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叫「煩惱即菩提」?

什麼叫「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這句話在不少大乘經典中經常見到,這句話比較令人費解,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煩惱?什麼是菩提?

煩惱。煩惱是梵文的意譯,我們一般人的意識中,煩躁不安、痛苦憂慮就是煩惱。但在佛教中,這個煩惱的意義卻非常廣泛,不僅僅是指煩躁、焦慮、不安。佛教把一切擾亂眾生身心安寧,並使之發生迷惑、苦惱的精神作用都稱為「煩惱」,因此,各種情緒和慾望,包括一切世俗思想的認識活動,都是「煩惱」。比如憤怒、嫉妒、自私、貪婪、執著、傲慢、愚昧、發脾氣、虛榮、自卑、厭惡等等這些,只要是負面的情緒,不好的思想狀態,都能擾亂我們內心的清凈平和,都稱為煩惱。

菩提。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在佛教是指斷絕煩惱,破迷開悟,如人大夢方醒,大徹大悟,恢復了自性的光明,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所以佛教中常講菩提之路,菩提大道,這也是佛教弟子修行的目的所在。

煩惱和菩提這兩個詞,本是一對相反的概念,為什麼經典上又說「煩惱即菩提」呢?因為人人皆具佛性,我們的自性里本就具有智慧、菩提,因為妄想、執著、無明以及無始以來的業,讓我們產生了諸多煩惱,障礙了菩提智慧的顯現。只要我們一念覺悟,放下煩惱,菩提智慧那就顯現出來了;我們一念迷惑,菩提就又不見了,煩惱就又產生了。

所以,這個煩惱和菩提是在一念覺悟與迷惑之間,互相轉換,相輔相成的。菩提要在煩惱中修,煩惱要因菩提而滅。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菩提;沒有菩提也就沒有所謂的煩惱了。好比我們古人的陰陽學說,也是對立統一的一對,沒有陰哪有陽?沒有陽又何談陰?

佛法經常講不二法門,萬法一如,《心經》上著名的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這個道理,色和空是一不是二,煩惱和菩提也是一不是二,兩者是相互存在,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正因為有了煩惱,我們才有了修行覺悟之道的必要;也正因為有了菩提覺悟之道,我們才能斬斷煩惱,獲得解脫。

這樣繞感覺還是有點亂,最後再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我們的自性就好像一面鏡子,上面沾染了塵垢,就不能照見自我,就好比我們產生了煩惱;我們把它擦拭乾凈,又能照見自我,就好比覺悟菩提。那麼無論乾淨還是沾染塵垢,都是這面鏡子,你總不能說是兩面鏡子吧?所以說,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只是在一念之間,互相轉換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讀後感——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