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與理想·104位書壇精英書寫《中國書法的理想》
針對當代書法所面臨的文化生態問題,中國書協著力研究與探索當前書法創作的問題與現象、現狀與理想,立足本體,統籌大局,力矯頑疾,振拔流俗,通過「學術」和「批評」,進一步推動「當前」的創作。
第一篇章 中國書法的理想
「理想」部分以歷代書法批評理論為內容進行創作,從東漢至近代,曆數觀點,闡發理想,旨在從古人的書法理想中檢視當前書法之得失及發展方向。
東漢魏晉(二五- 四二O)
東漢(二五- 二二O)中晚期,人們開始關注漢字書寫的美。特別是草書的成熟,加速了人們對書法美的認知, 崔瑗的《草書勢》,開始對草書的美進行闡發,是爲中國書法理論的真正開端,文中提及的『象』『勢』等重要概念,成爲中國書法理論的核心審美範疇,揭示了書法成爲藝術的一些根本屬性。漢末、魏( 二二O - 二六五)、西晉( 二六五- 三一七),是中國書法發展的黃金時期,各種書體爭奇鬥妍,書法名家輩出。各種書體的繁榮與名家的出現促進了書法研究,繼崔瑗《草書勢》之後,出現了很多類似的著述,衛恆更將其中的一些著述編纂爲《四體書勢》。東晉(三一七- 四二O)時期,中國書法發展達到新高度,世家大族,人才輩出,風流瀟灑,成就卓著,爲書法注入新的意藴,並影響著此後書法的發展。
1
「象」與「勢」觀念的確立
余繼忠 / 226cm×54cm
「象」與「勢」觀念的確立
從人類所創造的符號系統來看,草書顯然是抽象的,但中國先民卻從這些抽象符號中聯想到很多自然事物的姿態及其運動,這是一個複雜的觀照模式。而這種觀照模式也是中國書法成爲藝術的根本。《草書勢》裏的「象」與「勢」成爲後來書法理論中被經常運用的重要概念。
釋文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剿其墨翰。惟作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點、,狀似連珠,絶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生奇。或淩邃而惴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蜩螗挶枝。絶筆收勢,餘綖糾結,若杜伯楗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彷彿若斯。
——崔瑗《草書勢》
崔瑗(七八—一四三),字子玉,東漢時期書法家,工篆、隸,尤擅草書,與杜度並稱爲『杜崔』。其生平事迹著録於《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傳附子崔瑗傳》。崔瑗長於詞章,與當時大儒馬融、張衡等相友善,官至濟北相。
崔瑗《草書勢》最早闡述草書所藴含的美感,理論意義更在於爲中國書法理論確立了『象』與『勢』根本概念,這些概念涉及書法藝術的核心內涵。崔瑗《草書勢》見於《晉書·衛恆傳》。
2
儒家立場的書法觀
陳明之(1) 35cm×35cm×5
陳明之(2) 35cm×35cm×5
陳明之(3) 35cm×35cm×5
陳明之(4) 35cm×35cm×5
陳明之(5)35cm×35cm×5
儒家立場的書法觀
趙壹並非完全否定草書,衹是對於當時很多人狂熱地學習草書的風氣感到擔憂,因此便奉勸人們不要迷戀草書,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社會所需要的事業中。他認爲,一草書不是聖人所開創的事業;二草書水平的高低與人的天生才能有關係,甚至與人的學養有關係;三草書的優劣與人生成就沒有什麽關係。趙壹站在儒家的立場上主張經世致用,而草書在官方用字的篆隸之外,國家不用,則習之無益。
釋文
夫草書之興也,其於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聖人所造。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爲隸草,趣急速耳,示簡易之指,非聖人之業也。但貴刪難省煩,損複爲單,務取易爲易知,非常儀也。故其贊曰:臨事從宜。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爲哉?若人顔有美惡,豈可學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顰,衆愚效之,衹增其醜;趙女善舞,行步媚蠱,學者弗獲,失節匍匐。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絶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
且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鄉邑不以此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講試,四科不以此求備,徵聘不問此意,考績不課此字。徒善字既不達於政,而拙草無損於治。
—— 趙壹《非草書》
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今甘肅天水南)人。約生於漢順帝永建年間,其主要事迹見於漢靈帝年間(一六八—一八九)。一生著賦、頌、箴、誄、書、論及雜文等十六篇,今存五篇。《後漢書》有傳。
趙壹《非草書》。開啓了書法思考的很多議題:儒者的書法立場、人的氣質稟賦與書法的關係、書寫者的修養與書法的關係等。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3
各書體體勢美的認知
陳亮 247cm×97cm
各書體體勢美的認知
蔡邕《篆勢》述及篆書的起源,對篆書的形態特點有生動的描述,贊揚篆書有「入神」之妙。文中還涉及篆書之勢,用筆的輕重,體勢的縱橫、方圓,姿態的飛動之美等。
成公綏所説的隸書前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楷書,後面指的是八分書。關於「隸書」的歷史定位,成公綏認爲隸書與草書一樣具有「簡易」的特點,且「規矩有則」。同時,他還強調隸書既無篆書之繁複,又無草書之荒率,合乎中庸。
王珉《行書狀》對行書美感做了細緻的描述,並首次涉及到「文質」問題,成爲後來書法理論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釋文
鳥遺跡,皇頡循,聖作則,制斯文。體有六,篆爲真,行要妙,巧入神。或龜文鍼裂,櫛比龍鱗;紓體放尾,長翅短身。頹若黍稷之垂穎,藴若龍蛇之棼緼。揚波振撆,鷹跱鳥震;延頸脅翼,勢欲陵雲。或輕筆內投,徵本濃末,若絶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從者如懸, 橫者如編;杳眇邪趣,不方不圓;若行若飛,跂跂翾翾。遠而望之,若鴻鵠群游,絡繹遷延;迫而視之,端際不可得見,指撝不可勝原。研桑不能索其詰屈,離婁不能覩其隙間,般倕揖讓而辭巧, 籀誦拱手而韜翰。處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觀。摛華艷於紈素,爲學藝之範先。喜文德之宏懿,慍作者之莫刊。思字體之頫仰,舉大略而論旃。
——蔡邕《篆勢》
皇頡作文,因物搆思,觀彼鳥跡,遂成文字,燦矣成章,閲之後嗣。存載道德,紀綱萬事。俗所傳述,實由書紀。時變巧易,古今各異。蟲篆既繁,草藁近僞,適之中庸,莫尚於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
若乃八分璽法,殊好異制,分白賦黑,棋布星列,翹首舉尾,直刺邪掣,繾綣結體,劖衫奪節。或若虯龍盤游,蜿蜒軒翥,鸞鳳翺翔,矯翼欲去;或若鷙鳥將擊,並體抑怒,良馬騰驤,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鬱若霄霧朝昇,游煙連雲;俯而察之,漂若清風厲水,漪瀾成文。垂象表式,有模有楷,形功難詳,粗舉大體。
——成公綏《隸書體》
邈乎嵩、岱之峻極,爛若列宿之麗天。偉字挺持,奇書秀出,揚波騁藝,餘好宏逸,虎踞鳳跱,龍伸蠖屈。資胡氏之壯傑,兼鍾公之精密,總二妙之所長,盡要美乎文質。詳覽字體,尋究筆亦,粲乎偉乎,如珪如璧。宛若蟠螭之仰勢,翼若翔鸞之舒翮。或乃飛筆放體,雨急風馳,綺靡婉娩,縱橫流離。
——王珉《行書狀》
蔡邕(一三三—一九二),字伯喈,東漢文學家,書法家。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精通經史、音律、天文,善篆隸。
蔡邕《篆勢》一文見於《晉書·衛恆傳》。
成公綏(二三一—二七三),字子安,東郡白馬(今河南滑縣)人,官中書郎。西晉文學家,辭賦爲張華所推重,明人輯有《成公子安集》。
《隸書體》見於唐徐堅輯《初學記》。
王珉(三五一-三八八),東晉書法家,工隸及行草書,纍官散騎郎,黃門侍郎等。祖父王導、父王洽、兄王珣都是書法家。
王珉《行書狀》爲唐張懷瓘《書斷》所引。
4
「工巧」與「筆勢」
毛國典 180cm×97cm
「工巧」與「筆勢」
所謂「殺字甚安」,指杜度筆力強勁,力透紙背、沉著痛快,但是體勢微痩;崔瑗「筆勢」生動自然,而結字安排尚有不足;張芝則以「工」稱勝。所以,在西晉及其以前的書法品評中,「工巧」「肥瘦」「骨力」「筆勢」是主要的價值判斷準則。
釋文
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後有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殺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下筆必爲楷則,號「怱怱不暇草書」,寸紙不見遺。至今世尤寶其書,韋仲將謂之「草聖」。
——衛恆《四體書勢》
衛恆(?—二九一),西晉書法家。字巨山,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官至黃門侍郎,惠帝初爲賈后及楚王司馬瑋所殺。祖父衛覬、父衛瓘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衛恆《四體書勢》論述的是關於古文、篆、隸、草等四種字體,説明他們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文中使用了大量模擬自然現象的華美辭藻來反復形容這些文字之美。《字勢》是衛恆自己所作,其餘三篇由他所採集。《四體書勢》見於《晉書·衛恆傳》。
5
王羲之的「精熟」與「書意」
陳忠康 227cm×50cm
王羲之的「精熟」與「書意」
在魏晉時期,各種書體尚處於演變之中,王羲之在其《自論書》中認爲張芝書法備受推崇的「精熟」是通過工夫可以達到的,而「書意」則是書法更高層面的表現,它包括書體的客觀性及美感,也有作者書法思想的跡化運用與心靈的活動。東晉時期,各種書體都向更爲簡括的方向發展,王羲之的書法創造是這個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
釋文
1.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2.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傳)王羲之《自論書》
3.羲之作書與親故云:「子敬飛白大有意。」
——虞龢《論書表》
4.君學書有意,今相與草書一卷。
——張彥遠《法書要録·右軍書記》
王羲之(三〇三-三六一),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郎、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爲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諸體,有『書聖』之稱。
王羲之書論散見其往來信札與歷代書論著録中。
6
王獻之的改制與別創
龍開勝 181cm×48cm
王獻之的改制與別創
王獻之很早就有標新立異的思維,與其父王羲之相比,王獻之更有創新意識,敢於自稱與父王羲之不同,同時也説明他脫離漢魏至於其父輩恪守的「工巧」「精熟」的準則,率爾師心,冥合天矩,縱逸不羈,行草之外,更開一門,用自由新變的風尚引領書法向前發展。
釋文
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藳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軆。
——張懷瓘《書議》
謝公問王子敬:「君書何如君家尊?」答曰:「固當不同。」公曰:「外人論殊不爾。」王曰:「外人那得知。」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
王獻之(三四四-三八六),字子敬,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一説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東晉著名書法家、畫家,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加建威將軍、中書令等職,人稱『大令』。
王獻之書論思想散見於歷代書論著録及歷史文獻中。
南北朝(四二〇-五八九)時期的書法總體上紹述東晉名家,尤其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雖然出現對於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四賢』優劣問題的討論,書法鍾情於繼承而乏新變。與實踐上的羸弱相比,書法理論研究卻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此時一改魏晉時期書法理論對書體美感的描述,轉而對魏晉名家書法的藝術性質作細緻的品鑒,出現了很多專門的書法理論著述,出現了很多分別性質的概念系統,如『骨力』『媚趣』,『古質』『今妍』『天然』『工夫』等。這些概念系統的出現對於揭示古代名家作品的性質是有益的。隨著鑒賞活動的深入,書法的審美意藴也逐漸開始顯現,諸如『力』『趣』『意』等。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書法理論開始關注書法創作問題。北朝(三八六-五八一)爲少數民族統治,書法藝術問題的討論顯得簡陋,對於理論的貢獻很有限。
南北朝(四二O - 五八九)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總體上紹述東晉名家,尤其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雖然出現對於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四賢』優劣問題的討論,書法鍾情於繼承而乏新變。與實踐上的羸弱相比,書法理論研究卻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此時一改魏晉時期書法理論對書體美感的描述,轉而對魏晉名家書法的藝術性質作細緻的品鑒,出現了很多專門的書法理論著述,出現了很多分別性質的概念系統,如『骨力』『媚趣』,『古質』『今妍』『天然』『工夫』等。這些概念系統的出現對於揭示古代名家作品的性質是有益的。隨著鑒賞活動的深入,書法的審美意藴也逐漸開始顯現,諸如『力』『趣』『意』等。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的書法理論開始關注書法創作問題。北朝( 三八六- 五八一) 爲少數民族統治,書法藝術問題的討論顯得簡陋,對於理論的貢獻很有限。
7
「天然」與「工夫」「骨勢」與「媚趣」
方建光(1) 120cm×61cm
方建光(2) 120cm×61cm
方建光(3) 120cm×61cm
方建光(4) 120cm×61cm
方建光(5) 120cm×61cm
「天然」與「工夫」「骨勢」與「媚趣」
受魏晉玄學的影響,南朝時期的書法審美亦推崇「自然」。破除舊的觀念,追求率性自然的書寫與瀟灑高逸的精神境界。在羊欣之後的時代,「自然」爲「天然」所代替,「天然」則指不假雕飾的契合自然之美;「工夫」即「工巧」與「精熟」。「骨勢」出於筆力,「媚趣」在於形勢。在南朝書論中,「天然」與「工夫」、「骨勢」與「媚趣」相伴而生,並不厚此薄彼。
釋文
1.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藳,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
2.宋文帝書,自謂不減王子敬。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工夫不及欣。」
3.孔琳之書,放縱快利,筆道流便,「二王」後略無其比。但工夫少,自任故,未得盡其妙,故當劣於羊欣。
4.亡從祖中書令珉,筆力過於子敬。
5.郗超草書亞於「二王」,緊媚過其父,骨力不及也。
6.蕭思話全法羊欣,風流趣好,殆當不減,而筆力恨弱。
——王僧虔《論書》
7.張字形不及右軍,自然不如小王。
——虞龢《論書表》
羊欣(三七〇—四四二),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東費縣西南)人,王獻之的外甥,劉宋時官至中散大夫。羊欣的書法與王獻之的書風接近,所謂『買王得羊,不失所望』。
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介紹秦朝以來各朝書家,上自李斯,下及王獻之、王珉,共六十九人。其中主要記述書家籍貫、朝代、官職及擅長的書體。此文在書法史上的價值主要在於首開評騭書家之風。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王僧虔(四二六—四八五),南朝宋、齊時期的書法家,官至侍中,東晉丞相王導的後人。其書法既有王導一脈的傳承,如王洽、王珣等,又有王羲之、王獻之的影響。在南朝時期宋、齊兩朝,他是琅琊王氏家族中書法的領軍人物。
王僧虔《論書》以品評爲主,是漢、魏、晉以來第一篇純粹的書法品評著述。其論書言論反映出當時書法品評的一些中心問題,如『天然』『工夫』説。他還提出『緊媚』『骨力』『風流趣好』『媚好』『筆力』『力』等概念,對書法美的辨析更加深入。此文見於唐張彥遠《法書要録》。
虞龢,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法家,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侍郎、廷尉,著有《論書表》。
虞龢《論書表》作於明帝泰始六年(四七〇),此文是應制之作,給皇帝介紹魏晉時期的書法家,以敘述評論二王之書爲主。文中特別提出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並從不同時代藝術品的性質來討論四人優劣,提出了『古質』『今妍』説。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8
古質今妍
王忠勇 139cm×69cm
古質今妍
「古質」「今妍」是一個相對的歷史範疇。在書法審美上,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指書體演進的差異;二指個人選擇與風格的差異。「古質」是説時代比較早的人的書法質樸、自然;「今妍」是相對於「古質」而言,是時代較晚的人的書法特徵,華美而新潮。
釋文
夫古質而今妍,數之常也;愛妍而薄質,人之情也。鍾、張方之「二王」,可謂古矣,豈得無妍質之殊?且「二王」暮年皆勝於少,父子之間又爲今古,子敬窮其妍妙,固其宜也。然優劣既微,而會美俱深,故同爲終古之獨絶,百代之楷式。
——虞龢《論書表》
9
「物情」與「形式」
劉宏衛 233cm×42cm
「物情」與「形式」
「物情」的理論基礎源於玄學,會産生「時空融合」式的移情效果,萬物有情,人與萬物同情。王僧虔首次涉及到書法創作活動中的「情感」與「形式」的聯繫等問題,認爲書法藝術的創作動力是內心的情感與天地萬物的融通。好像從虛無中尋找到能表現與心靈吻合的形象。對於書法創作,此文還涉及心、眼、手、筆之間的聯繫,以及主體精神中的情、思、志三個方面在創作活動中的作用。
釋文
情憑虛而測有,思沿想而圖空。心經於則,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從。風搖挺氣,妍孊深功。爾其隸明敏婉,蠖絢蒨趨。將摛文篚縟,托韻笙簧。儀春等愛,麗景依光。沉若雲鬱,輕若蟬揚。稠必昂萃,約實箕張。垂端整曲,栽邪製方。或具美於片巧,或雙兢於兩傷。形綿靡而多態,氣陵厲其如芒。故其委貌也必妍,獻體也貴壯。跡乘規而騁勢,志循檢而懷放。
——王僧虔《書賦》
王僧虔《書賦》是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創作論。此文見於唐歐陽詢輯《藝文類聚》卷七十四。
10
書評體例的發端與對「神明」的祈尚
楊科雲 192cm×29cm
書評體例的發端與對「神明」的祈尚
袁昂《古今書評》採用了形象描述的方式來評價各家的書法風格,把書法作爲展示人的主體精神的藝術形式來對待,開闢了書法批評中從關注形式的完善到精神追求的轉化,帶來了書法內涵探討的深化。對「神明」的祈尚,將書法藝術從表現自然物象、生命形態的筋骨之力提昇到人的精神層面,而精神包括風度、才智、情調、生命力等綜合因素的發越。
釋文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有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
羊欣書如大家婢爲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
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
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叢悴不復排突英賢。
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
庾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出。
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
殷鈞書如高麗使人,抗浪甚有意氣,滋韻終乏精味。
袁崧書如深山道人,見人便欲退縮。
蕭子雲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
曹喜書如經論道人,言不可絶。
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絶望之意。
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逝。
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
鍾司徒書,字十二種意,意外殊妙,實亦多奇。
邯鄲淳書應規入矩,方圓乃成。
張伯英書如漢武帝愛道,憑虛欲仙。
索靖書如飄風忽起,鷙鳥乍飛。
梁鵠書如太祖忘寢,觀之喪目。
皇象書如歌聲繞梁,琴人捨徽。
衛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
孟光祿書如崩山絶崖,人見可畏。
李斯書世爲冠蓋,不易施平。
——袁昂《古今書評》
袁昂(四六一—五四〇),字千里,扶樂(今屬河南)人。仕齊爲吳興太守,仕梁爲吏部尚書,遷尚書令,位司空,深受梁武帝寵遇。
袁昂《古今書評》是應梁武帝的旨意而作。所評價的書法家共有二十五人。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11
九品論書
張志慶(1) 52cm×32cm×6
張志慶(2) 52cm×32cm×6
張志慶(3) 52cm×32cm×6
張志慶(4) 52cm×32cm×6
九品論書
庾肩吾《書品》取法於漢魏時期人才評定選拔的「九品官人法」,以九個等級將古代的書法家排定座次,以見出他們書法的優劣。庾肩吾認爲張芝書法「工夫第一」,鍾繇書法「天然第一」,王羲之書法「工夫」「天然」都居中,意謂兼有兩家之長,而無兩家之短。庾肩吾認爲當時五花八門的書體雖是奇珍,但不適應時代需要的書體,則不作爲重點。他所關注的是隸書(包括楷書)、行草,並對隸楷二體的價值給予高度評價。庾肩吾九品論書,開以品論書之先河。
釋文
1.隸既發源秦史,草乃激流齊相。跨七代而彌遵,將千載而無革,誠開博者也。均其文,總六書之要;指其事,籠八體之奇,能拔篆籀於繁蕪,移楷真於重密。分行紙上,類出繭之蛾;結畫篇中,似聞琴之鶴。峰崿間起,瓊山慙其斂霧;漪瀾遞振,碧海愧其下風。抽絲散水,定於下筆;倚刀較尺,驗於成字。
2.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爲「草聖」。鍾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工夫過之。羊欣云:「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衆法,備成一家。
——庾肩吾《書品》
庾肩吾(四八七—五五一),字子慎,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官度支尚書。長於辭賦,是當時著名的宮體詩作者。工書法。
庾肩吾《書品》不僅體現了蕭梁時代的審美趨尚,而且確立了後世品書的形式。《書品》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12
北朝的文字規范與書法價值觀
曲慶偉 137cm×43cm
北朝的文字規範與書法價值觀
江式重視的是漢字的標準性,希望社會上通用的漢字能夠有統一的標準,並符合文字的本原,而不是向壁虛造。顔之推告誡自己的子孫,不要用主要精力來研究書法這個小道,稍須留意即可。北朝書家以崔、盧二門爲最,多習鍾繇、衛瓘,復漸知二王,漢族士大夫多深藏不出。北朝實際上對書法藝術問題沒有提供建設性的意見,而主要關注文字的正、俗。
釋文
1.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造,巧談辯士,以意爲疑,炫惑於時,難以釐改。傳曰:以衆非非行正言,信哉得之於斯情矣。乃曰「追來」爲「歸」,「巧言」爲「辯」,「小兔」爲「」,「神蟲」爲「蠶」,如斯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書、 史籀《大篆》、 許氏《説文》、《石經》三字也。
——江式《論書》
2.真草書跡,微須留意。江南諺雲:「尺牘書疏,千裡面目也。」承晉宋餘俗,相與事之,故無頓狼狽者。吾幼承門業,加性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玩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然而此藝不須過精。夫巧者勞而智者憂,常爲人所役使,更覺爲纍。韋仲將遺戒,深有以也。
3.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唯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蕭子雲每歎曰:「吾著《齊書》,勒成一典,文章弘義,自謂可觀,唯以筆跡得名,亦異事也。」王褒地胄清華,才學優敏,後雖入關,亦被禮遇,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嘗悔恨曰:「假使吾不知書,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觀之,慎勿以書自命。雖然,廝猥之人,以能書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爲謀」也。
——顔之推《顔氏家訓》
江式(?-五二三),字法安,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官驍騎將軍,生於書法世家,少傳家業,尤工篆體。
江式《論書》述其撰集《古今文字》之緣由,説明各種字體的形成發展過程,旨在矯正當時書體訛亂的風氣,具有針砭時風的意義。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顔之推(五三一-約五九五),字介,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先仕梁,官至散騎侍郎,後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平原太守。齊亡入周,後又仕於隋。是當時著名的文士,工尺牘。著有《顔氏家訓》。
顔之推《顔氏家訓·雜藝篇》集中體現了他的論書主張,顔之推對當時詭異的書風進行了批判,表現了務求平易通達的藝術觀與崇尚典正、不滿新奇的祈尚。
唐朝(618~907)
13
盡善盡美標準的確立
王衛軍 69cm×70cm
盡善盡美標準的確立
唐太宗李世民首次援引儒家的「盡善盡美」的價值觀來表達他心目中理想的書法,將王羲之樹立爲絶對的典型,其他書家被悉數摒棄。盡善盡美的要求真正觸及到文字書寫的兩面性,既要標準、適用,又要美觀。唐太宗專門撰文研究王羲之的書藝,觀點鮮明,是一個創舉。
釋文
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爭相誇尚,競其工拙。伯英臨池之妙,無復餘蹤;師宜懸帳之奇,罕有遺跡。逮乎鍾、王以降,略可言焉。鍾雖擅美一時,亦爲迥絶,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爲瑕。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歟!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卧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千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穀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爲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李世民《王羲之傳論》
李世民(五九八—六四九),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他早年以武力幫助其父定天下,功高蓋世。同時又善於結交文藝之士,身爲秦王時,開館延聘當時十八位有名的學者、藝術家,共同商討政治及文化藝術。繼位之後,偃武修文,奠定了大唐王朝的基本格局。
李世民嚮往晉人風流,對於歷史人物的書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親撰《王羲之傳論》,將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抬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文見於《晉書·王羲之傳》。
14
古典完美的理想
王大禾(1) 96cm×59cm
王大禾(2) 96cm×59cm
古典完美的理想
《書譜》以王羲之書法爲典型來闡述理想的書法形態,並結合張芝、鍾繇在草書、楷書方面的成就,以及自己的藝術實踐,對書法創作的內在規律進行總結,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書法理論系統。孫過庭更是古典完美書法理想的闡釋者。他的完美理想涉及到書法藝術的每個環節,客觀上推動了書法達性抒情的功用,提昇了書法藝術的品格。
釋文
1.觀乎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絶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2.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絶;既能險絶,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3.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
4.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爲形質,使轉爲情性;草以點畫爲情性,使轉爲形質。
5.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
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玉輅於椎輪者乎!
6.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義無所從。
7.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檢;躍泉之態,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縱欲唐突羲獻,誣罔鍾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
——孫過庭《書譜》
孫過庭,名虔禮,字過庭,以字行。生卒年不詳。他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書譜》是漢魏六朝以來人們關注的很多焦點問題的一個總結,且將對古代名家作品意藴的認知帶入一個全新的高度。今有孫過庭《書譜》紙本墨跡存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15
十品論書——逸品
方放 236cm×29cm
十品論書——逸品
李嗣真沿襲庾肩吾《書品》體例,九品之上,列出逸品,即李斯、鍾繇、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實爲十品。「逸品」,最早是用來評價圍棋的水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李嗣真《書後品》中「逸品」是超出常流的意思,與後世的「逸品」屬性有所不同。在「以品論書」的脈絡中,李嗣真首次提出「逸品」之說,在藝術批評與審美範疇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釋文
1.右四賢之跡,揚庭效技,策勲底績,神合契匠,冥運天矩,皆可稱曠代絶作也。而鍾、張則筋骨有餘,膚肉未贍,逸少則加減太過,朱粉無設,同夫披雲覩日,芙蓉出水,求其盛美,難以備諸。
2.評曰:元常每點多異,羲之萬字不同,後之學者恐徒傷筋膂耳。然右軍肇變古質,理不應減於鍾,故云:「或謂過之。」庾翼每不服逸少,曾得伯英十紙,喪亂遺失,常恨妙跡永絶。及後見逸少與亮書,乃曰:「今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方乃大服。羲之又曾書壁而去,子敬密拭之,而更別題。右軍後還,觀之曰:「吾去時真大醉。」子敬乃心服之矣。然右軍終無敗纍,子敬往往失落,及其不失,則神妙無方,可謂之草聖也。贊曰:蒼頡造書、鬼哭天廩,史籀湮滅,陳倉籍甚。秦相刻銘,爛若舒錦,鍾、張、羲、獻,超然逸品。
——李嗣真《書後品》
李嗣真(?—六九六),唐武則天時期人,字承胄。官御史中丞、知大夫事。被酷吏來俊臣所陷。書畫家,博學曉律,兼善陰陽推算之學,所作除《書後品》外,尚有《詩品》《畫品》等。
李嗣真《書後品》大體上沿襲庾肩吾的體例,不過在九品之上,列出李斯及張芝、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五位書家,稱爲『逸品』,實際上就成爲十品。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16
重神輕形
宋旭安 248cm×122cm
重神輕形
「神」是張懷瓘書法思想的中心詞之一。「神彩」指書法的生命狀態、質量的概括,有若流光溢彩者;「風神」指凜然可畏者,與「神彩」同中有異。他認爲書法家不僅要善於觀察自然萬象,還要把自己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化合爲一,物我交感,才能達到神化。從藝術表現上探索生命之源,反映出盛唐時期對於生命本質的探求與表達。
釋文
1、先其天性, 後其習學。
2、以風神骨氣者居上, 妍美功用者居下。
——張懷瓘《書議》
3、從心者爲上,從眼者爲下。
4、深識書者,惟觀神彩,不見字形。
——張懷瓘《文字論》
張懷瓘,活躍於唐玄宗開元至唐肅宗乾元年間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官至翰林院供奉。他是盛唐時期的一個主要從事書法理論研究的學者。
張懷瓘《書議》是張懷瓘晚年的著述,其中的觀點變得更爲激進,尤其是對於王羲之草書的評價,發前人之未發,同時還提出了很多著名的觀點,成爲張懷瓘書學思想的核心。《文字論》從發生角度闡述『文』『字』『書』和『翰墨之道』之間的關係,對書法藝術價值觀念的確立和提昇帶來積極的影響。《書議》與《文字論》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17
不朽之盛事
彭雙龍 233cm×53cm×2
Z彭雙龍另一件 (1)
彭雙龍另一件 (2)
不朽之盛事
張懷瓘將書法和文字連在一起,來論述它的價值。先王、先賢的思想依靠文字來傳播,所以文字之功用自然首當其要,文字顯現它的功能依賴於書寫,即「加之以玄妙,而翰墨之道生焉」。表明張懷瓘是歷史上第一個能分別文字的語言功能與書法的藝術妙用的理論家,具有劃時代意義。
釋文
1.昔仲尼修書,始自堯舜。堯舜王天下,煥乎有文章。文章發揮,書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漢之間,諸體間出,元猷冥運,妙用天資。追虛捕微,鬼神不容其潛匿;而通微應變,言象不測其存亡。奇寶盈乎東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貴而稱聖,其跡有秘而莫傳。理不可盡之於詞,妙不可窮之於筆。非夫通玄達微,何可至於此乎?乃不朽之盛事,故敘而論之。
2.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幽深之理,伏於杳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張懷瓘《書議》
18
先文而後墨
謝全勝 247cm×70cm
先文而後墨
張懷瓘由嵇康與王獻之的書法作品看出其人的志向、氣節、懷抱,所以特別寶惜他們的作品。這種愛惜之情已經超越了書法的形式美,而上昇到精神美的層次,實際上也是第一次論述到人品與書品的關係問題。張懷瓘真正將「意」與「象」統一起來,二者之間不可或離,不存在無象之意或無意之象。
釋文
1.嵇叔夜身長七尺六寸,美音聲,偉容色,雖土木形體,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加以孝友溫恭,吾慕其爲人。常有其草寫《絶交書》一紙,非常寶惜,有人與吾兩紙王右軍書不易。近於李造處見全書,瞭然知公平生志氣,若與面焉。後有達識者覽此論,當亦悉心矣。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論人才能,先文而後墨。羲獻等十九人,皆兼文墨。
2.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游,臨事制宜,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爲風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駿,皆古今之獨絶也。世人雖不能甄別,但聞二王,莫不心醉。是知德不可僞立,名不可虛成。
——張懷瓘《書議》
19
重視個性與創造力
李鋭(1) 138cm×55cm
李鋭(2) 138cm×55cm
李鋭(3) 138cm×55cm
重視個性與創造力
「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是説那些在某一書體上具有開創性並確定基本範式的書家,其歷史地位要遠遠高於僅憑模仿而有聲名的書家。這個論斷意味著對創造性的認可。與此相關的看法還體現在張懷瓘對「俗物」與「奇材」的區分。所謂「俗物」,按照他的定義,主要特點是與大衆趨同;「奇材」則有其獨特性。由此可以看出,張懷瓘的論書標準重視創造力與個性。
釋文
1.先其草創立體,後其因循著名。雖功用多而有聲,終性情少而無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靈臺,必乏神氣。
——張懷瓘《文字論》
2.故與衆同者俗物,與衆異者奇材,書亦如然。爲將之明,不必披圖講法,精在料敵制勝;爲書之妙,不必憑文按本,專在應變,無方皆能,遇事從宜,決之於度內者也。
——張懷瓘《評書藥石論》
20
三品論書——神、妙、能
程志宏 238cm×120cm
三品論書——神、妙、能
張懷瓘《書斷》按照書法家的成就,將其分成「神」「妙」「能」三品,這種分法是首創其例。以「神」「妙」「能」分等級,給人的感覺是除了有高低之分,還有形質的差別,甚至還有一種理想包含其中。張懷瓘的等級之分有別於前人之處還體現在將「神」「妙」「能」三品落實到書家的具體書體,而不是籠統將某位書家列入其中一個品級,這就避免了以偏概全的弊端。屬於以品論書的範疇。
釋文
右包羅古今,不越三品。工拙倫次,迨至數百。且妙之企神,非徒步驟。能之仰妙,又甚規隨。每一書之中,優劣爲次;一品之內,復有兼并。至如神品,則李斯、杜度、崔瑗、皇象、衛瓘、索靖,各惟得其一;史籀、蔡邕、鍾繇得其二;張芝得其三;逸少、子敬並各得其五。考多之類少,妙之況神,又上下差降,昭然可悉也。他皆仿此。後所列傳,則當品之內,時代次之。或有紀名而不評跡者,蓋古有其傳,今絶其書,粗爲斟酌,列於品第,但備其本傳,無別商榷。然十書之外,乃有龜、蛇、麟、虎、雲、龍、蟲、鳥之書,既非世要,悉所不取也。
——張懷瓘《書斷》
張懷瓘《書斷》又名《十體書斷》,共三卷。上卷論述十種書體的源流,對十體源流進行了考證,可謂賅博。中、下兩卷分別品評古今書法家約一百二十人,按照書法家的成就,總體上分『神』『妙』『能』三品,具體又依書體分了細類。文後又有『評』,對於前人的書法理論著述都有所接觸,並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21
自然美與兿術美
岑嵐 218cm×110cm
自然美與藝術美
這裡思考的問題實際上關係到書法藝術內涵的實質,即將書法的「意象」創造落到實處。他們確立的是書法要表現自然的神奇,思考的是書法如何將自然的神奇內化成點畫、字形、章法,務使筆下「同自然之妙有」「備萬物之情狀」,與天地萬物具有相同邏輯關係的生命形式,這是關於書法創造的思維方式,以期帶來全新的藝術創造。
釋文
1.旭常云:「或問書法之妙,何得齊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適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僕嘗聞褚河南用筆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後因閲江島間平沙細地,令人慾書,復偶一利鋒,便取書之,嶮勁明麗,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蓋草正用筆,悉欲令筆鋒透過紙背,用筆如畫沙、印泥,則成功極致,自然其跡,可得齊於古人。」
——蔡希綜《法書論》
2.至晚歲,顔太師真卿以懷素爲同學鄔兵曹弟子,問之曰:「夫草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公孫大娘劍器舞,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兵曹有之乎?」懷素對曰:「似古釵腳,爲草書竪牽之極。」顔公於是倘佯而笑,經數月不言其書。懷素又辭之去。顔公曰:「師竪牽學古釵腳,何如屋漏痕?」懷素抱顔公腳,唱「賊」久之。顔公徐問之曰:「師亦有自得之乎?」對曰:「貧道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夏雲因風變化,乃無常勢。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顔公曰:「噫!草聖之淵妙,代不絶人,可謂聞所未聞之旨也。」
——陸羽《懷素別傳》
蔡希綜,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唐天寶年間的書法家,爲蔡邕之後,與兄希逸、希寂深工草隸,名重當時。
蔡希綜《法書論》述家世及諸家授受淵源,雜采諸家論旨,而歸本自然,全篇在於強調書法的表現物象之美,首次將『意象』一詞用於書論。此文見於宋陳思《書苑菁華》。
陸羽(七三三—八〇四),字鴻漸,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著有《茶經》。
陸羽《懷素別傳》揭示了書法與自然物象相通的道理,『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屋漏痕』等都成爲論書術語。此文見於宋陳思《書苑菁華》。
22
詩人的書法理想
王厚祥 240cm×124cm
詩人的書法理想
詩人的書法理想反映出唐朝中期書法批評的一個整體觀念:強調「風神骨氣」,提倡意興,標舉狂逸,張揚天性。理想的書法藝術應充滿生機活力,充滿浪漫與激越的精神。他們的觀念中非常重視才情,並需要將它發揮出來。
釋文
魚牋絹素豈不貴,衹嫌局促兒童戲。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襟氣。長幼集、賢豪至,枕糟藉麴猶半醉。忽然絶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
竇冀,唐朝詩人,生卒年不詳。
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以詩歌藝術特有的絢爛色彩和奇異想像再現懷素書法藝術精神,代表了唐朝中期書法批評中對張揚個性、追求新變的祈尚。此詩見於《全唐詩》卷二四。
23
書法審美的概念
婁紅衛 237cm×90cm
書法審美的概念
竇蒙《語例字格》對竇臮《述書賦》中出現的一些詞彙進行闡釋,頗有新意。每個詞條下都有簡單的註解,竇蒙對書法美概念意識尚屬於草創階段,而對於書法審美的諸多品格進行勾勒的嘗試之功是不可忽略的。
釋文
天然:鴛鴻出水,更好容儀。質樸:天仙玉女,粉黛何施。神:非意所到,可以識知。 武:回戈挽弩,拉虎拏豹。 能:千種風流曰能。 妙:百般滋味曰妙。 精:功業雙極曰精。 古:除去常情曰古。逸:蹤任無方曰逸。 老:無心自達曰老。偉:精彩照射曰偉。 穩:結構平正曰穩。強:筋力露見曰強。 快:興趣不停曰快。 沉:深而意遠曰沉。 密:間不容髮曰密。 豐:筆墨相副曰豐。茂:字外多情曰茂。 麗:體外有餘曰麗。宏:裁製絶壯曰宏。 實:氣感風雲曰實。 輕:筆道流便曰輕。 貞:骨清神潔曰貞。 艷:少古多今曰艷。 峻:頓挫穎達曰峻。潤:旨趣調暢曰潤。 險:不期而然曰險。 媚:意居形外曰媚。細:運用精深曰細。 雄:別負英威曰雄。 爽:肅穆飄然曰爽。 法:宣布周備曰法。 閑:孤雲生遠曰閑。壯:力在意先曰壯。
——竇蒙《語例字格》
竇蒙,扶風(今陝西麟游西)人,字子全,竇臮之兄,官至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擅長書法,對其弟竇臮《述書賦》作了註解,並且作《語例字格》。
竇蒙著《語例字格》原本有一百二十條,今存九十條。此文見於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録》。
24
創作的動力——情感
楊雯 225cm×124cm
創作的動力——情感
韓愈很重視書法家的情感問題,尤其是對於世間發生的變化不能漠然置之。韓愈塑造了一個藝術典型,他心目中的草書家張旭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也是非常敏感的人,對於世間善惡有著強烈的愛憎之情,並將此轉化爲藝術靈感,所以張旭的草書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有積極入世的傾向與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觸及了書法藝術創造的動力問題,是對盛唐時期所關注的「意象」問題的進一步發揮,體現了儒家入世精神和提倡復古的文藝觀。
釋文
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伎。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鬭,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今閑之於草書,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跡,未見其能旭也。爲旭有道:利害必明,無遺錙銖,情炎於中,利慾鬭進,有得有喪,勃然不釋,然後一決於書,而後旭可幾也。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唐朝晚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與柳宗元領導當時的古文運動,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被後世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對書法也頗爲關注,《送高閑上人序》反映了他的觀點。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見於《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五。
25
書法的價值功能與社會地位
曹端陽 34cm×23cm
書法的價值功能與社會地位
劉禹錫的觀點是就書法之於士大夫人生地位而言,符合儒家的「志道游藝」的觀點,學書以爲經世致用,並沒有涉及書法藝術的內在要求。這反映出唐朝晚期士大夫對於書法的理性態度,既不像盛唐之時的狂熱,又不放棄將書法作爲雅藝的追求。
釋文
或問曰: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工與拙何損益於數哉?答曰:此誠有之,蓋舉下之説耳,非蹈中之説。亦猶言居室曰避燥濕而已,言衣裳曰適寒燠而已,言飲食曰充腹而已,言車馬曰代勞而已,言祿位曰代耕而已。今夫考居室必以閌門豐屋爲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鮮澤爲甲,評飲食必以精良海陸爲貴,第車馬必以華輈絶足爲高,遷祿位必以重侯纍封爲意。是數者皆不行舉下之説,奚獨於書也行之耶?《禮》曰:「士依於德,游於藝。」德者何?曰至、曰敏、曰孝之謂。藝者何?禮、樂、射、御、書、數之謂。是則藝居三德之後,而士必游之也;書居數之上,而六藝之一也。《語》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爲之猶賢乎已。」是則博奕不得列於藝,差愈於飽食無所用心耳。吾觀今之人,適有面詆之曰:「子書居下品矣!」其人必逌爾而笑,或謷然不屑。有詆之曰:「子握槊奕棋居下品矣!」其人必赧顔而愧,或艴然而色。是故敢以六藝斥人,不敢以六博斥人。嗟乎!衆尚之移人也。問者曰:「然則彼魏、晉、宋、齊間亦嘗尚斯藝矣,至有君臣爭名,父子不讓,何哉?」答曰:「吾始欲求中道耳,子寧以尚之之弊規我歟?」且夫信者美德也,秦繆尚之,而賢臣莫贖。黃老者至道也,竇後尚之,而儒臣見刑。道德且不可尚,矧由道德以下者哉!所謂中道而言書,何處之文學之下,六博之上?材鈞而善者得以加譽,遇鈞而善者,得以議能。所加在乎譽,非實也,不黷於賞;所以議在乎過,非罪也,不紊於刑。夫如是,庶乎六書之學,不堙墜而已!
——劉禹錫《論書》
劉禹錫(七七二—八四二),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善詩,有『詩豪』之名,工書。
《論書》是針對當時社會輕視書法研習的現象而發,以儒家經典爲依據,説明士大夫以德爲本,而游心於藝。
26
禪宗審美與創作的模仿
金澤珊(1) 35.5cm×15cm×6
金澤珊(2) 35.5cm×15cm×6
金澤珊(3) 35.5cm×15cm×6
金澤珊(4) 35.5cm×15cm×6
金澤珊(5) 35.5cm×15cm×6
金澤珊(6) 35.5cm×15cm×6
禪宗審美與創作的模仿
晚唐僧侶及士人形成了一種藝術傾向:推倒偶像,主張新變,提倡了悟、解脫,與禪門不立宗派、適意自然及心印頓悟的思想有著血緣關係。在書法審美的趣味上,他們追求自我張揚、變化奇詭的風格。晚唐書法批評以狂逸之個性、無視法度的思想,是開啓宋代尚意書風的因子。
釋文
1.篆書樸、隸書俗,草書貴在無羈束。江南有僧名光,紫毫一管能顛狂。人家好壁試揮拂,瞬目已流三五行。摘如鉤,挑如撥,斜如撐,迴如斡。又如夏禹鎖淮神,波底出來手正拔。又如朱亥鎚晉鄙,袖中抬起腕欲脫。有時軟縈盈,一穗秋雲曳空闊。有時瘦巉巖,百尺枯松露槎枿。忽然飛動更驚人,一聲霹靂龍蛇活。稽山賀老昔所傳,又聞能者惟張顛。上人致功應不下,其奈飄飄滄海邊。可中一入天子國,絡素裁縑灑毫墨。不繋知之與不知,便有一字千金值。
——吳融《贈光上人草書歌》
2.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顔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石三分,亦被號爲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
——釋亞棲《論書》
3.通神筆法得玄門,親入長安謁至尊。莫怪出來多意氣,草書曾悅聖明君。
——釋亞棲《對御書後一絶》
釋亞棲,晚唐書家,善草書,是生活在唐昭宗時代的僧人。《宣和書譜》中説他:『喜作字,得張顛筆意,昭宗光化中,對殿庭草書,兩賜紫袍,一時爲之榮。』
釋亞棲《論書》強調書法的通變,同時提倡要有『自立之體』。亞棲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提出古往今來的大書家無一不變,若執法不變,終不免『書奴』之譏。全文反映了禪家不立宗派、呵佛駡祖的精神。
吳融(八五〇—九〇三),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舍人。工詩文,亦長於書法。
吳融《贈光上人草書歌》表達了一種藐視成法、追求新變的藝術精神。
宋朝(960-1279)
27
學書必有法
仇必鰲 247cm×98cm
學書必有法
北宋早期總體上是步趨唐末餘風,沒有真正形成書法研究的風氣。歐陽脩對這種不景氣的局面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並不遺餘力地吶喊,提出了很多新見解。歐陽脩再三強調學書必有法,實與當時社會,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忽視書法有關。歐陽脩之所謂「法」並非某家之法,而是文字傳衍所形成的通則。強調君子之學並非有意好異尚奇,應該避免走極端,趨於「中庸」,既要繼承古代以來的典範,又應該爲後世楷則。他要求寫字須合乎一定的準則,不能爲了驚世駭俗而破壞成法。
釋文
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記》石本,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吁!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者邪?」曰:「非不能也。」「書之法當爾邪?」 曰:「非也。」「古有之乎?」曰:「無。」「今有之乎?」亦曰:「無也。」「然則何謂而若是?」曰:「特欲與世異而已。」脩聞君子之於學, 是而已,不聞爲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爲異者歟!及其過,聖人猶欲就之於中庸。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爲來者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爲,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爲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
——歐陽脩《與石推官書》
歐陽脩(一〇〇七—一〇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文忠』,吉州廬陵(今屬江西)人。他是北宋前期聲望很高的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他的《集古録》是第一部收集金石文字的著作。
《與石推官書》提出學書必須有法的觀點。此文見於《歐陽文忠公文集》。
28
「樂事」與「深趣」
白旭豐 197cm×50cm×2
白旭豐(2) 197cm×50cm×2
歐陽脩提倡把書法當成一種業餘的修身之道,不要把學習書法當成一種至高無上的事業,重要的是「自適」,並體會到書法的「深趣」,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發現其中有某種意味,且是那些讓我們一看就喜歡的作品無法替代的美感。歐陽脩的「深趣」體驗説明人們開始由關注書法作品意象之美轉向契合文人心靈的獨特意味。
釋文
1.蘇子美嘗言:明窗淨几,筆硯紙墨皆極精良,亦自是人生一樂。然能得此樂者甚稀,其不爲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體不工,不能到古人佳處,若以爲樂,則自是有餘。
2.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已來,漸以廢去,或厭而不爲,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至於學字,爲於不倦時,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賢留意於此,不爲無意也。
3.每書字,嘗自嫌其不佳,而見者或稱其可取。嘗有初不自喜,隔數日視之,頗若稍可愛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銷日,何用較其工拙,而區區於此,遂成一役之勞,豈非人心蔽於好勝邪!
4.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謂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余雖因邕書得筆法,然爲字絶不相類,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見邕書,追求鍾、王以來字法,皆可以通,然邕書未必獨然。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余偶從邕書而得之耳。
——歐陽脩《試筆》
歐陽脩《試筆》確立了一個基調,不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來學書法,而是要求在事業、文章之餘來游心書藝。此文結合書法的特徵和個人體會提出『學書爲樂』的主張。此文見於《歐陽文忠公文集》。
29
「自成一家」與「人品爲上」
楊江帆 208cm×99cm
歐陽脩強調「自成一家」的重要性,此論後來經黃庭堅等人發揮,成爲北宋文人書法的一個主導性觀念。歐陽脩心中最重視的還是做一個君子,他無形中給人們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書法的核心意義不在形色,而在於其中的人格精神。他認爲,人格的剛直與筆畫字形有必然的聯繫,論證了書法品格與人的品格有同一性。歐陽脩是宋代倡言人品即書品的第一人。
釋文
1.學書當自成一家之體,其模仿他人,謂之奴書。安昌侯張禹曰:「書必博見,然後識其真僞。余實見書之未博者。」
2.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不可勝數也,使顔公書雖不佳,後世見者必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見於艱危;李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爲人也。豈有其實,然後存之久耶?非自古賢哲必能書也,惟賢者能存爾。其餘泯泯不復見爾。
——歐陽脩《筆説》
歐陽脩《筆説》注重書法的靜中之樂與書法創作的順其自然,反對在書法上要窮極精力而爭奇鬥勝的習氣,主要不以工拙繫於心。同時提倡自成一家,重視人格的價值。此文見於《歐陽文忠公文集》。
30
意」與「真」
施恩波(1) 180cm×32cm×4
施恩波(2) 180cm×32cm×4
施恩波(3) 180cm×32cm×4
施恩波(4) 180cm×32cm×4
蘇軾論書經常提到「意」這個概念,且出現在不同語境裏,宏觀來看,「意」是其書法思想的核心觀念。他的「意」的旨歸在於追求「真」。「真」爲本,「意」爲用。藝術因表現了「真」而美,因能表現「真」而有樂趣,表現「真」才是創造,而衹有自由的精神才能表現出「真」。他的這種思想對宋朝及其以後的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人也因此將宋人書法概括爲「尚意」。
釋文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饈。君於此藝亦云至,堆牆敗筆如山丘。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胡爲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不減鍾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蘇軾《石蒼舒醉墨堂》
蘇軾(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初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士,他生活在北宋後期黨派紛爭的政治旋渦之中,故而平生經歷曲折。仕宦屢經浮沉,而才情蓋世。學問博洽,思想新鋭,非一家一學所能牢籠。至於書畫、雜藝,並稱於世。
蘇軾《石蒼舒醉墨堂》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意造』,這是相對於那些墨守前人法則進行創作的方式而言的。不墨守傳統法則,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心意、沒有先入爲主的計劃式的書寫。此詩見於《東坡題跋》。
31
無法之法
歐陽荷庚 137cm×34cm×3
無法之法
「無法之法」,前一個「法」字是指前人約定俗成的法則,後一個「法」字是指突破了前人的種種法則而創造出來的法則,這個法則與以前所有的範式都不雷同。因王安石等人本不善書,所作不過是率性適用之跡,此處「無法之法」是爲尊者諱。
釋文
1.王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無法故。 僕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 更放似言法華。
——蘇軾《跋王荊公書》
2.歐陽公書,筆勢險勁,字體新麗,自成一家。然公墨跡自當爲世所寶,不待筆畫之工也。
——蘇軾《題歐陽帖》
3.此數十紙,皆文忠公衝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其文采字畫,皆有自然絶人之姿,信天下之奇蹟也。
——蘇軾《跋劉景文歐公帖》
4.正獻公晚乃學草書,遂爲一代之絶。公政使不工,猶當傳世寶之。況其清閑妙麗,得昔人風氣如此耶?
——蘇軾《跋杜祁公書》
蘇軾此數款題跋,並見於《東坡題跋》卷四。
32
審美的辯證
謝少承 248cm×124cm
審美的辯證
蘇軾的書法審美見解中包含著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美和醜是互相依存的,西施之顰,更增其美;美玉未經雕琢,更顯得質樸。端莊、流麗是指字形構造的視覺效果,剛健、婀娜是筆力的效果,兩者之間本來都是對立的,現在要求它們結合到一起,若衹有其中一種性質,不能成爲好的書法。東坡本意非在於醜,而是批評「世俗」,指院體之類。以「跛」自況,非謂真醜。
釋文
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貌妍容有顰,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好之每自譏,不學子亦頗。書成輒棄去,謬被旁人裹。皆雲本闊落,結束入細麽。子詩亦見推,語重未敢荷。邇來又學射,力薄愁官笴。多好竟無成,不精安用夥。何當盡屏去,萬事付懶惰。吾聞古書法,守駿莫如跛。世俗筆苦驕,衆中強嵬騀。鍾張忽已遠,此語與時左。
——蘇軾《次韻子由論書》
蘇軾《次韻子由論書》見於清文蔚堂本《蘇東坡詩集注》。
33
「君子小人」與「形」「神」關係的新思維
張衛東 240cm×121cm
貌有好醜、言有辯訥、書有工拙,這是「形」的問題;君子、小人之心是「神」的問題。蘇軾的這一命題顛覆了慣常的「形」「神」觀念,突破了傳統形式美的界限,放逐世俗所謂的「工夫」與外表的「優美」。爲了追求更高的精神表達,意味著要探求更深一層的形式,甚至可以適度地「拙」。
釋文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錢公雖不學書,然觀其書,知其爲挺然忠信禮義人也。軾在杭州,與其子世雄爲僚,因得觀其所書佛《遺教經》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勢。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訒。」今君倚之書,蓋訒雲。
——蘇軾《跋錢公輔書遺教經》
蘇軾《跋錢公輔書遺教經》見於《佩文齋書畫譜》。
34
「韻」與「不俗」
徐右冰(1) 240cm×50cm×3
徐右冰(2) 240cm×50cm×3
徐右冰(3) 240cm×50cm×3
黃庭堅的「韻」説除了書法作品形式的不齊之齊、節奏的變化、風格的獨特性和含蓄外,更從作品中體現出作者脫俗的人格、瀟散的風度、哲人般的學養。黃庭堅認爲要想有「韻」,就得脫俗,而脫俗的關鍵在於有道義和聖哲之學。
釋文
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衹是俗人耳。余嘗爲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爲,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或問不俗之狀,老夫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平居終日,如含瓦石,臨事一籌不畫,此俗人也。」雖使郭林宗、山巨源復生,不易吾言也。
——黃庭堅《山谷題跋·書繒卷後》
黃庭堅(一〇四五—一一〇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一〇六七)及進士第。因受知於蘇軾,與秦觀、張耒、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政治上與蘇軾一同浮沉,屢遭新黨誣陷。晚年遠放宜州(今屬廣西)而卒。其論書言論多見於後人所輯《山谷題跋》之中。
黃庭堅《山谷題跋》共九卷,明毛晉編訂,輯録黃氏題跋四百餘篇,品題對象包括書法、碑帖、繪畫、詩詞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體現出的以禪論書的祈尚是宋代禪宗意識與士大夫思想進一步融合的結果。
35
拙
嵇小軍 17cm×48cm
拙
黃庭堅將與「巧」對立的「拙」作爲優點提出來,並將「拙」與精神層面的價值聯繫在一起。字的樸拙與人的忠厚合而爲一。這也同樣體現在他對「質厚」的推崇。他以「質厚」與「輕佻」對舉,鄙薄輕佻裝飾。
釋文
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
——黃庭堅《李致堯乞書書卷後》
黃庭堅《李致堯乞書書卷後》見於《山谷集·外集》。
36
論創新
雷東昇 177cm×54cm
論創新
黃庭堅認爲跟著別人後面步趨是不可能超越的,衹有發揮自己的特點,從神理上逼近古人,才是真正的書法藝術。他主張將古人化爲我,而不是簡單地模仿古人。其「自成一家」的宗旨是遺貌取神而能變化。
釋文
字身藏穎彥勁清,問誰學之果《蘭亭》?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名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癡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黃庭堅《山谷集·論作字》
黃庭堅《山谷集》,四庫全書收録七十卷,其中《內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別集》二十卷,《詞》一卷,《簡尺》二卷,《年譜》三卷。集中表現了黃庭堅在詩、詞等方面的成就。
37
品評的「入人」原則
米鬧 179cm×48cm
品評的「入人」原則
米芾深感歷史上諸多品評著述多浮華之辭,且其中或限於文章體裁而妨礙主題的表達,以爲這樣的品評對於從學者沒有益處。所以米芾一改歷朝品評方式之積習,文辭簡練,觀點鮮明,不隱晦自己的喜好,不蹈襲前人陳説。
釋文
1.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是何等語?或遣辭求工,去法逾遠,無益學者。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爲溢辭。
2.葛洪「天台之觀」飛白,爲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歐陽詢「道林之寺」,寒儉無精神。柳公權「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裴休率意寫牌,乃有真趣,不陷醜怪。
——米芾《海岳名言》
米芾(一〇五一—一一〇八),初名黻,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他與蘇軾、黃庭堅同時,在年齡上比前二位稍晚,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是一位極有創造力的人物。其行書上承『二王』、顔真卿等,且自成一家,風流瀟灑,傳世精品之多,有『宋書家罕有其匹』之際。晚年曾被宋徽宗任命爲書畫博士。他的書學著作有《書史》《寶章待訪録》及後人所輯的《海岳名言》等。
米芾《海岳名言》傳世有南宋左圭輯刊《百川學海》本、元末陶宗儀編纂《説郛》本、明王世貞《王氏書苑》本等。
38
「率真」與「意足」
林峰 249cm×62cm
「率真」與「意足」
米芾的興趣更專注於書法形式本身,無論用筆技巧,還是字形布置,米芾無不以率真自然爲準。率真也許是標準,但還不是最終理想,這個理想是「意足」。
釋文
1.海岳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世者凡數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復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米芾《海岳名言》
2.薛書來論晉帖誤用字,余因作詩云:「何必識難字,辛苦笑揚雄。自古寫字人,用字或不通。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米芾《書史》
米芾《書史》傳世有南宋左圭輯刊《百川學海》本、元末陶宗儀編纂《説郛》本、明王世貞《王氏書苑》本、《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等。
39
「平淡」與「高古」
何宗國 246cm×96cm
「平淡」與「高古」
米芾追求魏晉「平淡」,這一點與蘇軾旨趣一致,米芾一生都在追求一種能夠表現自然天真性格的書風。米芾傾向於「高古」,他的好古,並非真要寫古體,而是希望接近古人自然而然的狀態。
釋文
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閑而下,但可懸之沿(酒)肆。光尤可憎惡也。
——米芾《論草書帖》
米芾《論草書帖》表明了米芾對於行草書的立場,他認爲晉人最高,因其『平淡』之故。批評唐朝張旭、懷素的狂草,認爲這種格調的書風過於張狂,失去了士大夫應有的尺度。《論草書帖》有紙本墨跡傳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40
擺脫俗氣與自成一家
張勝偉 214cm×22cm
擺脫俗氣與自成一家
米芾自成一家,寫出自己的個性。更要超越常規,擺脫俗氣。米芾所説的俗,一方面指隋唐時期楷書的標準化、實用化,失去了魏晉書法的自然之趣;另一方面,米芾認爲導致俗的主要原因是不能遠離世俗利害。
釋文
1.因爲邑判押,遂使字有俗氣。右軍暮年方妙,正在山林時。吾家收右軍在會稽時與王述書,頓有塵氣,又其驗也。
——米芾《寶晉英光集補遺·論書》
2.吾書小字行書,有如大字。唯家藏真跡跋尾,間或有之,不以與求書者。心既貯之,隨意落筆,皆得自然,備其古雅。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爲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爲祖也。
——米芾《海岳名言補遺·論書》
米芾撰《寶晉英光集》,共八卷。最早爲紹定五年岳珂所輯,並作序,序中不言卷數。《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録有《寶晉英光集》明刻本六卷,今皆不存,惟傳鈔本存世。其現存鈔本最早者爲明末毛氏汲古閣寫本,此外有清人鈔本及《四庫》本。
41
「法度」與「風神」兼顧
楊文瀏 208cm×46cm
「法度」與「風神」兼顧
趙構認爲書法藝術能夠展示造化的神奇、聖者賢良的胸襟懷抱,不能以點畫的工拙來衡量其最終的旨趣。所以他的理論並非北宋「尚意」書風的對立面,而是要求「法度」與「風神」的兼顧。
釋文
余嘗謂,甚哉字法之微妙,功均造物,跡出窈冥,未易以點畫工,便爲至極。蒼、史始意演幽,發爲聖跡,勢合卦象,德該神明,開闔形制,化成天下。至秦、漢而下諸人,悉胸次萬象,布置模範,想見神遊八表,道冠一時。或帝子神孫,廊廟才器,稽古入妙,用智不分,經明行修,操尚高潔,故能發爲文字,照映編簡。至若虎視狼顧,龍駭獸犇;或草聖草賢,或絶倫絶世,宜合天矩,觸塗造極。非夫通儒上士詎可語此,豈小智自私、不學無識者可言也。
——趙構《翰墨志》
宋高宗趙構(一一〇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自幼喜好書法,對於帝王事業漫不經心,而對文藝卻鄭重其事,所以後世批評他本末倒置。早年學黃庭堅體,後又改學米芾,最後心儀魏晉風範。
趙構《翰墨志》是他晚年書法見解的總匯。標舉『趣味』,崇尚東晉六朝人書。重視法度,尤其關注楷法對於書法的重要性,並對於書法的功能及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此文見於《宋史·藝文志》。
42
道學人格與書品
王乃勇 247cm×124cm
道學人格與書品
朱熹對書法的判斷標準即以人論書。劉共父認爲朱熹學習曹操的書法,而曹操是篡奪君位的叛賊,其大節已虧,故所書也不足取;相反,顔真卿是氣節凜然的忠義之士,故其書足以流傳後世。所以朱熹聞此,悟得書法內涵不是書家的個性、才情,也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儒者的人格品行之顯現。
釋文
余少時曾學此表,時劉共父方學顔書《鹿脯帖》,余以字畫古今誚之,共父謂余:「我所學者,唐之忠臣,公所學者,漢之篡賊耳。」時予默然無以應,今觀此謂「天道禍淫,不終厥命」者,益有感於共父之言云。
——朱熹《題曹操帖》
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字元晦,號晦庵、紫陽、考亭等。紹興進士,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南宋大儒。一生致力於發揚儒家正統學術,對中國後世的政治、思想、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儒家學説本來並不以系統嚴密與思辨見長,朱熹等人把其他哲學流派如佛學的系統與思辨方法引入儒學,建立了新的儒家學説系統,成爲宋代理學之集大成者。
朱熹《題曹操帖》見於倪濤《六藝之一録》。
43
理想的書法
劉京聞 247cm×127cm
理想的書法
朱熹欣賞《十七帖》高妙氣象,既不讓法則束縛自己,在法則之內游刃有餘,又不故意去改變已有的法則,一切顯得那麽從容自然,好像是從作者胸臆中流出。朱熹看重的是《十七帖》對於「法」的安守,守法就意味著對公共規則的尊重,契合天理。在不違離法則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存天理,滅人慾」理學思想的體現。所以,朱熹認爲《十七帖》是理想的草書,並非一味要求端嚴,而是根據不同的書體呈現出相應的風神韻致,這與朱熹一貫強調的道學品格並不矛盾。
釋文
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真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竊意書家者流,雖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書詞問訊,蜀道山川、人物、屋宇圖畫,至纖至悉,蓋深有意於游覽,而竟不遂,豈所謂不朽之盛事,信難偶耶?
——朱熹《跋十七帖》
朱熹《跋十七帖》見於朱熹《晦庵集》。
44
「書札細事」與「人之德性」
楊華(1) 230cm×111cm
楊華(2) 230cm×111cm
楊華(3) 230cm×111cm
「書札細事」與「人之德性」
朱熹引用張栻的話,説王安石的字跡潦草,感覺時刻都顯得忙碌,實由涵養不夠所致。韓琦雖然給親戚晚輩寫信,都是端嚴謹重,絶無潦草,顯示其內心安靜詳密、雍容和豫,這種內在修養正是朱熹所宣導的持敬、克己之道。
釋文
張敬夫嘗言:「平生所見王荊公書,皆如大忙中寫,不知公安得有如許忙事?」此雖戲言,然實切中其病。今觀此卷,因省平日得見韓公書跡,雖與親戚卑幼,亦皆端嚴謹重,略與此同,未嘗一筆作行草勢。蓋其胸中安靜詳密、雍容和豫故,無頃刻忙時,亦無纎芥忙意,與荊公之躁擾急迫正相反也。書札細事,而於人之徳性,其相闗有如此者。熹於是竊有警焉,因識其語於左。
——朱熹《跋韓魏公》
朱熹《跋韓魏公》見於《朱熹集》。
45
不雜私意
李雙陽 180cm×90cm
不雜私意
姜夔欣賞魏晉瀟散精神,還看重其時的書法不摻雜「私意」。「各盡字之真態」是説讓每個字都自由自在,「不以私意參之」是説不要有意安排或顯示出某方面的特色。
釋文
魏晉書法之高,良由各盡字之真態,不以私意參之耳。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顔;或者專務勻圓,專師虞、永。或謂體須精匾,則自然平正,此又有徐會稽之病。或雲欲其蕭散,則自不塵俗,此又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法書之美哉!
——姜夔《續書譜》
姜夔 ( 約一一五五—約一二二一),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人。屢試不第,以布衣終其身。早年隨父宦遊江、漢一帶,中年以後寄食於仕宦之家,往來於蘇、杭間,以江湖散人陸龜蒙自況,故范成大以其翰墨人品皆似晉宋雅士。他是當時著名的詞人,精通樂律,工書法。除《續書譜》外,還著有《絳帖平》等。
姜夔《續書譜》頗多心得之言,論者以爲得其書則可以知臨池之法。其中一些論旨繼承了北宋時期的理念,大抵以魏晉爲皈依,強調蕭散飄逸的境界。全書力求平易通俗的語言出之,又頗多取自實踐經驗的甘苦之言。《續書譜》最早有南宋嘉定戊辰謝采伯刻本、南宋左圭《百川學海》本、明弘治年間無錫華氏刊本,以及明重輯刊本等。
46
「心手相應」的境界
柯學刃 243cm×90cm
「心手相應」的境界
這個論説可以作爲姜夔《續書譜》的綱領。從這個綱領性論述中,姜夔實際上總括了北宋時期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的書法思想,但是不要像蘇、黃那樣師心獨造,而是在嫻熟古法的基礎上自由運用,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
釋文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臞,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姜夔《續書譜》
※田蘊章:在曲藝界,我父親的書法水平,是前無古人的!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美得讓人心碎!
TAG: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