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陸戰隊來台?蔣介石在地下笑歪

美國陸戰隊來台?蔣介石在地下笑歪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關於美國與他國之間事務,白宮在決策前所聽取的建言,一般而言,是國安系統優先,外交系統次之,國會系統再次之,這應該已是常識。尤其對與美方交手歷史這麼長的台灣來說,不可能不知道美國總統對台海問題的決策,側重於國安系統。所以,這一年多來美國諸多「愛台」法案,出自對決策重要性最低的國會,而若干挺台措施,又出自重要性次之的國務院,兩者加起來的影響力都還不如國防部或國安單位的意見。

國務院與國會發出的挺台訊號,特朗普的態度就是「朕知道了」,然後沒下文,顯然都是空包彈,顯示國安系統不讓總統愛台愛出問題。

陸戰隊派駐AIT一事,歷經了好幾月的詭譎傳聞,終究被國防部阻擋下來,誰意外,誰就外行。

美國駐外使領館等,一般都派駐陸戰隊。圖為2013年7月2日,美國駐滬總領事館舉行美國獨立237周年慶典活動時,海軍陸戰隊持槍表演,圖片來源:鐵血

AIT主席莫健於9月14日,於「台獨」籌設的「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年會上,「客氣地」說,若美國航母停靠到高雄,反而會讓中國大陸趁機發動武力統一。這麼直白的一番話,誰意外,誰就蠢笨。

這次讓我們簡單回顧下歷史,換個角度,看美國的「定海神針」到底是什麼?

美國的定海神針

美國對台灣問題的處理原則,早在1970年代初期,尼克鬆開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常關係,「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後,就已定案。尼克松當時處理中美台問題的決策,關鍵人物是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基辛格,而國務卿羅傑斯則被排除於決策核心之外。

國務院所代表的外交系統,在中美台關係轉變的時刻,其作用只是不斷麻痺、欺瞞、安撫蔣介石當局而已。另一方面,國會系統的作用,也只是讓尼克松棄台棄得「體面」一點,若做得太難看,這股力量只能讓尼克松政府在選舉上稍微難堪些。

美方對台海的一切重要決定,端視美國在遠東的戰略布局。

在美台關係劇變的1970年代初期,美國與台灣雙方都做了重要的調整。從後來美國務院檔案解密後的歷史文件中可見,美國在當時對台灣前景的預測,以及台灣問題的處理框架,都做了詳細的評估,而台灣後來的發展,也證實了美國當初的預測準確性很高。

圖片來源:人民網

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台灣「外交系統」已將目標轉移到「使台灣與大陸永遠保持分離」的狀態,並採取五大分針,其一,推動全面性「經貿外交」,不再自陷於「政治外交」的框框。其二,與共產黨國家建立貿易關係。其三,以非官方機構推動與無「邦交」國的經貿關係。其四,不再強調「一個中國」。其五,儘可能保持現有「邦交」。簡言之,台灣走向以實質經貿推動,處理對內與對外關係。

全力發展經濟的基礎,是美國的防衛承諾,以及保持經濟上對美國41%的出口,對日本12%的出口。在此同時,雖不再強調「一個中國」,但也絕不強調「一中一台」,因為國民黨高層怕這樣的表示,會給本省人台灣獨立的誤解。這個方向,是在蔣介石尚在世的時候,主掌經貿與「外交」的官僚即已擬定的,並也得到了蔣經國的認可。

這成為蔣經國日後掌權,在政治上堅壁清野地與對岸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原則,在經濟與「外交」上最大限度保持彈性做法的基礎。

另一方面,美國不但詳細評估蔣介石身後的台灣局勢,連蔣經國身後的可能發展,也一併納入考量。其結論是,外省人組成的政經結構,勢必由本省人取而代之,其時間點有可能是1984年。美國人知道蔣經國患有糖尿病,所以早早評估兩蔣統治結束後的可能變化。

美方認為,繼承蔣家王朝的肯定是本省籍人士,並且無論中國大陸情勢如何變化,本省台灣人對統一毫無興趣,而會相信美日支持他們「獨立」的目標。美國駐台人士阿姆斯特朗在1970年時就精準地預測,台灣人掌權後,會放棄台灣的當局是全中國政府的主張,並完全放棄反攻大陸,減少軍隊,繼續保持與美國的特別關係,拒絕與大陸和平統一。

阿姆斯特朗建議美國政府,不要將希望放在把持當權外省人上,而要鼓勵溫和派的台灣人與外省人合作,並準備接受台灣人終將取代外省人的現實。他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的統治,將因台灣逐漸地城市化,而不斷腐蝕,因為城市居民不像鄉村居民容易掌控。這個預言,是直到2014年才真正檯面化,國民黨的地方派系在地方大選上潰敗,民進黨的翻轉點,也是在台北市民第一次選擇陳水扁當市長的時候。

阿姆斯特朗在1972年的綜合分析,名為「台灣的台灣化,或『中華民國』是否能存在到1984年」,其預測錯誤的地方,就是認為台灣人很快會掌權,並讓「中華民國」消失。

當時美國駐香港領事館的官員奧斯本盛讚阿姆斯特朗的分析,但卻不同意其結論:台灣人的當局,值得美國保持為盟友。

奧斯本同意台灣人政權不會歡迎統一,但是,他認為美國若將台灣繼續視為盟友,在未來十年可能轉變為無限制的軍事承諾,以保證台灣與中國大陸永久的政治分離。

奧斯本分別從大陸的立場與美國的利益評估,他認為中國大陸不可能接受「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若美國一旦給了台灣軍事防衛的承諾,便很難收回,並會造成「中共」對美國的敵意。處理這份敵意的成本非常高,而且高於美國從「獨立」的台灣身上取得的利益。

簡言之,奧斯本認為防衛台灣的承諾,代價太高昂,且日後一旦變心,「將遭到背叛、懦弱,或更嚴重的罪名」。所以他建議美國政府,「不要讓台灣人,外省人與中共任何一方,假定一個獨立的台灣人當局,一定仍會得到美國的軍事保證」。

奧斯本提建議7年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即《美蔣共同防禦條約》)在中美建交後終止,並以《台灣關係法》取而代之。後者與前者相比較,對美國而言更有彈性,更容易從兩岸熱對抗中抽身(如果美國認為抽身較佳的話)。美國目前信守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期望」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態度,與奧斯本基於美國利益的分析一致。

從阿姆斯特朗與奧斯本的建議,我們可了解,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定海神針」,數十年來不變,就是「一個中國」,「和平解決」,「不放棄台灣的戰略利益」。當然,這個基本態度,幾乎完全取決於中國大陸不惜一戰,也不放棄統一台灣的決心。

要讓美國改變這個堅持多年的原則,除非中國從內部崩潰,自顧不暇。

國民黨的心結與「台獨」的心魔

阿姆斯特朗只在台北待了五年,便能準確預估本省人終將掌權,更何況是蔣經國?任何有智商的人都知道,時間並不站在外省人這一邊。所以在蔣介石死後,蔣經國便開始刻意地拉拔台籍政治人物,並全心全意發展經濟。

在1971年國民黨高層研擬經貿「外交」,並抱定與大陸「永遠維持分離現狀」時,就認定如果經濟牌打得成功,外省統治階級與本省人,可發展出一個避免被北京所奪取的共同利益,並以此為基礎穩定後蔣時代的新當局秩序。

這就是國民黨的心結。黨內的外省人與本省人一致認為要在台灣生存,得靠維持「政治獨立」與經濟發展,儘管他們對大陸的情懷並不一致。在這個蔣介石執政末期就已定調的包袱下,統一隻是表面的堅持,分裂才是實質的利益。但是國民黨仍然錯估了一件事,即經濟發展能使本省人與外省人合作。

蔣經國確實成功地收編了一些溫和的本省人,但無論經濟成就如何,激進的本省人根本不領情,堅決要徹底「去中」,完成百分百的「獨立建國」,這是理念派。

另外一批本省人,則心知「獨立建國」的可能性很小,但以之作為口號比較方便奪權,這是務實派。無論是哪一種「台獨」,其心魔就在於將希望放在美日的支持上,一如奧斯本當初的預測。

也就是說,美國人早在1970年代初期,就在防止台灣的本省人「太黏」美國,並丈量好了美台距離。這個距離保證,中國大陸無論怎麼變化,美國都不會被台灣拖下水。

「美國保衛台灣究竟能得到什麼?」特朗普的大哉問,由國防部長馬蒂斯回答:美國這麼做是為了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伍德沃德新書《恐懼》敘述這一段,或許意在展現特朗普的無知,但AIT主席莫健在台灣幫特朗普緩頰說:我可以告訴你每屆政府都這麼做。意思是說,無論特朗普怎麼想,美國政府對台政策不變。

什麼不變?台灣數十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美國嘴上的「不變」,就是「模糊不變」。美國的底線雖然很清楚,但態度始終很曖昧模糊。

蔡當局或許在美國國會與國務院那裡聽過很多友善,卻充滿模糊暗示的外交辭令,一如1971年,蔣介石的「外交」部屬們與美方的交涉經歷,讓人充滿希望,又伴隨著不確定感。所以蔡才會派「陸委會」主委訪美表忠,並進行試探。而一旦有這種「有點溫度卻又隱然覺得冷」的感覺,且白宮與國安體系又沒有出來表態,那就代表這事沒戲。

至於國會那些「友台法案」,特朗普的簽署動作代表不了什麼,除非國防部或特朗普本人親口宣布重大訊息,否則一切都是虛晃一招。當初美國務院與國會對台信誓旦旦將在聯合國席次問題上支持台灣,尼克松本人不出來背書自己國務院的承諾,反倒親自宣布破天荒的訪北京之行,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誰說了算,誰說了不算?看歷史就知道。

今天的國民黨員,仍牢牢記得美國不可信,但那些對美方了解還在幼兒園階段的「台獨」人士,真的太嫩。國民黨出身的蔡英文,其實心裡很清楚美國是什麼貨色,什麼時候才算日出,故而會避免過度反應。

至於「傻傻」表態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美國人恐怕寧願讓馬英九回鍋,也不樂見賴清德做島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外媒:中國下水改進型052D驅逐艦,加長直升機起降甲板
莆田系新套路:製造中國「美女最多」的酒吧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