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八成數據泄漏因為內鬼,優質信息售價驚人

八成數據泄漏因為內鬼,優質信息售價驚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一家貿易公司負責國內業務的劉昊,最近倍感困擾。

由於工作需要,他在不少網站和APP應用上都有自己的賬號,然而不久前,順豐和華住等企業先後傳出上億條用戶數據遭泄露之後,他被同事的「忠告」嚇得把十幾個平台上的所有登錄密碼都修改了一遍,而且每個平台的用戶名和密碼都修改為完全不同。

「IT部門的哥們兒說,只要黑客拿到一個平台上的用戶密碼,就會用撞庫的方法在其它網站上進行登陸嘗試。」他對此非常無奈,雖然事件有了進展,例如日前華住集團官網針對5億條用戶數據泄漏事件發布聲明,表示根據公安機關的最新消息,案件已告破,在暗網上試圖兜售數據的犯罪嫌疑人已經被緝拿歸案,其企圖之交易未果。但他對此仍然感到不放心。

尤其是朋友告訴他,以後自己這些重要的應用不要使用同一個登錄密碼,最好是一個應用使用一個密碼,不要重樣。這可讓他費勁了腦汁。

實際上,近幾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互聯網企業、服務機構,在用戶信息方面都屢屢出現重大泄露事件,幾乎可以說沒有一位用戶的信息是絕對安全的。而那些在網上高價兜售的用戶數據,更是奇貨可居,一旦出現就會被高價收購。到底是誰在盯著我們每個人的數據隱私?


用戶信息泄露首先是「人」的問題

「(用戶)數據被盜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們也很苦惱。」

吳勝強在一家互聯網公司擔任運營總監。兩年前,他所在的這家企業研發並運營了一款新車評測的視頻類應用。之後,他們就一直在與用戶隱私數據安全做著不懈「鬥爭」。

由於這款應用涉及評測和購車話題,註冊用戶也被視作購車、養車的潛在客戶,因此資料庫常常成為網路黑客重點「光顧」的對象。應用上線初期,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一、兩起資料庫被攻擊的事件。

黑客通過攻擊資料庫,導出部分用戶數據的行為,被稱之為「拖庫」。為了杜絕類似的事件發生,公司的技術團隊做了不少防護措施,包括修復漏洞,加強防火牆,設置多級加密等。

「但類似的用戶信息泄露問題依舊還會出現,有的時候感覺是防不勝防。」他告訴懂懂筆記,儘管資料庫安全係數增加了不少,但隱患始終沒有排除。

有時候,部分泄露信息還是在用戶投訴後,技術團隊才得以發現。因此,吳勝強和技術主管開始懷疑,在公司內部出現了盜竊用戶數據的內鬼,但是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他們一時難以鎖定目標。

「如果真的拿到真憑實據,對於內鬼也只能悄悄開除。」吳勝強透露,不少企業都發現了內鬼的存在,但在部分信息泄露之後都不敢公開,甚至不敢報警。究其原因,還是為了維護品牌以及企業的名聲。除非是大面積信息泄露被媒體報道,相關企業才會做出回應,或者交由警方處理。

據《財經》雜誌報道顯示,有80%的數據泄露是企業內鬼所為,黑客和其他方式僅佔20%。對於這樣的比例,可能很多企業高管會感到驚訝,自己在技術上的投入防的了黑客卻防不住人心。

「企業在不斷加強通過技術防禦過程中,往往疏忽了『人』才是安全攻防的本質與核心。」聊到這個話題,在知名信息安全企業任高級分析師的韓昊晟也表示,一些企業在加強了數據安全技術防護措施之後,的確能夠減少因漏洞被黑客攻擊所產的生數據泄露事件。但是這些舉措無法阻止因企業內部培訓、監督、管理缺失,導致監守自盜,泄露用戶隱私信息的行為。

或許,無論是加強技術防護門檻,還是加強對相關人員的監察,都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盡量杜絕數據泄露的發生。畢竟想要獲取這些數據的灰產或者黑客,對於海量真實用戶數據的貪婪是我們難以想像的。原因很簡單,出售這些數據能夠帶來巨大的財富。

那麼,那些泄露出去的用戶隱私的數據,是被什麼人買走了?


用戶信息被循環出售,買家背景複雜

「只要驗證信息是真實的,他們就會收。」

曾從事信息灰產的汪海(化名)在交流中透露,無論是專門攻擊資料庫的黑客,還是盜竊企業數據的內鬼,除了個別的會自己去暗網上匿名兜售,大多情況下,都是整套賣給類似他這樣的「二道販子」,再通過社交網路分銷出去。

「二道販子」根據信息內容中,所涉及的職業、所在地、消費能力等信息進行分類、篩選、梳理成一套套有行業針對性的用戶信息資料。而這個分類、篩選、梳理的過程,也被稱為「洗庫」。之後,這些用戶信息,就成了可以銷售的「成品」了。

「用戶信息的買家,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汪海表示,諸如小區業主、車主、高消場所顧客、網購達人等用戶信息,要價最高,每萬條信息甚至可以賣出幾千上萬元的價格。

他透露,高價值用戶數據的買家,或來自一些地產企業、投資理財機構,也會有一些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購買這些數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過這些用戶信息,推銷拓展與房產、投資、理財等相關的業務。

而那些普通消費類用戶信息,諸如酒店預訂、電商購物、商場積分等等,「二道販子」會整理好信息後,在美妝、鞋服、數碼、旅遊、培訓等細分領域出售給相應的企業。

這一類數據的價格比較便宜,每萬條售價數百元到千元,而且常常會多次、重複銷售。甚至有一些買家在利用完這部分信息進行產品推廣後,還會通過更低級別的信息販子,轉手出售給一些小規模的房產中介、網貸公司。

「至於那些缺少標籤,無法分類的個人信息,往往會跟著多次回收的二手信息一起,低價賣給詐騙份子。」汪海透露,一些詐騙電話、簡訊之所以能夠知道用戶曾經的消費記錄、購物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詐騙,都是參考自這些廉價、且自帶多重消費行為標註的隱私數據。

如此算來,一套擁有數千萬個用戶信息的數據,能夠給黑客、信息販子帶來的直接收益,就足夠驚人。而在這些信息買賣的過程中,不少信息販子為了掩人耳目,在交易時是使用購買來的身份證件、銀行卡去收款,甚至會使用虛擬幣進行交易,以規避被有關部門查處的風險。

有不少網友表示,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層出不窮,自己已經見怪不怪了。若信息只是賣給商家、騙子,那麼遇到銷售、詐騙電話和簡訊,頂多不接不看就是。不接觸,對日常的生活影響也就不大,所以自己完全並沒有必要過分擔憂。

那麼,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的危害,真的只是如此嗎?


平台賬號密碼泄露,資金也有風險

「為了方便,我很多賬號密碼都設置一樣的。」

前不久,從事客服工作的賈彤發現郵箱賬號被盜,而她只是簡單修改替換了郵箱密碼。然而接下來的幾天,她有不少平台的賬號在異地被頻繁登錄。就連手機中的支付應用,也經常提示賬號異常。

賈彤趕緊上網搜索解決方法,發現有不少網友都在諮詢類似的情況。

由於跨平台賬號密碼設置一致,導致用戶只要有一個賬號被盜,黑客就會利用這一賬號信息頻繁嘗試登錄其他平台,以竊取更多的用戶資料和價值信息,而這種「撞庫」的成功率據說相當高。

「如果密碼都會設置不一樣,經常會搞混或者忘記,設置一樣的話,又怕一個平台發生信息泄露,其他平台都被破解。」同樣懷疑自己遭遇「撞庫」的大學生黃宇告訴懂懂筆記,不久前,他的遊戲賬號就發生了被盜、無法登陸的現象。

在花了兩天時間將賬號申訴回來之後,他卻無奈發現,遊戲中的大量裝備,都被「轉讓」一空了。這讓他不禁想起了事發前,某知名網站被爆大量用戶信息泄露的新聞。

「雖然不是很肯定這之間有關係,但還是擔心別的賬號也被盜號。」小心起見,黃宇不得不將所有的平台密碼都改了一遍。甚至還將支付寶、微信支付中的銀行卡全部解綁,以確保資金的安全。

那麼,黑客通過通過「撞庫」是否能盜取、轉走用戶支付應用中的資金呢?

「是否能轉走用戶資金,屬於撞庫攻擊後具體的操作,這也涉及到相關支付平台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等級。」知名信息安全企業高級分析師韓昊晟告訴懂懂筆記,撞庫攻擊是一種通用的攻擊方法,轉走用戶資金是一些具備該功能的平台被攻擊後,黑客進行的另一種操作,這兩者之間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韓昊晟強調,如果用戶在使用金融相關應用的過程中,開啟了諸如動態密碼、簡訊驗證碼等多重驗證措施,可以大幅提高應用支付時的安全係數,同時減少撞庫攻擊後自己資金被轉走的風險。

他同時強調,不同賬戶設置不同的密碼,是保障用戶數據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針對個人密碼的設置,建議養成良好的密碼習慣,字母大小寫+數字+符號的16位密碼,「不要使用生日、手機號等作為常用密碼,並且養成定期更改的習慣,重要賬號密碼需單獨設置。」

最為重要的是,當出現重大數據泄露事件且涉及到自身安全隱私時,用戶應該儘快去修改相關賬戶密碼。同時及時查看自己是否在其它站點、應用、金融或銀行業務使用了同一密碼,如果有的話也應該立即修改。

處身於網路時代,我們每個人的數據信息都有可能淪為灰產牟利的工具,實際上這也暴露了當前網路安全防護的脆弱性。我們可以說不在意自己在網上已經是「透明人」,但是這些信息很可能不僅被不法分子用於謀取商業利益,還可能用於危害公共信息安全,操縱社會輿論,這樣的後果更是細思極恐。

今年初,國家標準《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發布後,就有行業人士呼籲,對於那些擁有海量個人數據信息的企業,如果繼續漠視用戶利益,甚至違法違規,這部《規範》應該會成為其巨大的負擔和追責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引發那些野蠻生長的行業進行反思。

作為個人用戶,我們希望整個行業都能守土有責,信息安全已經不是個人的事情,也希望那些掌握海量數據的企業,能在技術和人這兩方面,負起真正的責任。

【鈦媒體作者介紹:文/懂懂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生活需要儀式感,美到炸裂的櫻花沐浴露
特斯拉放棄私有化,馬斯克稱私有化的困難超出預期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