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學流派的興起,起初和士人「結社」分不開
以社群為基礎的地域性文學流派的數量增加,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當前亟待構建以社群為基礎的文學流派新的圖譜分布。
原文 :《創建地域文學流派研究新格局》
作者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張濤博士
圖片 |網路
不同時期的文學流派
以20世紀五十年代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和21世紀作為高校新編教材的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為代表的幾部文學史著作,在書寫明末清初文學時皆選錄復社與幾社,士人結社成為重要的文學現象,逐漸引起學界關注。
葉君遠教授於《中華讀書報》2017年11月15日發文《從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的視角切入文學》指出:「文人結社,自古有之,至明代末年達於極盛。各種各樣的文人社群星羅棋佈於大江南北、太行山左右,就連偏僻之鄉、邊徼之地亦往往有之,還出現了合眾社而成、規模空前的復社,其聲勢籠罩全國,聲氣通於朝廷。在社群中,文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立社規,定程墨,或研磨時文,或切磋詩詞,一些文學創作主張正是通過社群得以迅速傳播,成為普遍認同並且奉行的圭臬。」
學界對士人結社研究逐漸向縱深發展,幾成「顯學」,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朱倓《明季社黨研究》,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日本學者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東林黨和復社》為此代表。
中國文學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文學流派,不同時期的文學流派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徵。由魏晉至宋,文學流派多以代表作家、時代、總集、題材及風格來稱呼,而以地域稱呼某一文學流派較少。
明初則形成以吳、越、閩、粵、江右五個地域文學流派鼎足而立的文壇格局,明胡應麟言:「國初吳詩派昉季迪,越詩派昉劉伯溫,閩詩派昉林子羽,嶺南詩派昉於孫蕡仲衍,江右詩派昉於劉崧子高。」(《詩藪續編》)明末清初士人結社在各地蜂起,植根於本地社群與本土文化的地域性文學流派大量興起(在命名上多以地域為主),「以往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像明末清初這樣一下子湧現出如此之多的地域性詩派」。(《吳梅村與婁東詩傳》)
地域性文學流派與士人結社有關
此期文壇湧現出眾多的地域性文學流派,實與士人結社有關。某一地域文學派別是否興盛,往往與這一地區的士人結社是否繁盛,是否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有關。如福建閩中文壇,明初以林鴻為領袖的「閩中十子」結社形成閩中詩派;明中葉鄭善夫等人結鰲峰詩社,閩中詩派再興;明萬曆以後,鄧原岳、趙世顯、徐熥結芝山社,首開晚明閩派結社風氣。從萬曆初年到萬曆四十一年先後結社17家,以鄧原岳、趙世顯、徐熥、曹學佺、謝肇淛、徐興公等為社群領袖形成與公安派不同主張和不同風格的閩中詩派。明啟禎之際,閩中地區社群僅2家,閩中詩派呈現衰落趨勢。此後,閩中詩派由此不振。
士人結社聯絡了眾多作家,促進了社群文人間的廣泛交流,這就極易使得社群文人形成大致一致的文學主張和風格。某一地域結社是否繁榮,與該地文學流派的興起、文學運動的繁榮有直接關係。社群數量的增加必然導致這種以社群為基礎的地域性文學流派的數量增加。
這的確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有關此期地域性文學流派研究的鴻篇巨著亦大量出現,如劉世南《清詩流派史》,鍾林斌《公安派研究》,鄔國平《竟陵派與文學批評》等。以上著作既有歷時態文學流派史梳理,又有共時態文學流派個案研究,對明清文學流派圖譜建構和梳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但皆未涉足士人結社與文學流派的關係問題。
目前還未曾看到從士人結社視角對明清文學流派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專著,特別是對文學流派為何呈現地域特徵更是少有論及。雖然劉勇剛《論雲間地域與名門望族對雲間派的影響》一文提到,此期文學流派呈現地域色彩主要受當地人文歷史環境、家族關係、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但卻忽略了文學社群在形成眾多地域性文學流派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構建文學流派新圖譜
因此,當前亟待從士人結社視角切入文學流派研究,側重梳理士人結社是如何形成地域性文學流派的,重點構建以社群為基礎的文學流派新的圖譜分布等。
當前研究的難點在於:找出文學流派形成地域色彩的文學社群因素及其流派形成的機理機制,以及在社群背景下文學流派的活動與創作等。比如,明代士人結社繁盛,文學話語權下移,逐漸由廟堂轉向民間,身處民間的士人創作不再受大一統文學思想影響,他們有自己理解文學經驗的方法和選擇文學傳統的方式,當地的文壇巨擘往往成為他們創作的師法統系,如常熟地區以馮班為領袖的成社選擇了本地文學家錢謙益為師法對象,婁東太倉十子社則選擇本地文學家吳梅村為師法對象,等等。
可以說,不同社群選擇本地鄉賢文人為宗,完全是社群文人群體地域觀念與利益的表現,這也導致在文學社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文學流派表現出強烈的地域色彩。這樣的地域文學流派在創作上具有怎樣的特點,都是當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必須要搞清楚的。
當前研究的首要任務是劃分出哪些文學社群能夠形成文學流派,哪些文學社群雖然為社群組織卻未能形成文學流派,梳理社群形成文學流派成員組成及其創作方向等。筆者建議,以社群為構建基礎的地域文學流派應按照「一點多線」方法組織結構:一點即某一地域文學磁場中心,多線指這一文學磁場範圍內的文學流派。
具體分為五大文學磁場:太倉、松江、常熟、吳江文學中心(包括太倉地區、松江地區、常熟地區、吳江地區),浙西、浙東文學中心(包括西泠派),江西臨川文學中心(包括豫章文派),河南商丘文學中心(包括雪苑社文派),嶺南粵東文學中心(包括嶺南詩派)。
總之,從士人結社視角切入文學流派研究,的確是當前中國文學史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從士人結社視角切入明清地域文學流派研究,不僅可以為文學史撰寫提供新的思路,亦可為地域文學流派新的圖譜建構提供參考,還為當前中國社團組織提供借鑒,為繁榮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4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南極治理「壓力山大」
※一篇改變了漢語詞典的生態隨筆
TAG:社會科學報 |