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康熙遺詔,為何不及早公開,以解雍正繼位之謎呢?
原標題:既然有康熙遺詔,為何不及早公開,以解雍正繼位之謎呢?
非不欲也,是不能也。
因為,雍正繼位之謎的焦點其實早已不在康熙遺詔。
在早期,民間廣泛流傳著各種版本的雍正篡位說,其中鬧得最凶的,就是所謂將「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在專業研究領域,早在遺詔面世之前,就已經將其否定了。民間的清史愛好者、後來的網友、廣大吃瓜群眾們,也逐漸明白了當時滿漢蒙回四種流行文字的巨大區別,根本不可能出現如此低級而搞笑的篡改事件。
後來關於遺詔爭論的焦點,已然轉移到了遺詔的成文時間與撰寫者身上。從研究成果來看,基本可以明確,目前面世的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去世當日公布的,這也成為了質疑雍正的最大理由。三天時間,寫一百份遺詔都夠了。至於筆跡,據傳雍正最擅長模仿康熙,乾隆最擅長模仿雍正,和珅最擅長模仿乾隆,所以嘉慶心急火燎地幹掉了和珅,要不按此規律,接下來明顯是和珅當皇帝啊!這當然是搞笑的說法。古代雖然沒有專門鑒定筆跡的權威機構,但除非雍正只是遠遠地向眾人展示一下,不給細看的機會,否則以他那群兄弟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出模仿的痕迹。由於雍正繼位後下令各府衙將康熙以往的諭旨、硃批、奏章、信札等紛紛上繳不得外傳,這就成為了坐實他篡位的又一鐵證——不心虛的話你干這檔子事幹嘛?不就是怕被人校對遺詔筆跡嗎?
在我看來,遺詔造假的可能性很高,但雍正篡位的可能性不高。爭議的根源,就在於康熙沒有留下書面的傳位遺詔。或許是刻意的,又或許是來不及,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辯稱「倉促之間,(康熙)一言以定大計」,很有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老皇帝怕提前激化矛盾,故而採用瞞天過海之計,明面上不立太子,既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儲君,以免遭到勢力龐大的「八爺黨」下黑手。?
然而,康熙死得太突然,導致來不及寫下傳位遺詔,結合當時的情況,留給眾人的,只能是口詔。
不少人據此認為九門提督隆科多矯詔,假傳聖旨幫雍正上台,這未免太想當然。
首先,不管哪位皇子繼位,隆科多只需要做好本職工作,維護京城穩定,一份功勞是肯定跑不掉的,加上他背靠佟國維家族,並且已成為新的家族代言人,榮華富貴不在話下,假傳聖旨很可能失敗,哪怕成功了,事後大概率會被滅口,風險與收益如此不成比例,連我都想的明白,隆科多會那麼愚蠢嗎?
第二,難度太大。九門提督有實權不假,但歸根結底只是高級「守門員」,距離權傾朝野還有很大距離,根本不足以一手遮天。縱觀歷朝歷代上位成功者,無不是上位者本身勢力龐大,如楊廣、李隆基,或者競爭對手犯錯被趁虛而入,如朱棣、李世民。特別是在己方硬實力不足的情況下,更需要各種條件搭配,缺一不可。以著名的「沙丘之變」為例,公子扶蘇人望高,是默認的儲君人選,又有軍方大佬支持,按理說胡亥機會不大。可當時,出現了極為特殊的機會,秦始皇暴斃,皇子、丞相、後宮總管組成鐵三角,扶蘇自己放棄抵抗。這三個關鍵因素需要同時成立,胡亥才得以上位。反觀雍正,他面對的是「八爺黨」,幾乎代表了當時滿朝貴族和文武百官的力量,他們是不會主動放棄皇位的,這個時候,不要說什麼改遺詔,就算雍正殺了康熙也沒用。康熙不是雍正繼位的攔路虎,而是保護神,雍正繼位最大的資本有且只有康熙的支持。
所以,康熙突然去世而未留下書面遺詔,所謂的最大得利者雍正,其實是最大受害者。當日的情況應該是,康熙留下了明確的口詔,所以「八爺黨」除非篡位,否則只能接受事實;但來不及留下書面遺詔,則產生了足夠的爭議與想像空間,「八爺黨」明面上不敢提出異議,暗地裡卻對雍正百般詆毀,力圖從輿論環境方面壓垮雍正。老實說,假如不是康熙留有明確的口詔,再多十個一百個隆科多,也無法幫助雍正登上皇帝的寶座,因為「八爺黨」的勢力,連康熙都忌憚不已,區區一個九門提督,如果能決定皇位的話,「九王奪嫡」又何必搞得那麼複雜?
雍正更悲哀的,是連自己的兒子都來暗中撈好處。「康熙因為喜愛乾隆才選擇雍正」的謠言,得利者只有乾隆一人,很明顯,這條新聞背後的黑手也只會是乾隆。
故而,公布遺詔已經無法平息關於雍正繼位的爭端。雍正補遺詔公示天下,也只是走一個必要的流程。他心裡也很清楚,信則有不信則無。對於後世之人而言,或許,只有通過時光穿梭機回到那個時候,親眼見證康熙臨終那一天,方能獲得真正的答案。
TAG:呼嚕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