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升級路徑:未來20年賭哪裡?
1963年,李嘉誠花了63萬,在香港深水灣道79號買下了一座花園洋房作為結婚時的婚房。50年後,這棟樓估價25億。李嘉誠買這棟樓足足賺了25億。
那請問這25億裡面,有多少是李嘉誠的勤奮賺來的,有多少是李嘉誠的眼光賺來的,還有多少是香港這座城市送給李嘉誠的?
首富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一般的老百姓。大家辛苦一輩子,可能換來的僅是你所在城市的一個住房。
你的資產排位,可能就是你城市的排位。對普通人來講,賭對一座城,就是賭對了你百分之九十的命。
城市的興衰變遷其實與你息息相關。洞察力和遷徙力是商業的晉階能力。
上一篇文章《一線城市的戰爭!賭對一座城就是賭對了你90%的命》,我們回顧了鴉片戰爭到1900年,一線城市的變遷。這一篇文章我們看最近100年一線城市的生長。
01
1900年——1927年
清末新政、北洋民國時期:瀋陽
你去一個城市旅遊,不要聽信導遊唐宋元明清上下千年的悠悠歷史。再古老的城,它的城市布局,現存建築,商業經濟,基本上是從清末開始,這100年演變而來。清末是中國城市化的開端。一個城市最好的學校、醫院,最早都能追溯到清末北洋時期。
清末北洋時期,基本奠定了中國大城市的布局。不理解這一時期,你就無法理解中國的城市歷史。
清末多數人的印象是政府昏庸,政治黑暗;而北洋時期就是軍閥混戰,國無寧日。其實全錯。這一時期是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有什麼可以媲美的,恐怕也只有1978年的改革開放。
要知道,1890年張之洞在武漢創辦漢陽鐵廠,國內基本沒有什麼民營工業企業。有人做過統計1895年中國商辦新式工廠只有77家,但到1913年已經達到698家,十倍的增長。這一時期私人投資額是官方投資額的3倍。1911年全國的民族企業家達到5萬多人。我們歷史教科書熟知的張騫、榮仕兄弟都是在這一時期湧現。在1894年甲午戰爭時,清政府的收入為白銀8000萬兩,但新政後,1910年收入達到3億,增長了接近4倍。
為什麼?
因為清政府新政,放鬆了對經濟的管制,頒布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而北洋時期又基本上地方自治,各地軍閥相互競爭,著力招商引資,發展本地民營經濟。看看這一段,是不是和我們改革開放後,各地方政府的行為似曾相識呢。
這一時期是整個中國經濟最為自由,也是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瀋陽的崛起。
瀋陽:闖關東
瀋陽在清末民國初的逆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要知道,在清初,清政府對東北是一個全面的封禁,康熙認為東北是滿人的龍興之地,漢人過去會破壞滿人的風水,因此對東北是全面封禁。清後期稍微好一點,為防止俄國人和日本人的侵佔,開始逐步解封。
1903年-1905年日本人和俄國人為了爭奪東北,還打了一場日俄戰爭。這場戰爭,完全是現代意義上的戰爭。幾十萬人大炮軍艦全用上。最悲催的是主戰場全在中國東北。1905年日俄戰爭打完,東北經濟是滿目瘡痍。但就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經過短短數年時間,東北成為僅次於江浙、廣東、天津的第四個經濟發展極,經濟成就舉世矚目。
如何做到?
這要歸功於趙爾巽的改革開放政策。趙爾巽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曾任國戶部尚書,也就是現在的財政部長,對經濟事務很熟悉。1905-1907年趙爾巽出任盛京將軍主管政務。趙爾巽在任上核心主張就是改革開放。
改革
主要是土地改革。廢除旗地、旗房不準民人買賣的舊例。從官田開始,大規模的賣地,允許土地私有化。光緒三十四年(1908),奉天耕地面積已從原有的280萬畝增至6300萬畝。光賣地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兩銀子。為什麼那個時候,那麼多人願意闖關東,因為闖關東是有田地分的。闖關東實際上是和土地改革連在一起的,沒有土地改革,就不會有闖關東。
開放
趙爾巽多次派人赴美國、日本、上海等國內外發達地區考察經濟,學習先進經驗,同時致力於改善投資環境,以優厚政策以及良好的保障招商引資,帶動經濟發展。另外大幅度降低稅率,百萬以下商品幾乎沒稅,百萬以上才有稅。甚至有人開玩笑說,當時整個中國一百個城市開放,三分之一在東三省,中國最開放的城市是在東北。
經濟成就
1898年,據不完全統計,東北總人口為542萬,1911年,東三省全境人口為1841萬。改革開放措施,吸引大量移民,10年間東三省增加了1000萬人。闖關東如此大規模的遷徙,這在人類歷史上唯一可比的就是美國的西進運動。
到1908年奉天一省的財政收入是1580萬兩,這在全國僅次於江蘇、天津、廣東,排名第四。這在全球範圍看,也是經濟奇蹟。包括後來張作霖能以東北作為腹地,成為稱霸一方的梟雄,也是繼承了趙爾巽的經濟成果。
△註:光緒三十四年是公元1908年,江寧、江蘇都是江蘇省的地盤,一省之地4590萬兩歲入其實應該排第一,奉天(今遼寧)作為一省,其實在全國是排第四。
1927年:中國城市的大致排位
上海:大城市第一梯隊,全國經濟中心,全國貿易中心,全國工商業中心
天津:大城市第二梯隊,北方經濟中心,北方貿易中心,北方工商業中心
武漢:大城市第三梯隊,中部經濟中心,中部貿易中心,中部工商業中心
廣州:大城市第三梯隊,南方經濟中心,南部貿易中心,南方工商業中心
南京:大城市第三梯隊,全國政治中心,首都
北平:大城市第四梯隊,前朝首都
瀋陽:大城市第四梯隊,北方工業城市
哈爾濱:大城市第四梯隊,北方工商業城市
青島:大城市第四梯隊,新興港口城市,東部工商業城市
旅順:大城市第五梯隊,新興港口城市
無錫:大城市第五梯隊,江蘇第二大工商業中心,人稱小上海
蘇州:大城市第五梯隊
杭州:大城市第五梯隊
寧波:大城市第五梯隊
溫州:大城市第五梯隊
香港:大城市第五梯隊,新興港口城市
02
1927年—1949年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重慶
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像戰爭一樣,如此劇烈的重塑城市的格局。
蘇州因太平天國而衰落,但蘇州的人財物流入上海,上海因而崛起。
這一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相繼發生,中國歷史上,現代化集團軍作戰,飛機大炮坦克,
熱兵器時代的血與火,必然重鑄中國的城市格局。
最具代表性的是戰時陪都——重慶的崛起。
重慶:戰時大後方
重慶的近現代化進程可以追溯到1890年中英《煙台條約續增專條》。專條將重慶闢為通商口岸。重慶開埠以後,1891年,外國第一家洋行——英國立德樂洋行在重慶開辦。此後,相繼有51家外商洋行、公司進入重慶,經營出口貿易、航運、採礦、加工。隨著貿易的深入,重慶成為僅次於上海、天津、漢口,在全國居第四位的洋貨銷售中心。
但重慶的大發展要到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當時,重慶被指定為國民政府戰時的陪都。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重要工礦企業紛紛向以重慶為中心的西部大後方遷移。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遷入重慶的民營企業達254家,占遷川廠礦的90%。國民政府的9家兵工廠也遷入重慶,加上原有的兩家,約佔兵工署直屬兵工廠總數的三分之二。
1937年,重慶工業在全國僅佔1.96%。經過抗戰,中國在大後方重新建立了重慶等11個新的工業區。在這一地區里,重慶工廠佔了大後方的31.7%,居第一位。
抗戰前,重慶工業除重慶鍊鋼廠、四川水泥廠稍具重工業的性質外,其餘都是一些輕工部門。抗戰爆發後,隨著一大批重要的國防兵工企業和沿海廠礦內遷,重慶很快便形成了以兵工、機械、鋼鐵、煤炭、紡織、化工、電器等部門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加上各類與之配套的新興工廠的建立,重慶就成了戰時中國工業部門最齊全、工業種類最多、工業生產規模最大、工業產品最豐富的唯一的綜合性工業生產基地。
1949年:主要城市GDP排名
1.上海 22.74億
2.天津 6.84億
3.南京 3.09億
4.青島 2.87億
5.無錫 2.53億
6.武漢 2.08億
7.重慶 1.97億
8.瀋陽 1.94億
9.廣州 1.45億
10.哈爾濱 1.27億
03
1949年—1978年
計劃經濟時期:香港
建國以後,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學習前蘇聯,採用計劃經濟模式,大力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發展的首選之地就落在東北。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多數重點項目都落戶東北。
所以有些人會感到奇怪,把1978年全國GDP排名前十大城市拿出來,長春、哈爾濱、瀋陽佔了三席,他們的GDP規模比廣州還大。但如果站在當年,東北是共和國長子,全國人民支持東北發展重工業的角度,這個GDP排名一點都不出奇。
但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在國家南方的邊陲之地,有一顆東方明珠正在冉冉升起,這個城市叫香港。
香港:黃金歲月
香港的開埠是在1842年《南京條約》約定。開埠之初,香港就是一個地瘠山多、水源缺乏的小漁村。1841年,英國為全香港島進行人口統計,當時島上只有村民約3,650人,聚居於20多個村落。3000多人的小村落,在當時根本談不上發展經濟。
香港的第一輪發展,在太平天國時期。1851年太平天國起,不少華南商人遷往香港逃避戰亂。香港人口由1851年的33,000多人,增至1865年的12 萬多人。從太平天國,到民國時期,香港的立足之根本都在於自由港,主要發展轉口貿易,工業化一直沒有建樹。
香港真正開始騰飛,是由三場戰爭奠定的。香港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最大的受益者。熟悉李嘉誠傳記的朋友都會知道,李嘉誠是1939年從潮汕移居香港的。李嘉誠為什麼會移居香港,實際上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李嘉誠全家逃難到香港。
60年代香港的制衣業為什麼會集中在九龍青山道一帶?那是因為上海商人李慎之,從英國訂購大批機器準備在上海經營。遇到解放戰爭,這批機器滯留香港。此後大批的上海商人來到香港,建立起香港最早的紡織工業。
60年代香港為什麼能從無到有,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制衣、玩具、假髮、塑料花的出口地?那是因為朝鮮戰爭,美國對中國實行禁運。香港轉口貿易做不下去,只能轉型加工貿易。而大量從大陸輸入的廉價勞工,上海和內地的資本才共同造就了香港當時的地位。甚至包括香港交易所的發展,實際上也是1949年解放後,上海交易所部分經紀轉移到香港後才發展起來的。
到了70年代,香港又成功將產業由輕工業升級到金融地產。像置富花園、黃埔花園、城市花園等大型屋苑都是那一時期建成的。1964年恒生指數30個成分股裡面,地產股只有香港置地一個。而到1979年底恒生指數成分股,地產股增加到5隻,除了置地外,還有長江實業、新世界發展、新鴻基地產、大昌地產。
自由市場加免於兵災,短短30年,香港由一個新興的港口城市,一躍成為全國第一大都市。
1978年:主要城市GDP排名
1 .香港 315億
2 .上海 272.81億
3 .北京 108.8億
4 .天津 82.65億
5 .重慶 67.32億
6 .長春 51.2億
7 .哈爾濱 45.7億
8 .瀋陽 44億
9 .廣州 43.09億
10 .大連 42億
11 .武漢 39.91億
12 .青島 38.63億
13 .成都 35.94億
14 .南京 34.83億
15. 鞍山 32億
16 .蘇州 31.95億
17 .石家莊 29.9億
18 .南通 29.38億
19 .唐山 29.11億
20. 杭州 28.4億
04
1978年—2008年
改革開放時期:深圳
改革開放3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30年。如果說有哪一個城市能代表中國這30年來的發展,毋庸置疑,非深圳莫屬。深圳是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
深圳:深圳速度
1979年,深圳建市時GDP不足2億,在中國大城市的排位板上,完全找不到位置。排名第20位的杭州,GDP總量都是深圳的近15倍。但就是在這樣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經過短短30年,深圳已經擠入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之一。
深圳如何做到?
深圳的改革開放,從蛇口工業區開始。袁庚當時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制定定額超產獎勵制度,改革了分配製度,不吃大鍋飯,多勞多得。後來又把職工與企業的隸屬行政關係去掉,變成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契約關係。但就是這小小的分配製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就撬動了中國整個改革開放大局。
今天看起來稀鬆平常的分配製度,這在當時極具爭議性,中間還幾經曲折,最終要到最高層拍板才算定下來。但經濟發展就是這麼神奇,當你把勞動力、土地、資金這些要素的枷鎖打開,經濟就開始自然生長。
深圳先是利用勞動力、土地的優勢,發展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當時三來一補主要還是收錄機,收音機,音響,彩電等電子產品為主。92年小平南巡以後,深圳市政府為了吸引外資,大量新設開發區,包括高新技術園區,福田保稅區,沙頭角保稅區,坂田工業區等。這個時候的外資也從以前的重點港資日資,轉為台資和歐美資,產業進一步升級。IBM,康柏,偉創力,朗訊,惠普,斯比泰,富士康就是在這一時期引進來的。
1997年以後,深圳開始發展通訊、集成電路、計算機還有數碼產品。這一時期深圳的民營企業開始崛起。到了2000年前後,深圳的電子工業產值成為深圳第一個工業產值超千億的行業。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WTO,2002年,全球經濟開始復甦,受到WTO的正面影響,深圳電子工業產業當年就突破了2000億大關,佔到全市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這一年「中國製造」風靡全球,其中「深圳製造」在電子產品出口當中佔比非常大。
2005年以後,深圳的IT、互聯網企業開始全面崛起。中小板、創業板相繼設立,IT+金融+地產給深圳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IT、金融、地產三個發動機直接把深圳推到今天一線城市的位置。
2008年:主要城市GDP排名
1.香.港16770億
2.上海 13080
3.北京 10279
4.廣州 8217
5.深圳 7562
6.蘇州 6723
7.天津 6247
8.重慶 5098
9.佛山 4652
10.杭州 4489
11.無錫 4360
13.青島 4047
12.寧波 3916
14.武漢 3902
15.成都 3879
16.瀋陽 3855
17.東莞 3710
18.南京 3654
19.大連 3570
20.煙台 3512
05
2008年—2018年
新常態時期:成都、武漢
這個三十年,到目前為止,僅走了三分之一,但卻已經初露端倪。城市像一個生命體,有它的童年、青年、壯年和暮年。北京人、上海人在為他們的房價沾沾自喜的時候,卻不知他們的城市已經步入黃昏暮年,活力不再。北京、上海已經全線人口負增長。深圳、廣州好一點,但也已經是壯年期的尾巴,不出五年,也將全面步入暮年。
如果我們把2008年至2017年各個主要城市GDP增速做個排名,情況更加明顯。全國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上海排位84,廣州53,北京50,深圳好一點43。上體量排位靠前的都是中西部的省會城市。排第一的是貴陽,貴州省會;排第二的是合肥,安徽省會,排第七的是重慶,排第十的是成都,第十三長沙,第十七西安,第十九武漢。
從未來看,我對北上廣深比較悲觀。一套上海的房子真的就值十套重慶的房子?
城市的排位大概率會回到清末民國初的排位。要知道當時的武漢是比廣州還要大,更不要說當年江南的富庶之地南京和杭州了。杭州、南京一定是比肩廣州。但未來成長最快,並保持活力的,我看還是中西部的中心城市:成都、武漢。
為什麼?
城市的驅動力
這其實就一城市發展的驅動力問題。1840年偏安一隅的南方港口城市廣州,為什麼能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城市?那是朝廷上給了專營政策,全國只能由廣州一口通商。政府有形的手讓全國人民都到廣州買洋貨,廣州自然興旺發達。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開埠城市多了以後,廣州地位自然不斷下滑。洋務運動前期,天津、武漢的興起同樣靠的是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戰時的重慶也是一樣的道理,東部沿海的工業、高校全部搬遷到重慶,重慶馬上崛起為當時的中心城市。建國初東北重工業的發展,前些年天津的發展都是例證。
中央政府有形之手,確實能夠托起一些城市。但當撤去這種力量時,這些城市後來的發展都怎麼樣?曾經的共和國長子,不是也需要不斷去振興。靠政府有形之手,計劃色彩過濃的城市,內生動能都發育得不怎麼樣。
而另外一些城市,例如日俄戰爭後的瀋陽,中央確實拿不出更多的錢去支援。但只要政府願意放鬆管制。來吧,你們過來開墾土地,我低價出售;發展工商業,我一律低稅,馬上就是浩浩蕩蕩的闖關東,在戰爭的焦土之上建立中國經濟第四個增長極。經濟成就完全可以媲美美國的西進運動。在深圳,當年袁庚就是在收入分配製度動了點心思,制定定額超產獎勵的分配製度,馬上撬動整個改革開放大局。
放鬆管制,改革開放,才能真正培育一個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個城市完整的產業升級路徑,先是輕工業、然後是重工業、再往後是地產金融到最後全面泡沫化。現在的北上廣深,僵化的土地政策,已經接近最後一個階段。畸高的房價對新增人口是沒有吸附力的,產業和人口將流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在這些中心城市裡,成都和重慶,我更看好成都,因為它更市場化。武漢和天津,我更看好武漢,同樣的原因,它更市場化。
本文作者:阿植,十幾年券業老兵,歷任知名券商財富管理部總監,機構業務部負責人。移動互聯網大潮的下海人,致力打造跨境金融社群,為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參與全球化競爭貢獻一份力。
(註:本文轉自植觀天下,看世界,看商業)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