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晉後,死於非命的魏吳名臣武將盤點
蜀漢的武將集團在鍾會之亂中幾乎死傷殆盡,剩餘羅憲之輩不過是地方山大王,並未能晉王朝中樞,而文官集團大都碌碌無為,流傳後世的也就陳壽的《三國志》和李密的《陳情表》,而魏吳則不然,大量舊朝勛貴在進入改朝換代後,仍活躍於歷史舞台,但他們當中很多人結局並不好,本文就來盤點一下,入晉後死於非命的魏吳的名臣武將。
文鴦:名俶,字次騫,小名阿鴦,世稱文鴦,譙郡人,三國後期第一猛將,早年於曹魏為官,正元二年(256年),隨父親文欽與毌丘儉在淮南起兵,討伐執政的司馬師,在樂嘉時,率領勇士突襲司馬師營寨,驚得司馬師帶傷的眼珠從肉瘤瘡口內迸,並鼓噪了一夜。在壽春時,又與驍騎十餘人一同殺入司馬師軍陣中,所向披靡。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率驍將八千翼追擊,文鴦單槍匹馬沖入數千騎兵陣中,轉眼間便殺傷百餘人,進出六七次,追騎不敢逼,又是勇猛之名傳遍四方。毌丘儉兵敗後,文鴦隨父南奔 吳國 。 淮南三叛時,吳國遣文欽父子馳援諸葛誕,由於內訌 ,諸葛誕手刃文欽,文鴦於是出降司馬昭 。 西晉建立後,文鴦仍仕晉朝,任平虜護軍。咸寧三年(277年),文鴦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力,大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名聞天下。官至東夷校尉、 假節 ,封 關內侯,他正要上任時,向司馬炎告辭,司馬炎見之不喜,又想起伯父司馬師因文鴦而死,不念文鴦功勞竟用別的名義將其免官。八王之亂中, 諸葛誕的外孫東安王司馬繇,常恨當年文鴦背叛諸葛誕,致使諸葛誕敗亡而被屠滅三族,誣告文鴦與楊駿一同謀反,文鴦因而遇害,並遭夷滅三族,終年年五十五歲。
文鴦
衛瓘:字伯玉,河東安邑人,曹魏尚書衛覬之子,在魏朝時,歷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後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參與伐蜀戰爭。 蜀漢滅亡後,與鍾會一道逮捕鄧艾,鍾會謀反時,與胡淵裡應外合,成功將其平息,因擔心構陷鄧艾日後會有變故,一不做二不休命田續殺鄧艾父子。回師後轉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晉朝建立後,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征東大將軍等職,成功化解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後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後遜位 ,拜太保。司馬衷即位後,與皇后賈南風對立,終在政變中滿門遇害,終年七十二歲。
衛瓘
胡烈: 一作胡列,字玄武,安定臨涇人,曹魏車騎將軍胡遵之子,鎮軍大將軍胡奮之弟。因父兄關係得仕於曹魏,甘露二年(257年),諸葛誕在淮南發動兵變,並且聯合東吳,東吳派 朱異等率軍馳援,胡烈取代稱病不出而被司馬昭斬殺的常時,擔任泰山太守,親率五千精兵突襲都陸,將吳軍的輜重和糧草焚毀。晉朝建立,擔任秦州刺史,泰始四年至泰始五年,河西、隴西地區連年大旱,各族百姓在飢餓線上掙扎。胡烈不但不進行安撫和救濟,反而施行高壓手段,先屯兵於高平川,後派兵進佔麥田一帶的「河西鮮卑」聚居地。天災人禍之下,禿髮樹機能趁機聚集並帶領鮮卑部族反叛。泰始六年(270年),胡烈與禿髮樹機能在萬斛堆惡戰,兵敗被殺。
胡烈
胡淵:字世元,小字鷂鴟,胡烈之子,魏朝時,隨大軍伐蜀,滅蜀後,鍾會密謀自立,囚禁了胡烈與其他眾將,時年十八歲的胡淵身先士卒,與衛瓘合兵攻殺鍾會,名揚遠近。 後來在八王之亂時受趙王司馬倫調度,與齊王司馬冏軍隊交戰、屢次獲勝,但不久被成都王司馬穎擊敗,歸降後被殺。
胡淵
牽弘:安平郡觀津縣人,曹魏名將牽招的次子,史稱其剛毅有父風。在曹魏時擔任隴西太守,景元四年(263年)九月,受司馬昭派遣進攻姜維,後又受鄧艾調遣,繼續參加魏滅蜀之戰。因力戰有功,受封為蜀郡太守。咸熙年間擔任振威護軍。西晉建立後,任揚州刺史。泰始六年(270年),吳國大將丁奉領兵至渦口,被他擊退。當時的大將軍陳騫都督揚州諸軍事,向司馬炎說:「胡烈、牽弘都勇而無謀,剛愎自用,不是安定邊疆的人材,將成為朝廷的恥辱。願陛下考慮清楚。」司馬炎以為是兩人之間有矛盾,便把牽弘徵調為涼州刺史,以避開陳騫。陳騫暗自嘆息,認為牽弘必敗。 泰始七年(271年)夏四月,北地郡的胡人攻擊金城郡,涼州刺史牽弘出兵討伐,但因與羌戎關係惡化 ,招致反叛。牽弘被圍攻於青山,兵敗被殺。
牽弘
楊欣:在曹魏時擔任天水太守,曾隨鄧艾與姜維多次大戰,並參與滅蜀之戰。入晉後,為涼州 刺史。擔任刺史期間,激化了與鮮卑等族的矛盾,咸寧四年,與若羅拔能等戰於武威涼州,兵敗而死。
楊欣
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留侯張良的十六世孫,在曹魏時歷任太常博士、河南尹丞、佐著作郎、中書郎等職。西晉建立後,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他博學多才、記憶力極強,被比作子產。後拜中書令,加散騎常侍,與杜預堅決支持建晉武帝司馬炎伐吳,戰時任度支尚書。吳國滅亡後,進封廣武縣侯,因聲名太盛而出鎮幽州,政績卓然。後入朝任太常。晉惠帝繼位後,累官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被皇后賈南風委以朝政。張華盡忠輔佐,使天下仍然保持相對安寧。後封壯武郡公,又遷司空。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張華慘遭殺害,年六十九。
張華
蘇愉:扶風武功人,曹魏名臣蘇則之子,在父蘇則,兄蘇怡相繼去世後,蘇愉承襲了都亭侯的爵位。魏朝末年,擔任尚書。晉朝建立後,歷任太常光祿大夫、涼州刺史。泰始年間,與河西的鮮卑人大戰,因不敵而退守內地。泰始六年(270年),與胡烈合兵戰禿髮樹機能戰於萬斛堆,兵敗身死。
陸機:字士衡,吳郡吳縣人 ,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里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陸機
陸云:字士龍,吳郡吳縣人 ,為孫吳宰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五子。與其兄陸機合稱「二陸」,曾任清河內史,故世稱「陸清河」。陸雲少聰穎,六歲即能文,得到吳國尚書 閔鴻賞識,十六歲便得到舉薦。吳國滅亡後,陸雲轉仕晉朝,得到張華賞識,並介紹給劉道真,日後二陸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和張亢)。後任吳王司馬晏的郎中令,直言敢諫,經常批評吳王弊政,頗受司馬晏禮遇,先後曾任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清河內史等職。陸機死於「八王之亂」而被夷三族後,陸雲也為之牽連入獄。儘管許多人上疏司馬穎請求不要株連陸雲,但他最終還是遇害了。時年四十二歲。
陸雲
周處,字子隱,義興陽羨人,東吳鄱陽太守周魴之子。少年時縱情肆欲,為禍鄉里,後改過自新,因除三害的故事流傳千古,孫吳滅亡後,轉仕西晉。因剛正不阿,得罪朝中權貴。元康七年(297),氐人齊萬年反叛,周處隨司馬肜、夏侯駿西征。然而在戰鬥中,司馬肜、夏侯駿公報私仇,逼迫周處率五千人進攻齊萬年的七萬大軍,並斷絕他的後援。周處浴血奮戰,從早晨打到日暮,殺敵上萬,至弓斷矢盡,最終力戰身死。
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