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印度種姓文化|多元煙火中的慣性

印度種姓文化|多元煙火中的慣性

原標題:印度種姓文化|多元煙火中的慣性



隨著印度電影的悄然興起,對印度的好奇開始被點燃。亦如,此前西方看中國一樣,我們對印度的印象也多始於偏見。然而,這偏見不僅源於外界,更深植於印度人內在。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出於統治需要,他們根據印度教上古經典《梨俱吠陀》設立了瓦爾納體系(現種姓制度的前身,但兩者不完全相同)。一張無形的網就此張開,將階級、職業、婚姻、命運等進行嚴格劃分。即使1947年印度獨立,種姓制度也只是在名義上被廢除,整個社會仍在嚴格的恪守。



左上:代表婆羅門的僧侶;右上:代表剎帝利的封建地主;左下:代表吠舍的商人;右下:代表首陀羅的奴隸

印度種姓制度共劃分出5個階級,前四位從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最後是不配有姓氏的賤民。其中,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為雅利安人後裔,掌握著印度大部分權利及資源;首陀羅及賤民,則多為戰俘和被征服部落的原住民。



在種姓文化下,高種姓對低種姓的剝削有了「合理」的靠山,而低種姓群體卻只能世代從事最低賤的工作,沒有受教育或改變命運的任何路徑,不禁讓人聯想起電影《飢餓遊戲》中的場景。



在人類歷史中,愛情似乎是一把能打破桎梏的萬能鑰匙,但很可惜,在印度這把鑰匙的效力甚微。高種姓男子可以迎娶低種姓女子,稱為「順婚」,但高種姓女子下嫁低種姓男子的「逆婚」卻是不被認可的。

每年都會有相愛的年輕男女試圖衝破偏見,但結局卻異常殘酷。尤其在印度農村地區,親戚會以「家族榮譽」的名義,將他們處以極刑。



每年低種姓階級也會發出一些抗議的聲音,但迎接他們的往往是更殘忍的處理方式。一部分人失去生命,一部分人逃離印度教投入伊斯蘭或錫克教的懷抱,大部分人則接納了偏見,低頭為上輩子洗罪,為下輩子祈禱。



電影《隱藏人物》由真實事件改編,生動再現1962年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有色人種的區別待遇:辦公區域、晉陞條件、工資待遇,甚至廁所和咖啡壺都是嚴格劃分開的。

即使在以自由、平等著稱的美國,觀念的轉換也極為艱難。你擺出10噸重的邏輯與事實,都贏不了他1兩的偏見。或許,世間本如此,沒什麼可大驚小怪。哪裡都有偏見,只是有些明顯,有些隱藏得很好而已。


印度|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


印度果阿|完全不同於印度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柏舟旅行 的精彩文章:

與馴鹿緊密相連的民族
自帶背景音樂的加勒比海島

TAG:柏舟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