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盒馬鮮生,你不一定學得會

盒馬鮮生,你不一定學得會

馬雲流傳最廣的名言之一是:「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

阿里新作盒馬鮮生誕生後,業界依然各種「看不懂」。但圍觀者又在擔心「來不及」的焦慮中跟風模仿,並根據自己的經營數據對盒馬鮮生的運營進行多種揣度:

盒馬到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不平常的數字

自2016年1月開出首家店至今,盒馬已在全國14個城市發展出64家門店,服務約1000萬消費者。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盒馬CEO侯毅在昨天的阿里投資人大會上披露:截止2018年7月,運營1.5年以上的7家盒馬成熟門店,單店日均銷售額超過80萬元;以平均營業面積4000平米計算,單店坪效超過5萬元,相當於同類大賣場3倍以上;線上銷售佔比超過60%;純線上會員消費額,略高於純線下會員;線上線下都有消費的會員,月消費額為575元。

這串數字在全行業遙遙領先。

運營1.5年以上的7家店,屬於首批門店,經歷了為時不等的磨合期和試錯期。隨著模式的日益成熟,盒馬新店實現盈利的周期也大幅縮短,廣州開的門店當月就實現了盈利。按照年底前增加到100家店的計劃,盒馬將進入全面規模化盈利期。

如此亮眼的數字,盒馬是如何跑出來的?

表面上看,盒馬所代表的新零售,似乎只是線上、線下的結合。實際上,它是一套複雜的台前、幕後融合系統,上至供應鏈,下至消費者,都與大數據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

肩負傳統零售變革者的重任,盒馬誕生之初的頂層設計是深思熟慮的,「餐飲生意很好,這個商業模式,門店能不能做?我們賣生鮮能不能賣得過超市、大賣場?甚至能不能賣得過菜市場?都是盒馬在第一天要考慮能不能做第一名而設計的」。

想做第一名,需要拿出優於傳統零售的用戶體驗。

傳統零售是普遍、泛泛式服務,用戶被動接受商品;而由大數據技術驅動的按需精準服務,被認為更能營造極致的用戶體驗。

基於此,盒馬的新零售,建立在數據基因之上:通過數據掌握消費者需求,反向驅動商品採購、中央廚房、加工中心、配送等環節的精準供應和流通效率,最終實現3公里範圍內30分鐘免費送達的智能物流體驗。

這是一套顛覆傳統零售的運營體系,侯毅透露,這套體系運作效率在設計之初就對標全球零售業最高標準。

這讓盒馬有足夠的底氣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高、更前沿的商品。

一位業內人士長期觀察發現,盒馬的商品結構一直處於動態優化中,新商品的上架速度總是快於同行。

這也是與線下同步的盒馬APP更具有用戶粘性的原因所在。

有消費者說,每天幾乎都要看一眼盒馬APP,因為總會有驚喜:「這麼好的東西,盒馬怎麼會有?!」

而進到店裡的線下消費者,也往往因生鮮SKU比大賣場更豐富,不自覺地臨時產生衝動消費,令盒馬店線下客單價高於線上。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盒馬的數字化還帶來了損耗的降低。

生鮮超市始終面臨著高損耗的魔咒,動輒高達30%的損耗極大拉低了利潤率。

當採用大數據分析後,盒馬店按需供應,有效減少生鮮品積壓。即便偶有超量,只要根據後台大數據篩選出有消費意向的顧客,向其推送一條優惠信息,往往幾分鐘即可搞定。

細節決定成敗。兩年多時間,在合理的頂層設計之下,盒馬的每一個細節都區別於傳統零售,最終有效征服消費者,成為新零售成功範本。

賦能者

「一件對商業有利的事,如果沒有人做,那麼我來」,一直是阿里的行事風格。數次經驗證明,阿里在商業領域每一次革命性的探索成功後,大都成為商業基礎設施,服務、滋養整個商業體系,支付寶如此,菜鳥網路如此,阿里雲如此,盒馬鮮生亦如此。

阿里巴巴CEO張勇曾在內部會議上表示:「新零售沒人做過,阿里巴巴要先嘗試。試錯的事情自己來,成功的經驗和產品賦能給合作夥伴。」

跑成功的盒馬已經在嘗試模式輸出。

去年11月阿里收購大潤發時,其創始人黃明端成了業界眼中的落寞者:「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如今,黃明端卻在感慨要感謝這個時代——阿里為大潤髮帶來了無限可能,「我們正在和阿里巴巴一起,塑造一個新零售時代」。

行動是從今年3月開始的。黃明端原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對大潤發的數字化改造,「但是門店等不及了,每個門店都想快點加入,結果用了3個月就改造了100家門店」。以此「阿里速度」計算,到11月份,大潤發全國近400家門店將全部改造完成。

在消費者看來,大潤發的改變幾乎就在一夜之間。

最直觀的是,生鮮區接入了盒馬的懸掛鏈系統。這意味著盒馬的物流接單能力嫁接給了大潤發,並通過手機淘寶為其提供引流入口。大潤發附近3公里內的消費者,通過手機淘寶APP,可以享受一小時內送達服務。

前不久,與黃明端談合作的投資者,對大潤發的一小時配送半信半疑,黃明端建議其當場測試,「手機一點,我們這邊還在講,一下子東西就到了,還是燙的」。

高效配送以外,大潤發另一個明顯變化是,天貓超市網紅商品也大面積落地,還增加了智能購物區。這有效彌補了大潤發原本缺少年輕顧客的短板,而年輕顧客正是新零售的擁躉。

阿里的神助攻令大潤發的效果超出黃明端預期,「我們原來預計是500單(日均線上訂單)就可以了,現在不少門店已經達到2000單了。」

事實上,最早完成改造的上海閘北店,日訂單量在峰值已達到5000單,單店坪效整體提升30%。

從業多年的一位大潤發高管也感嘆:傳統模式下,無論是效率的提升,還是產品的差異化、供應鏈的優化,都很難迅速改變, 「阿里的新零售讓傳統商超直接換上了快車道」。

雙方的合作遠不止於此。比如:大潤發還將肩負起在東北三省、海南等地區大規模複製盒馬鮮生的重任。海口的第一家盒馬門店,即將正式開業。

二者聯姻、服務於四五線城市及生活小區的新物種——盒小馬,也在不久前落地蘇州。

未來,雙方還會基於盒馬鮮生,打造出適合大賣場的運營模式,使其成為大潤發新零售的樣板。在黃明端眼裡,「這個有無限可能」。

「無限可能」也包括未來盒馬的邊界。

目前,盒馬正在圍繞用戶體驗構築一個流量軸心,圍繞這個軸心,盒馬可以無限拓展,大賣場、便利店、專賣店以及醫藥超市、社區服務等,都可能成為其新業態。

當侯毅1000家店目標成真時,盒馬服務能力將覆蓋約3.6億人口。那時的盒馬,將成為離消費者最近的一站式綜合服務超級平台,其規模在全球也屈指可數。

盒馬模式的橫空出世,也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應諸多全球大企業的訴求,盒馬推出了一套包含軟硬體在內的零售系統輸出方案。幾天後的阿里2018年雲棲大會,這套方案將正式對外發布。

至此,盒馬已是名副其實的新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

不變無以成未來

零售業誕生至今140餘年,經歷了百貨商店、連鎖商店、超級賣場三次傳統性變革後,得以繁榮發展。

直到電商出現,加之經濟增速下滑影響,全球傳統零售業陷入困境。但電商經過幾年高速增長後,也看到了天花板。

「變」成了零售業唯一的出路。

之前的變革中,零售業的三要素——人(消費者)、貨(商品)、場(場景),始終在延續著場-貨-人的路徑,即商場賣什麼,消費者就買什麼,只能被動接受。其結果是,全社會商品流轉效率低、消費者體驗差。

電商的發展升級了商業基礎設施,並用大數據技術為新一場零售革命提供了可能——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消費者需求,也就抓住了消費體驗。

盒馬引領的新零售革命,正是通過數字化,逆向牽引三要素形成更加科學的人-貨-場路徑,即由消費者所需,決定商品,進而決定線上或線下消費場景,最終完成對供應鏈的深度改造,實現按需生產,消費體驗得以升華。

這被認為是對傳統零售最徹底的改造和本質回歸,也是盒馬爆紅的秘密所在。

相對全系統數字化,盒馬對供貨商的改造力度堪稱中國商業史之最。

由於種種條件所限,中國零售業在供應鏈、物流體系、滲透率上,比發達國家要滯後10餘年。

供貨商要經過多個環節,才能讓商品在終端門店接近消費者,不僅周期長,且進場費、上價費、促銷費等各項費用奇高,推高了售價,廠家還要自擔庫存積壓風險。

盒馬實行的買手制,與供貨商一起探討:由你生產最受歡迎的產品,我來定價買下,然後以高性價比精準地賣給消費者。可謂一招打破了所有牽絆,實現有效供給。

這一模式下,廠家、零售店、消費者三贏。

「實際零售的終局,是圍繞誰能達到最大的銷售能力,誰建設完了最大的供應鏈效率,誰拿到最好的商品,圍繞著這個來打造完整的體系。」

一系列的高舉高打,無疑需要巨額投入及數據資源、信息技術作支撐。盒馬背靠阿里,具有不可複製的先天優勢,追隨者只能望塵莫及。

此次盒馬披露的數據,不僅被業界看作其模式成功的標誌,也被認為是零售行業的劃時代豐碑——經過百餘年發展,零售業終於迎來最徹底的改變。

這讓盒馬的探索更具里程碑式的廣泛價值和意義。

當初馬雲曾表示:「無論是打造的無人零售店也好,盒馬鮮生也好,並不意味著阿里巴巴準備去搶佔多少零售、生鮮市場,而是要給業界傳輸一個信號或者說是一些思考,讓零售行業反思如何做得更好。」

短短兩年間的變化,令馬雲的期待再次成真。

在盒馬的示範下,傳統零售掀起了思變潮,催生出的新型服務商構築起零售新生態。已經具備創新思維的傳統零售業,在新生態中定將各顯神通,與盒馬一起,走出更加高效、通達的新零售之路,成為供給側改革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力助推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春來教育13日在港上市,當日午間跌幅達16.83%
影譜科技跨越中國智能影像生產千億市場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