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中,有三大手段防止作弊,最後一種大多女性受不了
導語:學生時代流傳著一個俗語:「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抄抄抄,逼出來的絕招。」每逢考試,總有考生心存僥倖想要作弊,而老師們則是絞盡腦汁地防止學生作弊。但是古代沒有先進的高科技手段,考試時又是如何反作弊的呢?
首先是嚴格管理考官,也就是從源頭上防止作弊。有些考生為了獲得好名次,會在考試前就買通考官,讓他在考前泄題、或者在閱卷時幫忙調換試卷,通常稱之為「通關節」。比如嘉慶三年就曾有一位考生勾結考官,通過調換試卷中了解元。自此以後,清廷嚴格要求考官密封考卷,以防泄漏考生信息、便於他人換卷。至於考官,他們在一接到朝廷任命後,就必須立刻趕往貢院,接下來的幾天直到考試結束,都不允許外出、與他人交際。
杜絕了考卷和考官的信息來源,接下來還需要對考生進行搜查,但搜查又因為朝代更替而大有不同。宋朝時規定,應試考生不準攜帶書冊、茶具、蠟燭等,如若發現以上幾樣東西,一律押出考場按作弊處理;到了清朝時,還要求考生不能穿著過厚的衣物帽類,筆管不可鏤空、硯台也不許過厚等,為的就是防止考生夾帶。
但相比以上兩朝,金國的處理方法就粗暴的多:不僅包括解開衣帶讓士兵檢查,還要將頭髮散開查看是否藏有資料(《金史》:「解發袒衣,索及耳鼻」),金世宗在位時甚至要求考生在考前沐浴,然後一絲不掛的接受檢查,算是一種「裸檢」制度。當然這種制度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認為這種行為相當不文明,要是放在現在根本不可能成功執行。
前文說的都是一些防作弊方法,那麼如果發現考生作弊,又該如何處置呢?南朝和隋朝時期,一經發現有作弊者要罰其喝墨水(後來字跡潦草者也要被罰喝墨水);清朝發現作弊者會先打100大板,然後帶枷鎖示眾三個月,最後發往邊境充軍,更有甚者還會株連九族。不得不說,古代的懲罰雖然嚴厲,倒是給考生營造了一個公平公正的良好考試氛圍。
參考資料:《金史》、《清史稿》
文/子言
※相傳他是乾隆「私生子」,深受皇恩驕橫無比,除了和珅要數他最貪
※李白寫下一首詩,金庸看過後深受啟發,寫下同名武俠小說
TAG:喵仔愛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