那又是為什麼什麼目的而存活著?

在我看來,我們存在,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義。人類的生命是來源於精子和卵子的結合,你能從幾千萬個精子裡面脫穎而出,與卵子結合,你的出生本身就是非常幸運的事情。這種概率遠遠低於上一個好大學,或者找一份好工作。所以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是一個倖存者。

想想那些已經滅絕和淘汰的物種,我們經歷那麼多殘酷的自然選擇才有了今天鮮活的生命,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基因和生命,既然如此,怎麼還能不好好珍惜生命呢!

未來已來 只是分布不均

入門信息分析 突破職業瓶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如何做出更好的決策?多元思維你值得擁有
陽志平:認知科學給教育工作者的啟發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